汽车装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627305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4 2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汽车装车系统主要由卸料器、溜料槽、缓冲器、分料切换装置、提拉器Ⅰ、提拉器Ⅱ、车位Ⅰ汽车衡、车位Ⅱ汽车衡和水平输送带组成,其所述的卸料器型号F型,设置在物料斜带式输送机一侧,卸料器下部连接溜料槽一端,溜料槽为弧形,溜料槽另一端连接水平输送带一端上部,水平输送带另一端连接缓冲器上部,缓冲器为漏斗形,缓冲器上部设置防尘罩,缓冲器下部连接分料切换装置,分料切换装置为裤叉形,裤叉形腰部设置切换器,两个裤腿口分别设置一个簸箕,簸箕根部销轴连接分料切换装置下部,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存在的重复提升下降物料作业,造成提升能量浪费的问题,解决了入仓从仓顶到仓底的高落差,导致大量块煤破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装车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装车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煤矿地面生产系统中的储装运环节汽车装车系统。
技术介绍
在煤炭地面生产系统中,煤矿井下生产和地面系统的生产不均衡以及事故状态下不停产的需要,根据相应规范,一般要求地面生产系统均设置储存环节,原煤和产品煤的储存量为3~7d的产量。虽然储存环节有效缓冲了井上井下生产的不均衡,减轻了二个生产系统的相互影响;但由于储存煤仓的存在,需要将地面生产的煤炭首先提升至一定高度入仓,然后在仓内下降至煤仓底部,再由给煤机和运输设备提升运至装车系统,才能实现装车外运,但该系统存在如下弊端:一是存在重复提升下降作业,造成提升能量的浪费;二是由于入仓后从仓顶到仓底的高落差,导致大量块煤破碎。三是由于高落差导致煤仓底部频繁承受冲击作用,降低煤仓寿命。在一般情况下块煤与末煤的价格相差50%~80%,有时甚至相差一倍以上,吨煤产生的效益则相差3~5倍,故防止块煤破碎对于煤炭企业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块煤入仓环节一般会产生30%~40%的破碎;即使增加了防破碎装置,也会造成20%~30%的破碎,该问题是一直困扰煤炭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装车系统工艺上的不足,解决存在块煤重复提升下降作业,造成提升能量的浪费;高落差导致煤仓底部频繁承受冲击,降低煤仓寿命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装车系统。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可以是:汽车装车系统主要由卸料器、溜料槽、缓冲器、分料切换装置、提拉器Ⅰ、提拉器Ⅱ、车位Ⅰ汽车衡、车位Ⅱ汽车衡和水平输送带组成,其所述的卸料器型号F型,设置在物料斜带式输送机一侧,卸料器下部连接溜料槽一端,溜料槽为弧形,溜料槽另一端连接水平输送带一端上部,水平输送带另一端连接缓冲器上部,缓冲器为漏斗形,缓冲器上部设置防尘罩,缓冲器下部连接分料切换装置,分料切换装置为裤叉形,裤叉形腰部设置切换器,两个裤腿口分别设置一个簸箕,簸箕根部销轴连接分料切换装置下部,两个簸箕前部分别连接提拉器Ⅰ和提拉器Ⅱ,提拉器Ⅰ和提拉器Ⅱ上部分别连接框架横梁,两个簸箕下部一辆汽车高度下分别设置车位Ⅰ汽车衡和车位Ⅱ汽车衡。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所述的汽车装车系统,其所述的分料切换装置主要由半圆形外套、固定座、油缸、半圆形内套、摆针、摆轴和挡板组成,所述的半圆形外套为圆盒形,内部空心,上部开小口,上部所开小口微大于缓冲器下部,内部空心的圆盒形下部开大口,圆盒形下部所开大口与裤腿部分圆弧连接,半圆形外套内部连接半圆形内套,半圆形内套也为圆盒形,内部空心,其外径小于半圆形外套的内径,上部开口大于半圆形外套的上部开口,圆形内套下部开口小于上部开口,圆形内套下部的开口边缘设置挡板,挡板高度以圆形内套可左右摆动但不越过裤裆为宜,所述的半圆形外套和半圆形内套中心设置摆轴,摆轴两端分别连接摆针一端,摆针另一端连接油缸一端,油缸另一端中部通过一销轴连接固定座,固定座固定在摆轴一侧的半圆形外套外壳边缘上,摆轴与半圆形内套固定连接,摆轴与半圆形外套中间通过,可灵活转动。装车过程: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连续装车系统。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在需要正常装车状态下,通过切换装置切换至装车系统,而上仓带式输送机停止运行,从而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当产品煤运输车辆不能保证连续装车要求时,再次切换至上仓系统,保证了煤仓的存储功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装车系统可以实现连续装车。该系统包括两个车位循环装车。系统运行是首先进行Ⅰ车位的装车,装车过程通过车位下面的汽车衡进行实时定量。当该车位装车达到额定装车量的95%时,汽车衡通过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连续装车系统的切换装置开始进行Ⅰ车位和Ⅱ车位的同时装车,当Ⅰ车位装载至设定吨位(满载)时,全部切换至Ⅱ车位单独装车,依次循环实现连续装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种优选方案,装车系统实现了定量装车和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存在的重复提升下降物料作业,造成提升能量浪费的问题;解决了入仓从仓顶到仓底的高落差,导致大量块煤破碎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由于高落差导致煤仓底部频繁承受冲击,降低煤仓寿命的问题。2、本专利技术安装容易,故障率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A—A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切换车位Ⅰ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同时切换至车位Ⅰ和车位Ⅱ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切换车位Ⅱ示意图;图6为分料切换装置侧视图;图7为分料切换装置切换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2中,汽车装车系统主要由卸料器1、溜料槽2、缓冲器3、分料切换装置4、提拉器Ⅰ5、提拉器Ⅱ6、车位Ⅰ汽车衡7、车位Ⅱ汽车衡8和水平输送带9组成,其所述的卸料器1型号F12型,设置在物料斜带式输送机一侧,卸料器1下部连接溜料槽2一端,溜料槽2为弧形,溜料槽2另一端连接水平输送带9一端上部,水平输送带9另一端连接缓冲器3上部,缓冲器3为漏斗形,缓冲器3上部设置防尘罩,缓冲器3下部连接分料切换装置4,分料切换装置4为裤叉形,裤叉形腰部设置切换器,两个裤腿口分别设置一个簸箕,簸箕根部销轴连接分料切换装置4下部,两个簸箕前部分别连接提拉器Ⅰ5和提拉器Ⅱ6,提拉器Ⅰ5和提拉器Ⅱ6上部分别连接框架横梁,两个簸箕下部一辆汽车高度下分别设置车位Ⅰ汽车衡7和车位Ⅱ汽车衡8。图3-5,图6图7中,所述的汽车装车系统,其所述的分料切换装置4主要由半圆形外套11、固定座12、油缸13、半圆形内套14、摆针15、摆轴16和挡板17组成,所述的半圆形外套11为圆盒形,内部空心,上部开小口,上部所开小口微大于缓冲器3下部,内部空心的圆盒形下部开大口,圆盒形下部所开大口与裤腿部分圆弧连接,半圆形外套11内部连接半圆形内套14,半圆形内套14也为圆盒形,内部空心,其外径小于半圆形外套11的内径,上部开口大于半圆形外套11的上部开口,圆形内套14下部开口小于上部开口,圆形内套14下部的开口边缘设置挡板17,挡板17高度以圆形内套14可左右摆动但不越过裤裆为宜,所述的半圆形外套11和半圆形内套14中心设置摆轴16,摆轴16两端分别连接摆针15一端,摆针15另一端连接油缸13一端,油缸13另一端中部通过一销轴连接固定座12,固定座12固定在摆轴16一侧的半圆形外套11外壳边缘上,摆轴16与半圆形内套14固定连接,摆轴16与半圆形外套11中间通过,可灵活转动。装车位置设置两个装车位,并同时保证两个车位循环装车。该系统通过汽车衡实时定量,PLC控制自动控制连续装车系统的切换装置定量装车和两装车位的切换,通过设定一定的装车量,实现循环装车。每个装车为装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为全部运量装车,保证了装车时间最短;第二步为运量的1/3,确保装车精度可控;第三步彻底转化为另一辆汽车进行全运量装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汽车装车系统

【技术保护点】
汽车装车系统主要由卸料器(1)、溜料槽(2)、缓冲器(3)、分料切换装置(4)、提拉器Ⅰ(5)、提拉器Ⅱ(6)、车位Ⅰ汽车衡(7)、车位Ⅱ汽车衡(8)和水平输送带(9)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卸料器(1)型号F12型,设置在物料斜带式输送机一侧,卸料器(1)下部连接溜料槽(2)一端,溜料槽(2)为弧形,溜料槽(2)另一端连接水平输送带(9)一端上部,水平输送带(9)另一端连接缓冲器(3)上部,缓冲器(3)为漏斗形,缓冲器(3)上部设置防尘罩,缓冲器(3)下部连接分料切换装置(4),分料切换装置(4)为裤叉形,裤叉形腰部设置切换器,两个裤腿口分别设置一个簸箕,簸箕根部销轴连接分料切换装置(4)下部,两个簸箕前部分别连接提拉器Ⅰ(5)和提拉器Ⅱ(6),提拉器Ⅰ(5)和提拉器Ⅱ(6)上部分别连接框架横梁,两个簸箕下部一辆汽车高度下分别设置车位Ⅰ汽车衡(7)和车位Ⅱ汽车衡(8)。

【技术特征摘要】
1.汽车装车系统主要由卸料器(1)、溜料槽(2)、缓冲器(3)、分料切换装置(4)、提拉器Ⅰ(5)、提拉器Ⅱ(6)、车位Ⅰ汽车衡(7)、车位Ⅱ汽车衡(8)和水平输送带(9)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卸料器(1)型号F12型,设置在物料斜带式输送机一侧,卸料器(1)下部连接溜料槽(2)一端,溜料槽(2)为弧形,溜料槽(2)另一端连接水平输送带(9)一端上部,水平输送带(9)另一端连接缓冲器(3)上部,缓冲器(3)为漏斗形,缓冲器(3)上部设置防尘罩,缓冲器(3)下部连接分料切换装置(4),分料切换装置(4)为裤叉形,裤叉形腰部设置切换器,两个裤腿口分别设置一个簸箕,簸箕根部销轴连接分料切换装置(4)下部,两个簸箕前部分别连接提拉器Ⅰ(5)和提拉器Ⅱ(6),提拉器Ⅰ(5)和提拉器Ⅱ(6)上部分别连接框架横梁,两个簸箕下部一辆汽车高度下分别设置车位Ⅰ汽车衡(7)和车位Ⅱ汽车衡(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装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料切换装置(4)主要由半圆形外套(11)、固定座(12)、油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静川李春生练存才张磊王旭东韩正则赵书宁路广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邯郸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