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塌河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26685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4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防塌河道,包括左河道、右河道、位于左河道和右河道之间的河心洲,河心洲上设置有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一端连接,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的连接端上设置有与水流方向平行的第三阻拦墙;将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设置成V字形,会将水流分开,使水流从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的外侧流走,避免直接对河心洲产生冲击,使河心洲产生塌陷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塌河道
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塌河道。
技术介绍
河道,是指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水路;目前,常年汇集着大量地面水的河道随着水流速度的渐慢,其水流中携带的细砂、泥沙也逐渐沉积于河道内,所以随着河道内河水的长期冲刷可能会造成河道坍塌;河道崩塌是冲积平原河流两岸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常常毁坏农田,危及城镇、交通设施、工矿企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生态系统平衡。在文献名为《河岸崩塌与稳定分析》(详见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12月第37卷第六期)的文章中,文章中表明河道崩岸一般发生在主流靠岸、河岸土质抗冲能力较弱的河岸,其中以部分分叉河道江心洲的洲头崩岸最为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避免分叉河道江心洲塌陷的防塌河道。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塌河道,包括左河道、右河道、位于左河道和右河道之间的河心洲,所述左河道、右河道上设置有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所述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的连接端上设置有与水流方向平行的第三阻拦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设置成V字形,会将水流分开,使水流从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的外侧流走,避免直接对河心洲产生冲击,使河心洲产生塌陷现象;若是在河心洲周侧一圈进行围挡,既浪费材料也不利于生态平衡,而仅在河心洲的一端进行围挡,既阻挡了水流的直接冲击,同时水流也可绕过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浸润河心洲,不破坏核心转走的生态平衡;若水流冲击力较大时,可能会将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冲倒,而顺水流方向设置的第三阻拦墙可起到减缓阻力的作用。作为优选,所述第三阻拦墙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设置在第三阻拦墙的两个相邻的侧壁上且相互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三阻拦墙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因为第三阻拦墙是与水流方向相同的,所以水流势必会对第三阻拦墙的其中一个侧壁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在这个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在第三阻拦墙内部连通至相邻的侧壁上,可进一步的减缓阻力。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阻拦墙、第二阻拦墙和第三阻拦墙均包括多个子阻拦墙,每一所述子阻拦墙之间设置有弹性保护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流对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产生冲击时,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可能会在水的冲击下受到损坏;破损的墙体随波逐流可能会堆积在下游也可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在子阻拦墙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保护层,弹性保护层增强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可承受的冲击力。作为优选,所述弹性保护层是由SEBS条状物经纬编织而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SEBS是以聚苯乙烯为末端段,以聚丁二烯加氢得到的乙烯-丁烯共聚物为中间弹性嵌段的线性三嵌共聚物;SEBS不含不饱和双键,因此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耐老化性和一定的弹性。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阻拦墙、第二阻拦墙和第三阻拦墙端部设置有凸块;与所述第一阻拦墙、第二阻拦墙和第三阻拦墙分体设置有三角固定件,所述三角固定件上设置有与凸块配合的第一滑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阻拦墙、第二阻拦墙和第三阻拦墙上的凸块插设进三角固定件上的第一滑槽固定;将第一阻拦墙、第二阻拦墙和第三阻拦墙分别插设在三角固定块的三个面上即可;这样分体设置的好处在于,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三角固定块,使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之间角度不同。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阻拦墙、第二阻拦墙和第三阻拦墙背离设置有凸块的另一个端部上设置有第二滑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河心洲面积较大时,可在第一阻拦墙、第二阻拦墙上插接其余墙体,将第一阻拦墙、第二阻拦墙的长度延长,使其能对河心洲起到最好的保护作用。作为优选,所述凸块的长度大于第二滑槽的深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凸块的长度大于第二滑槽的深度,所以将凸块伸入进第二滑槽中后,凸块与第二滑槽的侧壁之间形成缝隙,留有余量;向其中一面的缝隙中钉入楔子,两个相接的墙体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使围成的形状与河心洲的形状更契合。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阻拦墙、第二阻拦墙和第三阻拦墙底部设置有固定长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固定长杆将第一阻拦墙、第二阻拦墙和第三阻拦墙插设在合适的位置,固定长杆固定在河道内的淤泥中,不需要使用时,将固定长杆从河道的淤泥中拔起。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设置成V字形,会将水流分开,使水流从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的外侧流走,避免直接对河心洲产生冲击,使河心洲产生塌陷现象;若是在河心洲周侧一圈进行围挡,既浪费材料也不利于生态平衡,而仅在河心洲的一端进行围挡,既阻挡了水流的直接冲击,同时水流也可绕过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浸润河心洲,不破坏核心转走的生态平衡;若水流冲击力较大时,可能会将第一阻拦墙和第二阻拦墙冲倒,而顺水流方向设置的第三阻拦墙可起到减缓阻力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中B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是第一阻拦墙结构爆炸图。图中,1、左河道;2、右河道;3、河心洲;41、第一阻拦墙;42、第二阻拦墙;43、第三阻拦墙;51、子阻拦墙;52、弹性保护层;61、凸块;62、三角固定件;63、第一滑槽;64、第二滑槽;71、固定长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一种防塌河道,如图1所示,河心洲3位于左河道1和右河道2之间,左河道1和右河道2之间分别插设有第一阻拦墙41和第二阻拦墙42,如图4所示,第一阻拦墙41是由混凝土浇灌而成,在浇灌过程中,每浇灌一层安设一层弹性保护层52,将弹性保护层52夹设在子阻拦墙51之间,弹性保护层52是由SEB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条形物经纬编织而成,在第一阻拦墙41的底部上固定连接有多根固定长杆71,固定长杆71的另一端打磨成尖头,方便固定长杆71插入进河底的淤泥中,第二阻拦墙42与第一阻拦墙41结构相同。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阻拦墙41和第二阻拦墙42之间是分体设置的,中间通过一个三角固定件62进行固定;第一阻拦墙41和第二阻拦墙42分别固定在三角固定件62的两个面上,而三角固定件62的另一个面上连接有与第一阻拦墙41结构相同的第三阻拦墙43;三角固定件62的三个面上均向内凹陷形成第一滑槽63,第一阻拦墙41的其中一个端壁上向外突出形成凸块61,凸块61能伸入进第一滑槽63中。如图1所示,第三阻拦墙43的端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431,在开设有第一通孔431的端壁的相邻面上同样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431,与端壁43上第一通孔431一一对应,且在第三阻拦墙43内部连通。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阻拦墙41上远离凸块61的一端上向内凹陷形成第二滑槽64,凸块61的长度略长于第二滑槽64的深度。使用方法: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固定长杆71将第一阻拦墙41、第二阻拦墙42和第三阻拦墙43插入在河底的淤泥中,水流在第三阻拦墙43处分流,而后顺着第一阻拦墙41和第二阻拦墙42的外壁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防塌河道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塌河道,包括左河道(1)、右河道(2)、位于左河道(1)和右河道(2)之间的河心洲(3),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河道(1)、右河道(2)上设置有第一阻拦墙(41)和第二阻拦墙(42),所述第一阻拦墙(41)和第二阻拦墙(42)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阻拦墙(41)和第二阻拦墙(42)的连接端上设置有与水流方向平行的第三阻拦墙(4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塌河道,包括左河道(1)、右河道(2)、位于左河道(1)和右河道(2)之间的河心洲(3),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河道(1)、右河道(2)上设置有第一阻拦墙(41)和第二阻拦墙(42),所述第一阻拦墙(41)和第二阻拦墙(42)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阻拦墙(41)和第二阻拦墙(42)的连接端上设置有与水流方向平行的第三阻拦墙(4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塌河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阻拦墙(43)上设置有第一通孔(431),所述设置在第三阻拦墙(43)的两个相邻的侧壁上且相互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塌河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拦墙(41)、第二阻拦墙(42)和第三阻拦墙(43)均包括多个子阻拦墙(51),每一所述子阻拦墙(51)之间设置有弹性保护层(5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塌河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保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兵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泰鸿景观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