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管牵引调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1990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4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管牵引调节机构,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主动轮及第一和第二主轴杆的主轮组,具有第一和第二副动轮及第一和第二副轴杆的副轮组,第一和第二主动轮分别套接在第一第二主轴杆上,第一和第二副动轮分别套接在第一第二副轴杆上,第一和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轴分别与第一和第二主轴杆连接,相对配置的第一和第二支撑板,第一和第二主轴杆及第一和第二副轴杆的两端均转动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支撑板上,第一主动轮和第一副动轮上连接有第一传输皮带,第二主动轮和第二副动轮上连接有第二传输皮带,用于调节第一主轴杆上下移动的第一调节装置,以及用于调节第一副轴杆上下移动的第二调节装置。本机构能调节牵引吸管移动的轮组之间的间距。

Suction pipe adjusting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traw traction regulat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first and second driving wheels and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main shaft of the main wheel group,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side wheels and first and second side shaft of the auxiliary wheel group, the first and second driving wheels are respectively sheathed on the first second spindle pole, first and second side wheel are respectively sheathed on the first second pairs of first and second shaft, a driving shaft of the driving motor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and second connecting rod shaft, the first and second support plates arranged relatively, both end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spindle rod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auxiliary rods are arranged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support plate, the first initiative the first pair of wheel wheel and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transmission belt, second driving wheels and second pairs of wheels is connected with second transmission belt, for adjusting the first spindle poles moved first Adjusting device, and for the adjustment of the first second mobile vice shaft adjusting device. The mechanism can adjus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wheel groups of the traction pipet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管牵引调节机构
本技术涉及吸管
,具体涉及一种吸管牵引调节机构。
技术介绍
吸管,或称为饮管,是一条圆柱状中空的塑胶制品,其主要功用是用来饮用杯子中的饮料,也有用来吸食一些烹饪好的动物长骨的骨髓,一般直径在0.5厘米左右。但是用来吸食酸奶、珍珠奶茶等饮品时,会使用较粗的吸管,因而其有的直径在1.2厘米左右。一些较少见,直径极小的吸管用作饮热饮。吸管是运用大气压强原理,使用时对着吸管吸走部分空气,以此造成管内压强变小,而为了平衡气压,大气压强将会迫使管内液体上升;停止吸气时,管内液体下降,压强便回到平衡,这就是吸管的奇妙原理和应用。但是,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经过研究发现,在现有吸管的制作过程中,牵引吸管移动的轮组之间的间距无法调节,由此造成牵引吸管向前传送的摩擦牵引力就无法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在吸管制作过程中,牵引吸管移动的轮组之间的间距无法调节,由此造成牵引吸管向前传送的摩擦牵引力就无法调节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吸管牵引调节机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吸管牵引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主轮组、副轮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调节装置和第二调节装置;其中,所述主轮组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第一主轴杆和第二主轴杆,所述副轮组包括第一副动轮、第二副动轮、第一副轴杆和第二副轴杆,所述第一主动轮套接在第一主轴杆上,所述第二主动轮套接在第二主轴杆上,所述第一副动轮套接在第一副轴杆上,所述第二副动轮套接在第二副轴杆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与第一主轴杆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与第二主轴杆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配置,所述第一主轴杆、第二主轴杆、第一副轴杆和第二副轴杆的两端均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二主动轮设于第一主动轮下方,所述第二副动轮设于第一副动轮下方,所述第一主动轮和第一副动轮上连接有第一传输皮带,所述第二主动轮和第二副动轮上连接有第二传输皮带,且所述第一传输皮带和第二传输皮带之间设有适于冷却后吸管摩擦牵引通过的间距,所述第一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第一主轴杆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二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第一副轴杆的上下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吸管牵引调节机构,主轮组中的第一主动轮通过第一主轴杆由第一驱动电机驱动,主轮组中的第二主动轮通过第二主轴杆由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一主动轮与第一副动轮通过第一传输皮带连接,第二主动轮与第二副动轮通过第二传输皮带连接,并通过第一调节装置调节第一主轴杆的上下移动,通过第二调节装置调节第一副轴杆的上下移动,因而能够有效调节第一传输皮带和第二传输皮带之间或轮组之间的间距,即能够对冷却后吸管摩擦牵引通过的间距进行调节,最终实现了能够对牵引吸管向前传送的摩擦牵引力进行调节,有效改善了吸管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所述第一调节装置和第二调节装置均包括手柄、螺杆、安装块、连接块、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所述螺杆的一端设有手柄,所述螺杆的另一端贯穿安装块与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块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顶侧连接,所述连接块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一窗口,所述第一支撑块滑动设置在第一窗口内,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二窗口,所述第二支撑块滑动设置在第二窗口内,所述第一主轴杆和第一副轴杆的两端均分别与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的中心转动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分别与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左右两侧的支撑板壁滑动配合。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上套装有轴承,所述第一主轴杆和第一副轴杆的两端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连接块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安装在底座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吸管牵引调节机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吸管牵引调节机构中主副轮组的连接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吸管牵引调节机构中传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驱动电机;10、底座;2、第二驱动电机;3、主轮组;30、第一传输皮带;31、第一主动轮;32、第二主动轮;33、第一主轴杆;34、第二主轴杆;4、副轮组;40、第二传输皮带;41、第一副动轮;42、第二副动轮;43、第一副轴杆;44、第二副轴杆;5、第一支撑板;51、第一窗口;6、第二支撑板;61、第二窗口;7、第一调节装置;71、手柄;72、螺杆;73、安装块;74、连接块;75、第一支撑块;76、第二支撑块;8、第二调节装置;9、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考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吸管牵引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第二驱动电机2、主轮组3、副轮组4、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第一调节装置7和第二调节装置8;其中,所述主轮组3包括第一主动轮31、第二主动轮32、第一主轴杆33和第二主轴杆34,所述副轮组4包括第一副动轮41、第二副动轮42、第一副轴杆43和第二副轴杆44,所述第一主动轮31套接在第一主轴杆33上,所述第二主动轮套32接在第二主轴杆34上,所述第一副动轮41套接在第一副轴杆43上,所述第二副动轮42套接在第二副轴杆44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的驱动轴与第一主轴杆33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的驱动轴与第二主轴杆34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5和第二支撑板6相对配置,所述第一主轴杆33、第二主轴杆34、第一副轴杆43和第二副轴杆44的两端均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撑板5和第二支撑板6上,所述第二主动轮32设于第一主动轮31下方,所述第二副动轮42设于第一副动轮41下方,所述第一主动轮31和第一副动轮41上连接有第一传输皮带30,所述第二主动轮32和第二副动轮42上连接有第二传输皮带40,且所述第一传输皮带30和第二传输皮带40之间设有适于冷却后吸管摩擦牵引通过的间距,所述第一调节装置7用于调节第一主轴杆33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二调节装置8用于调节第一副轴杆43的上下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吸管牵引调节机构,主轮组中的第一主动轮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吸管牵引调节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管牵引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主轮组、副轮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调节装置和第二调节装置;其中,所述主轮组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第一主轴杆和第二主轴杆,所述副轮组包括第一副动轮、第二副动轮、第一副轴杆和第二副轴杆,所述第一主动轮套接在第一主轴杆上,所述第二主动轮套接在第二主轴杆上,所述第一副动轮套接在第一副轴杆上,所述第二副动轮套接在第二副轴杆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与第一主轴杆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与第二主轴杆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配置,所述第一主轴杆、第二主轴杆、第一副轴杆和第二副轴杆的两端均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二主动轮设于第一主动轮下方,所述第二副动轮设于第一副动轮下方,所述第一主动轮和第一副动轮上连接有第一传输皮带,所述第二主动轮和第二副动轮上连接有第二传输皮带,且所述第一传输皮带和第二传输皮带之间设有适于冷却后吸管摩擦牵引通过的间距,所述第一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第一主轴杆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二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第一副轴杆的上下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管牵引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主轮组、副轮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调节装置和第二调节装置;其中,所述主轮组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第一主轴杆和第二主轴杆,所述副轮组包括第一副动轮、第二副动轮、第一副轴杆和第二副轴杆,所述第一主动轮套接在第一主轴杆上,所述第二主动轮套接在第二主轴杆上,所述第一副动轮套接在第一副轴杆上,所述第二副动轮套接在第二副轴杆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与第一主轴杆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与第二主轴杆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配置,所述第一主轴杆、第二主轴杆、第一副轴杆和第二副轴杆的两端均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二主动轮设于第一主动轮下方,所述第二副动轮设于第一副动轮下方,所述第一主动轮和第一副动轮上连接有第一传输皮带,所述第二主动轮和第二副动轮上连接有第二传输皮带,且所述第一传输皮带和第二传输皮带之间设有适于冷却后吸管摩擦牵引通过的间距,所述第一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第一主轴杆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二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第一副轴杆的上下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管牵引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祈珍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通惠包装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