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0897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4 1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玉米播种器包括:U型托底种子盒(1)、播种板(2)、滑道(3)、导种管(4)、播种管(5)和支架(6);每个所述播种孔(2.3)的底部均通过1根所述导种管(4)而与1根所述播种管(5)连通;各个所述播种管(5)通过可调固定环(8)固定到所述底部横梁(7)上;所述底部横梁(7)标识有标尺,进而可调节各个所述播种管(5)的间距,实现株距的调整。优点为:该播种器解决了人工点播和小型点播器存在的强度大、精度差、效率低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播种质量,对农业科研具有重大意义。

For the U type underpinning corn seeder field experiment of Maiz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method for U type underpinning corn seeder corn field experiment, maize seeder includes: U box (1), underpinning the seed sowing plate (2), (3), a slide guide tube (4), (5) and a bracket seeding pipe (6); each of the sowing holes (2.3) at the bottom of all through 1 of the guide tube (4) and 1 of the seeding tube (5) connected; each of the seeding tube (5) through the adjustable fixed ring (8) fixed to the bottom of the beam (7); the bottom of the beam (7) identification of the ruler, and can adjust each of the seeding tube (5) spacing, spacing to achieve the adjustment.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large intensity, poor precision and low efficiency existing in the manual seeding device and the small demand device, and greatly improves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the sowing quality,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
本技术属于农业科技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
技术介绍
在农业科研领域的玉米田间试验中,均需要按照设定密度播种。目前的播种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采用播种标尺播种:(1)根据播种密度、行距计算株距,制作播种标尺,例如竹竿或麻绳;(2)用记号笔在播种标尺上面标记播种位置;(3)手持播种标尺,按刻度人工点播;(4)播种完成一个播种标尺长度后,再移动播种标尺继续播种;第二种方法是使用手持式单穴播种器播种;第三种方法是使用滚动式播种器播种:将种子放入播种箱内,推动播种器沿划好的播种行进行播种。上述播种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种方法具有播种费工、耗时、强度大、效率低、精度差等问题;第二种和第三种播种方法难以控制播种器走直线,加上田间平整度影响,导致株距误差大,且第三种方法还具有更换种子麻烦、清仓不干净,效率提高不明显等问题。因此,设计一种播种株距精准、清仓容易、操作方便、省工高效的播种器是科研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包括:U型托底种子盒(1)、播种板(2)、滑道(3)、导种管(4)、播种管(5)和支架(6);所述播种板(2)固定到所述支架(6)的顶部,所述支架(6)的底部具有与所述播种板(2)平行的底部横梁(7);所述播种板(2)的表面安装所述滑道(3),所述播种板(2)的轴向两端位置分布有第1清种孔(2.1)和第2清种孔(2.2);在位于所述第1清种孔(2.1)和所述第2清种孔(2.2)之间的播种板上,分布有若干个播种孔(2.3);所述U型托底种子盒(1)套设于所述播种板(2)上,且与所述滑道(3)可滑动连接,从而使所述U型托底种子盒(1)可沿所述播种板(2)滑动,使所述U型托底种子盒(1)滑动到各个播种孔或清种孔的上面;每个所述播种孔(2.3)的底部均通过1根所述导种管(4)而与1根所述播种管(5)连通;各个所述播种管(5)通过可调固定环(8)固定到所述底部横梁(7)上;所述底部横梁(7)标识有标尺,进而可调节各个所述播种管(5)的间距,实现株距的调整。优选的,所述支架(6)包括第1支撑腿(6.1)、第2支撑腿(6.2)和支撑横梁(6.3);所述支撑横梁(6.3)固定安装于所述播种板(2)的底部的左侧,且与所述播种板(2)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横梁(6.3)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所述第1支撑腿(6.1)和所述第2支撑腿(6.2)。优选的,所述支撑横梁(6.3)左侧上方固定安装所述滑道(3),所述滑道(3)与所述支撑横梁(6.3)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播种板(2)从右侧插入该间隙中,并用螺丝固定;所述U型托底种子盒(1)通过其托底和滑道槽套在所述播种板(2)的右半部分,使所述U型托底种子盒(1)可沿所述滑道(3)在所述播种板(2)上面滑动。优选的,所述导种管(4)包括导种管接头(4.1)和可伸缩导种管(4.2);所述导种管接头(4.1)的顶端固定安装于所述播种板(2)的底部且与对应的播种孔(2.3)连通,所述导种管接头(4.1)的底端与所述可伸缩导种管(4.2)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导种管接头(4.1)通过L形管架(9)固定在所述支撑横梁(6.3)的对应位置。优选的,还包括第1定位器(10)和第2定位器(11);所述底部横梁(7)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第1定位器(10)和所述第2定位器(11);所述第1定位器(10)和所述第2定位器(11)为可伸缩长度的结构,进而使所述第1定位器(10)和所述第2定位器(11)的长度等于所需要的株距。优选的,所述播种孔(2.3)为圆台型通孔,所述圆台型通孔的截面面积由上向下逐渐变大;所述圆台型通孔的深度为1cm;所述圆台型通孔的顶面孔径为1.6cm;所述圆台型通孔的底面孔径为1.7cm。本技术提供的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以及播种方法具有以下优点:该播种器解决了人工点播和小型点播器存在的强度大、精度差、效率低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播种质量,对农业科研具有重大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播种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为一种用于农业科研中玉米品种比较试验、肥料试验等田间试验播种的设备,该播种器解决了人工点播和小型点播器存在的强度大、精度差、效率低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播种质量,对农业科研具有重大意义。参考附图,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包括:U型托底种子盒1、播种板2、滑道3、导种管4、播种管5和支架6;播种板2固定到支架6的顶部,支架6的底部具有与播种板2平行的底部横梁7。支架为一种用于支撑播种板2的装置,其结构可以为:包括第1支撑腿6.1、第2支撑腿6.2和支撑横梁6.3;支撑横梁6.3固定安装于播种板2的底部的左侧,且与播种板2平行设置;支撑横梁6.3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第1支撑腿6.1和第2支撑腿6.2。播种板2的表面安装滑道3,播种板2的轴向两端位置分布有第1清种孔2.1和第2清种孔2.2;在位于第1清种孔2.1和第2清种孔2.2之间的播种板上,分布有若干个播种孔2.3;U型托底种子盒1采用播种盒体和托底一体化设计,既保证了每穴种子数量相对固定,又实现了快捷、干净的种子清仓,具体的,U型托底种子盒1套设于播种板2上,且与滑道3可滑动连接,从而使U型托底种子盒1可沿播种板2滑动,使U型托底种子盒1滑动到各个播种孔或清种孔的上面。实际应用时,滑道、播种板和支架可采用以下结构设计:支撑横梁6.3左侧上方固定安装滑道3,滑道3与支撑横梁6.3之间留有间隙;播种板2从右侧插入该间隙中,并用螺丝固定;U型托底种子盒1通过其托底和滑道槽套在播种板2的右半部分,使U型托底种子盒1可沿滑道3在播种板2上面滑动。对于播种板,每个播种孔2.3的底部均通过1根导种管4而与1根播种管5连通;各个播种管5通过可调固定环8固定到底部横梁7上;底部横梁7标识有标尺,通过观察标尺,进而可调节各个播种管5的间距,实现株距的调整,严格保证了种子株距准确度。其中,导种管4包括导种管接头4.1和可伸缩导种管4.2;导种管接头4.1的顶端固定安装于播种板2的底部且与对应的播种孔2.3连通,导种管接头4.1的底端与可伸缩导种管4.2的顶端固定连接;导种管接头4.1通过L形管架9固定在支撑横梁6.3的对应位置。由此可见,本技术中,虽然播种板所开设的播种孔的孔距固定不可调整,但通过可伸缩导种管、可调固定环和底部横梁的设计,可调整播种管5的间距,进而实现不同株距的调整,具有株距调整灵活方便的优点。专利技术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托底种子盒(1)、播种板(2)、滑道(3)、导种管(4)、播种管(5)和支架(6);所述播种板(2)固定到所述支架(6)的顶部,所述支架(6)的底部具有与所述播种板(2)平行的底部横梁(7);所述播种板(2)的表面安装所述滑道(3),所述播种板(2)的轴向两端位置分布有第1清种孔(2.1)和第2清种孔(2.2);在位于所述第1清种孔(2.1)和所述第2清种孔(2.2)之间的播种板上,分布有若干个播种孔(2.3);所述U型托底种子盒(1)套设于所述播种板(2)上,且与所述滑道(3)可滑动连接,从而使所述U型托底种子盒(1)可沿所述播种板(2)滑动,使所述U型托底种子盒(1)滑动到各个播种孔或清种孔的上面;每个所述播种孔(2.3)的底部均通过1根所述导种管(4)而与1根所述播种管(5)连通;各个所述播种管(5)通过可调固定环(8)固定到所述底部横梁(7)上;所述底部横梁(7)标识有标尺,进而可调节各个所述播种管(5)的间距,实现株距的调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托底种子盒(1)、播种板(2)、滑道(3)、导种管(4)、播种管(5)和支架(6);所述播种板(2)固定到所述支架(6)的顶部,所述支架(6)的底部具有与所述播种板(2)平行的底部横梁(7);所述播种板(2)的表面安装所述滑道(3),所述播种板(2)的轴向两端位置分布有第1清种孔(2.1)和第2清种孔(2.2);在位于所述第1清种孔(2.1)和所述第2清种孔(2.2)之间的播种板上,分布有若干个播种孔(2.3);所述U型托底种子盒(1)套设于所述播种板(2)上,且与所述滑道(3)可滑动连接,从而使所述U型托底种子盒(1)可沿所述播种板(2)滑动,使所述U型托底种子盒(1)滑动到各个播种孔或清种孔的上面;每个所述播种孔(2.3)的底部均通过1根所述导种管(4)而与1根所述播种管(5)连通;各个所述播种管(5)通过可调固定环(8)固定到所述底部横梁(7)上;所述底部横梁(7)标识有标尺,进而可调节各个所述播种管(5)的间距,实现株距的调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6)包括第1支撑腿(6.1)、第2支撑腿(6.2)和支撑横梁(6.3);所述支撑横梁(6.3)固定安装于所述播种板(2)的底部的左侧,且与所述播种板(2)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横梁(6.3)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所述第1支撑腿(6.1)和所述第2支撑腿(6.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玉米田间试验的U型托底玉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朝玉宫明波朱丕生王圣建张清霞李玉刚盖红梅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