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0520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2 1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感应电极和柔性电路板,所述感应电极包括沿所述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依次交错连接的第一感应电极部和第二感应电极部,相邻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部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部之间设有大于0度而小于180度的第一夹角,所述柔性电路板位于所述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感应电极通过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方向的第一端部电连接至所述柔性电路板。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布了一种显示设备。导电引线无需经过触控面板的左右两侧,对应触控面板的左右两侧无需印刷黑色遮光层,缩小了边框尺寸,从而增大了可视区域的尺寸,提高了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有利于实现窄边框甚至无边框设计,提高了用户体验。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touch control panel comprises an induction electrode and a flexible circuit board, the induction electrode comprises a first electrode connected induction and second induction electrode portion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touch panel, and greater than 0 degrees less than the first 180 degree angl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adjacent first induction electrode and the second induction electrode, one end of the length of the flexible circuit board is positioned on the touch panel and the induction electrode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the flexible circuit board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first end of the flexible circuit board through. The invention also discloses a display device. Conductive wire without touch panel at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corresponding to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touch panel without printing black shading layer, reduces the frame size, thereby increasing the visual area size, the proportion of the screen display equipment improved,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narrow frame or frame design, improve the user experie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示屏幕的触控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触摸屏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脑、电子书、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各种可触控的显示设备的纷纷面世,消费者对触摸屏幕的美观、性能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容式触摸屏是一种广泛的应用于显示设备的触控结构,外挂式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主要为GFF(Glass-Film-Film)结构,即玻璃盖板-薄膜电极-薄膜电极的结构,并且薄膜电极需要与位于触控面板一端的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绑定,从而实现与显示设备的其他电子器件的电连接。现有技术中,可视区域的边缘通过不透明的金属引线将薄膜电极与位于触控面板顶部或底部的柔性电路板绑定连接,双层触摸屏的薄膜电极(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为直角垂直相交,金属引线从两侧边框搭接走线,增大了边框尺寸。为了显示设备的整体美观效果,需要在玻璃盖板的边框对应金属引线和柔性电路板的位置印刷黑色遮光层来遮蔽,从而缩小了可视区域的尺寸,降低了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极大地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的边框较宽,可视区域较小,屏占比较低,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感应电极和柔性电路板,所述感应电极包括沿所述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依次交错连接的第一感应电极部和第二感应电极部,相邻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部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部之间设有大于0度而小于180度的第一夹角,所述柔性电路板位于所述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感应电极通过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方向的第一端部电连接至所述柔性电路板。感应电极包括沿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依次交错连接的第一感应电极部和第二感应电极部,相邻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部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部之间设有大于0度而小于180度的第一夹角。当相邻的第一感应电极部和第二感应电极部之间的第一夹角等于0度时,感应电极相当于设置在触控面板的宽度方向,此时需要再触控面板的左右两侧印刷黑色遮光层,增大边框尺寸;当相邻的第一感应电极部和第二感应电极部之间的第一夹角等于180度时,感应电极相当于设置在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使得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完全重合,此时使得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的之间的电容耦合达到完全饱和,不利于触控信号的检测。柔性电路板位于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感应电极通过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方向的第一端部电连接至所述柔性电路板,感应电极与柔性电路板电连接的走线设计无需经过触控面板的左右两侧(触控面板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对应触控面板的左右两侧无需印刷黑色遮光层,缩小了边框尺寸,从而增大了可视区域的尺寸,提高了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有利于实现窄边框甚至无边框设计,提高了用户体验。进一步,每一对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部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部之间的所述第一夹角大小相同。如此,第一感应电极部与第二感应电极部排列的密度均匀,第一感应电极部与驱动电极重叠的部分和第二感应电极部与驱动电极重叠的部分尺寸相同且均匀分布,电容结构分布均匀,GFF结构的触摸面板的触控精度高。进一步,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驱动电极,所述驱动电极与所述感应电极层叠设置,所述驱动电极包括沿所述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依次交错连接的第一驱动电极部和第二驱动电极部,相邻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极部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部之间设有大于0度而小于180度的第二夹角,所述驱动电极通过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方向的第二端部电连接至所述柔性电路板。因为当相邻的第一驱动电极部和第二驱动电极部之间的第一夹角等于0度时,驱动电极相当于设置在触控面板的宽度方向,此时需要在触控面板的左右两侧印刷黑色遮光层,增大边框尺寸;当相邻的第一驱动电极部和第二驱动电极部之间的第一夹角等于180度时,驱动电极相当于设置在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使得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完全重合,此时使得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的之间的电容耦合达到完全饱和,不利于触控信号的检测。所述驱动电极通过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方向的第二端部电连接至所述柔性电路板,驱动电极与柔性电路板电连接的走线设计无需经过触控面板的左右两侧(触控面板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对应触控面板的左右两侧无需印刷黑色遮光层,缩小了边框尺寸,从而增大了可视区域的尺寸,提高了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有利于实现窄边框甚至无边框设计,提高了用户体验。进一步,每一对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极部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部之间的所述第二夹角大小相同。如此,第一驱动电极部与第二驱动电极部排列的密度均匀,第一驱动电极部与感应电极重叠的部分和第二驱动电极部与感应电极重叠的部分尺寸相同且均匀分布,电容结构分布均匀,GFF结构的触摸面板的触控精度高。进一步,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第二夹角的大小相同。如此,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重叠部分分布均匀,电容式触摸面板的各部分触控效果相同,提高触控精度。进一步,所述感应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关于所述触控面板的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对称。如此,在保证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具有足够的重叠面积的前提下,避免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完全重叠导致感应电极与导电引线的搭接处和驱动电极与导电引线的搭接处重叠,提高感应电极与导电引线、驱动电极与导电引线的电连接效果,避免短路现象发生。进一步,每个所述第一感应电极部在所述触控面板的垂直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驱动电极部至少部分重叠,每个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部在所述触控面板的垂直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驱动电极部至少部分重叠。如此,增大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相互重叠的面积,提高电容结构触控面板的分布密度,从而提高触控精度和触控效果。进一步,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导电引线,所述感应电极通过所述导电引线电连接至所述柔性电路板,所述驱动电极通过所述导电引线电连接至所述柔性电路板。如此,导电引线的走线方式易控制,且导电性好,降低触控面板的阻抗。进一步,所述第一感应电极部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部通过图案化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驱动电极部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部通过图案化一体成型。如此,第一感应电极部与第二感应电极部一体成型的制程简单易行,第一驱动电极部与第二驱动电极部一体成型的制程简单易行,且第一感应电极部与第二感应电极部之间、第一驱动电极部与第二驱动电极部之间的导电效果良好,降低了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机的阻抗,从而提高了触控面板的触控精度,提高了触控效果。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主板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触控面板层叠设置,所述显示面板输出图像并穿过所述触控面板的透明区域显示,所述触控面板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主板,以使所述触控面板接收的触控信号传递至所述主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感应电极包括沿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依次交错连接的第一感应电极部和第二感应电极部,相邻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部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部之间设有大于0度而小于180度的第一夹角。当相邻的第一感应电极部和第二感应电极部之间的第一夹角等于0度时,感应电极相当于设置在触控面板的宽度方向,此时需要在触控面板的左右两侧印刷黑色遮光层,增大边框尺寸;当相邻的第一感应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感应电极和柔性电路板,所述感应电极包括沿所述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依次交错连接的第一感应电极部和第二感应电极部,相邻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部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部之间设有大于0度而小于180度的第一夹角,所述柔性电路板位于所述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感应电极通过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方向的第一端部电连接至所述柔性电路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感应电极和柔性电路板,所述感应电极包括沿所述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依次交错连接的第一感应电极部和第二感应电极部,相邻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部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部之间设有大于0度而小于180度的第一夹角,所述柔性电路板位于所述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感应电极通过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方向的第一端部电连接至所述柔性电路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对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部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部之间的所述第一夹角大小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驱动电极,所述驱动电极与所述感应电极层叠设置,所述驱动电极包括沿所述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依次交错连接的第一驱动电极部和第二驱动电极部,相邻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极部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部之间设有大于0度而小于180度的第二夹角,所述驱动电极通过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方向的第二端部电连接至所述柔性电路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对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极部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部之间的所述第二夹角大小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芳领钟应超黄汉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