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俊专利>正文

门缝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4414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0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家居节能环保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门缝条,包括包覆物(1)、填充棒(2),包覆物(1)包括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填充棒(2)填充于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内,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之间通过连接条(13)连接为一体,连接条(13)的宽度大于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外表面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的筒轴心轴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特定形状和结构的填充棒、包覆筒和防损压边,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门缝条的两端填充有填充棒的包裹筒紧密的贴牢卡紧门,卡紧效果可靠稳定,包覆筒不容易发生磨损,使用寿命更长。

Crack ba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ome Furnishing, discloses a door, including covering (1), (2), filler rod coating (1) comprises a first coated cylinder (11) and second (12), coated tube filler rods (2) filled in the first coated cylinder (11) and second cylinder coated (12), the first coated cylinder (11) and second (12) between the coated tube through a connecting strip (13) connected with connecting strip (13) is larger than the width of the first coated cylinder (11) and second coated cylinder (12) the minimum distance of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oated cylinder (less than the first 11) and second (12) of the coated cylinder cylinder axis wheelbase;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the special shape and structure of filling bar, coating barrel and loss prevention pressure side, has obvious technical effects: both ends of the door lock door has filled tightly wrapped tube filler rod tightly clamping effect, stable and reliable coated cylinder is not prone to wear, so that Longer service lif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门缝条
本技术属于家居节能环保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各种门的门缝条。
技术介绍
门缝条是一种塞在门底下,跟着门转动的密封装置。因为安装门缝条后,隔绝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因此产品在保温节能,防风防沙,防虫隔音等方面能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目前,市面上主要是纺织类的门档较多,少量采用纺织布+PP棉或者EPE珍珠棉棒,通过缝纫的方式组合起来,或者用复合和热合结合的方式,做成一体门档。但是,都存在生产成本偏高,不易使用,结构不美观,产品使用寿命不长,生产效率低下,产品不够环保等类似的问题。如申请号“CN200820131562”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名称为“门缝挡”的技术专利,该公布的门缝挡,利用充气的塑料棒撑起外包织物料,起到门缝挡的作用。此种门缝挡存在着充气塑料棒随门转动,容易出现破损漏气现象,充气塑料棒的长度改变不方便,不易匹配各种宽度的门,且充气塑料常伴有塑料气味,弃用后难以回收,丢弃不易降解,产品不够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都存在生产成本偏高,不易使用,结构不美观,产品使用寿命不长,生产效率低下,产品不够环保等类似的问题缺陷,提供了一种门缝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门缝条,包括包覆物、填充棒,包覆物包括两个包覆筒和连接条,填充棒填充于两个包覆筒内,两个包覆筒平行布置,之间通过连接条连接为一体,连接条的宽度大于两个包覆筒外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两个包覆筒的筒轴心轴距,在使用过程中,当门缝条卡入门缝时,门的下表面压迫连接条,连接条受压,带动两个包覆筒朝门的方向贴紧,使得门缝条的两端填充有填充棒的包裹筒紧密的贴牢卡紧门。作为优选,填充棒和包覆筒的形状均为圆形、半腰圆形、方形或正六边形,当填充棒和包覆筒的形状为圆形、半腰圆形、方形或正六边形时,门缝条随门转动的过程中,填充棒和包覆筒不会易发生扭曲变形,故而包覆筒不容易发生磨损,使用寿命更长。作为优选,包覆筒还分别包括防损压边,防损压边位于每个包覆筒连接条相对的另一侧,因门缝条使用过程时发现,包裹筒除了与地面接触的位置容易磨损外,远离门的一端,即包覆筒连接条相对的另一侧也容易产生磨损破裂,本技术采用在该位置设置防损压边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包覆筒此处容易破破裂的技术问题。作为优选,防损压边的轮廓为锯齿花边状,锯齿花边状的防损压边在因外物碰撞或脚踢时,只有受力的部分锯齿发生变形,其余部分不会受到连带的扭曲变形,能有效抵御外力的冲击,延长使用寿命。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门缝条的两端填充有填充棒的包裹筒紧密的贴牢卡紧门,卡紧效果可靠稳定,包覆筒不容易发生磨损,使用寿命更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仰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正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5的正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7的正视图。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包覆物,2—填充棒,11—第一包覆筒,12—第二包覆筒,13—连接条,14—防损压边,4—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门缝条,如图1所示,包括包覆物1、填充棒2,包覆物1包括第一包覆筒11、第二包覆筒12和连接条13,第一包覆筒11、第二包覆筒12平行设置,连接条13位于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之间,填充棒2和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的形状为圆形,填充棒填充于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内,连接条13的宽度大于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外表面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的筒轴心轴距。在使用过程中,当门缝条卡入门缝时,门4的下表面压迫连接条,连接条受压,带动两个包覆筒朝门的方向贴紧,使得门缝条的两端填充有填充棒的包裹筒紧密的贴牢卡紧门。两个包覆筒还分别包括防损压边14,防损压边位于每个包覆筒连接条相对的另一侧,因门缝条使用过程时发现,包裹筒除了与地面接触的位置容易磨损外,远离门的一端,即包覆筒连接条相对的另一侧也容易产生磨损破裂,在该位置设置防损压边14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包覆筒此处容易破破裂的技术问题。如图2所示,防损压边14轮廓为锯齿花边状,锯齿花边状的防损压边在因外物碰撞或脚踢时,只有受力的部分锯齿发生变形,其余部分不会受到连带的扭曲变形,能有效抵御外力的冲击,延长使用寿命。实施例2门缝条,如图3和图4所示,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包覆筒上未设置防损压边14,未设置防损压边14的实施方案可以简化生产制造工序,节约制造成本。实施例3门缝条,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包覆筒和填充棒的形状为半腰圆形。实施例4门缝条,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包覆筒上设置有防损压边14。实施例5门缝条,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包覆筒和填充棒的形状为四边形。实施例6门缝条,与实施例5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包覆筒上设置有防损压边14。实施例7门缝条,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包覆筒和填充棒的形状为六边形。实施例8门缝条,与实施例7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包覆筒上设置有防损压边14。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门缝条的两端填充有填充棒的包裹筒紧密的贴牢卡紧门,卡紧效果可靠稳定,包覆筒不容易发生磨损,使用寿命更长。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专利的涵盖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门缝条

【技术保护点】
门缝条,包括包覆物(1)、填充棒(2),其特征在于:包覆物(1)包括第一包覆筒(11)、第二包覆筒(12)和连接条(13),填充棒(2)填充于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内,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平行布置,之间通过连接条(13)连接为一体,连接条(13)的宽度大于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外表面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的筒轴心轴距。

【技术特征摘要】
1.门缝条,包括包覆物(1)、填充棒(2),其特征在于:包覆物(1)包括第一包覆筒(11)、第二包覆筒(12)和连接条(13),填充棒(2)填充于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内,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平行布置,之间通过连接条(13)连接为一体,连接条(13)的宽度大于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外表面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包覆筒(11)和第二包覆筒(12)的筒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
申请(专利权)人:张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