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35609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0 16: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基础设置在沉淀池内,沉淀池包括有第一池壁、第二池壁、第三池壁、第四池壁;基础包括有布水堰,布水堰的两侧由下至上依次设有斜管层、过水层、出水层,斜管层内设有多根倾斜向上的斜管,出水层内设有多个出水堰;第三池壁上设有出水孔,出水孔两侧设有与出水孔相连通的出水槽;出水堰的一端与第一池壁相连接,出水堰的另一端贯穿出水槽与第三池壁相连接;出水堰隔断出水槽的堰体上还设有过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优化布水、收水,减少横向流线,利用斜管结构设置斜板沉淀,大大提高沉淀效率。

An efficient sedimentation tank infrastructure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high efficient sedimentation tank for sewage treatment infrastructure, infrastructure in the sedimentation tank, sedimentation tank comprises a first tank wall, second tank wall, third tank wall and fourth tank wall; foundation comprises a cloth weir, on both sides of the cloth weir followed by the bottom layer, an inclined pipe over the water, water, inclined tube layer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inclined upward inclined pipe, the water layer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outlet weir; third tank wall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outlet hole are arranged on both sides and the water outlet communicated with a water tank; the water outlet weir wall is connected with one end of the first, the other end passes through the weir a water tank and third tank wall are connected; the water outlet weir partition outlet groove is arranged on the water weir. An efficient sedimentation tank for sewage treatment infrastructur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the optimization of water distribution, water collection, reduce the horizontal line, using inclined tube structure setting inclined plate sedimentatio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recipi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成为关注的热点。然而,受人们环保意识和水处理设施的制约,大量未经处理或未达标处理的污水进入江河湖泊,对水环境构成巨大威胁。水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生物+物化处理工艺几乎应用于所有的污水处理中。沉淀池是分离污水中悬浮固体的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构筑物,污水处理常用的沉淀池有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沉淀池通常由进水区、出水区、沉淀区、贮存区及缓冲区。根据浅池理论,把沉淀池水平分成n层,就可以把沉淀池的处理能力提高n倍。其中,进水分布的均匀性、出水收集的均匀性是影响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关键因素。常规的沉淀池通常利用穿孔墙进行进水布水,水流通过穿孔墙从斜管沉淀池的一侧流向另一侧,易对沉淀区污泥造成扰动,且穿孔墙结构复杂、难以布水均匀;沉淀池通常利用相互垂直布置的出水堰进行沉淀池出水的收集,易产生短流。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用于克服现有沉淀池基础结构存在的缺陷,可广泛应用于污水的高效沉淀处理中。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所述基础结构设置在所述沉淀池内,所述沉淀池包括构成矩形的第一池壁、第二池壁、第三池壁、第四池壁,其中第一池壁与第三池壁相对,第二池壁与第四池壁相对;所述基础结构包括有布水堰,所述布水堰设置在所述沉淀池的中间且所述布水堰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池壁、第三池壁相连接,所述布水堰的底部与所述沉淀池底部保持间隙;所述布水堰的两侧由下至上依次设有斜管层、过水层、出水层,所述斜管层内设有多根倾斜向上的斜管,所述出水层内设有多个出水堰;所述第三池壁上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两侧设有与出水孔相连通的出水槽;所述出水堰的一端与第一池壁相连接,所述出水堰的另一端贯穿出水槽与第三池壁相连接;所述出水堰隔断出水槽的堰体上还设有过水孔。优选地,所述布水堰包括有第一布水堰体、第二布水堰体,所述第一布水堰体、第二布水堰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池壁、第三池壁相连接,所述第一布水堰体与第二布水堰体之间保持间隙。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布水堰体与第二布水堰体平行,所述第一布水堰体、第二布水堰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池壁、第三池壁垂直连接。优选地,所述布水堰的顶部淹没于水面以下。优选地,所述第一池壁上设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与布水堰相连通。更优选地,所述进水孔与布水堰中第一布水堰体与第二布水堰体之间的间隙相连通。优选地,所述斜管层的管腔由波浪形状的片材拼接形成。所述波浪形状片材为本领域常规使用的片材,可从市场上购买获得。所述波浪形状片材的材质选自PP、PVC、FRP中的一种。更优选地,所述斜管层的管腔由波浪形状的片材通过胶水粘接或熔连方式拼接形成。更优选地,所述波浪形状片材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池壁、第三池壁相连接。优选地,所述斜管之间平行分布。优选地,所述斜管层下方设有多个支撑件和多个第一固定件,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池壁、第三池壁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一端分别与第二池壁或第四池壁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另一端与所述布水堰的侧壁相连接,所述支撑件架设在所述第一固定件上,所述支撑件上支撑连接有斜管。所述支撑件和第一固定件用于支撑固定斜管。更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与第一固定件之间焊接。更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与第一固定件之间相互垂直。更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为钢筋。所述钢筋耐腐蚀。更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之间平行分布,相邻所述支撑件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0-30cm。更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与布水堰平行。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分别与第一布水堰体、第二布水堰体平行。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两端经第一支撑单元焊接或架设,分别与第二池壁或第四池壁、布水堰的侧壁相连接。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单元选自预埋钢板或牛腿中的一种。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选自工字钢或槽钢中的一种。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之间平行分布,相邻所述第一固定件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00-200cm。优选地,所述出水层下方设有多个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一端分别与第二池壁或第四池壁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另一端与所述布水堰的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上架设有出水堰。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两端经第二支撑单元焊接或架设,分别与第二池壁或第四池壁、布水堰的侧壁相连接。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单元选自预埋钢板或牛腿中的一种。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件顶部与出水堰之间焊接。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件与出水堰垂直。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件选自工字钢或槽钢中的一种。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平行分布,相邻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00-200cm。优选地,所述出水堰之间平行分布,相邻出水堰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00-200cm。优选地,所述出水堰与布水堰平行。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具有独特分布的布水堰结构,能够在沉淀池中采用通长淹没堰布水方式进行高效进水,该布水方式结构简单且布水均匀。(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出水堰结构简单、集水均匀,不产生短流。(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优化布水、收水,减少横向流线,大大提高沉淀效率。(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基于浅层沉淀和接触澄清理论设计,利用斜管结构设置斜板沉淀,大大提高沉淀效率。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结构基础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结构基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沉淀池11第一池壁111进水孔12第二池壁13第三池壁131出水孔132出水槽14第四池壁2布水堰21第一布水堰体22第二布水堰体3斜管层31斜管32支撑件33第一固定件4过水层5出水层51出水堰511过水孔52第二固定件6第一支撑单元7第二支撑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所述基础结构设置在所述沉淀池1内,所述沉淀池1包括构成矩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结构设置在所述沉淀池(1)内,所述沉淀池(1)包括构成矩形的第一池壁(11)、第二池壁(12)、第三池壁(13)、第四池壁(14),其中第一池壁(11)与第三池壁(13)相对,第二池壁(12)与第四池壁(14)相对;所述基础结构包括有布水堰(2),所述布水堰(2)设置在所述沉淀池(1)的中间且所述布水堰(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池壁(11)、第三池壁(13)相连接,所述布水堰(2)的底部与所述沉淀池(1)底部保持间隙;所述布水堰(2)的两侧由下至上依次设有斜管层(3)、过水层(4)、出水层(5),所述斜管层(3)内设有多根倾斜向上的斜管(31),所述出水层(5)内设有多个出水堰(51);所述第三池壁(13)上设有出水孔(131),所述出水孔(131)两侧设有与出水孔(131)相连通的出水槽(132);所述出水堰(51)的一端与第一池壁(11)相连接,所述出水堰(51)的另一端贯穿出水槽(132)与第三池壁(13)相连接;所述出水堰(51)隔断出水槽(132)的堰体上还设有过水孔(5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结构设置在所述沉淀池(1)内,所述沉淀池(1)包括构成矩形的第一池壁(11)、第二池壁(12)、第三池壁(13)、第四池壁(14),其中第一池壁(11)与第三池壁(13)相对,第二池壁(12)与第四池壁(14)相对;所述基础结构包括有布水堰(2),所述布水堰(2)设置在所述沉淀池(1)的中间且所述布水堰(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池壁(11)、第三池壁(13)相连接,所述布水堰(2)的底部与所述沉淀池(1)底部保持间隙;所述布水堰(2)的两侧由下至上依次设有斜管层(3)、过水层(4)、出水层(5),所述斜管层(3)内设有多根倾斜向上的斜管(31),所述出水层(5)内设有多个出水堰(51);所述第三池壁(13)上设有出水孔(131),所述出水孔(131)两侧设有与出水孔(131)相连通的出水槽(132);所述出水堰(51)的一端与第一池壁(11)相连接,所述出水堰(51)的另一端贯穿出水槽(132)与第三池壁(13)相连接;所述出水堰(51)隔断出水槽(132)的堰体上还设有过水孔(5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堰(2)包括有第一布水堰体(21)、第二布水堰体(22),所述第一布水堰体(21)、第二布水堰体(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池壁(11)、第三池壁(13)相连接,所述第一布水堰体(21)与第二布水堰体(22)之间保持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池壁(11)上设有进水孔(111),所述进水孔(111)与布水堰(2)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沉淀池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层(3)下方设有多个支撑件(32)和多个第一固定件(33),所述支撑件(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池壁(11)、第三池壁(13)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33)一端分别与第二池壁(12)或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环曾敏福吴小超宋辉辉蔡建荣杨泽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耀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