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1215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7 13:38
一种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解决现有传统辅助器械存在的需反复将目标组织附近的其他组织小心地拨开,增加手术难度,降低手术效率的问题。包括主体框架,其特征在于:主体框架吸附板安装段的下部滑动连接有动吸附板,吸附板安装段的上部固定连接有静吸附板;拉动指环滑动连接在主体框架指环安装段的下部,拉动指环上方设置拇指卡;拉动指环与动吸附板之间设置长拉杆;拉动指环内设置的传感装置与主控制器无线连接;与主控制器相连的两个两位三通电磁阀,分别与主体框架的第一框架支管和第二框架支管相连;两位三通电磁阀还与负压源相连。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可防止反复拨动组织器官造成的损伤,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操作灵活,使用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创手术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微创手术腔内组织器官无创固定,防止反复拨动组织器官所造成的损伤,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操作灵活,使用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各种微创手术因具有体表切口小、损伤小、美观且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体表的切口较小,导致微创手术直接观测困难,必须通过内窥镜观察和应用特殊的微创手术器械才能完成手术。并且,在整个微创手术的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用辅助器械推开目标组织附近的其他组织,以充分地暴露出目标组织,完成手术的精准操作。然而,某些人体体内的组织太软(如处于半流体状态的肺脏),目前还缺乏有效的专用工具在腔内固定半流体组织器官;在手术过程中稍不注意,这些组织器官就又淌回原位,影响手术的操作。针对这类状况,手术助手医生通常使用挟持钳,反复将淌回的器官小心地拨开;且为了避免夹持钳对娇嫩器官组织的伤害,还不得不用纱布裹在夹持钳上进行作业。这种传统的操作方式不但增加了手术的难度,还降低了手术效率。所以,不解决如何在腔内有效固定半流体组织器官的这个问题,就会使切口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包括主体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由对称布置的第一框架支管(12)和第二框架支管(13)构成,第一框架支管(12)和第二框架支管(13)均包括吸附板安装段(14),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上端设置有指环安装段(18);第一框架支管(12)和第二框架支管(13)的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以及两个指环安装段(18)分别平行布置;第一框架支管(12)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通气孔(19),第二框架支管(13)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通气孔(20);所述主体框架(1)下部的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上设置有静吸附板(5)和动吸附板(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包括主体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由对称布置的第一框架支管(12)和第二框架支管(13)构成,第一框架支管(12)和第二框架支管(13)均包括吸附板安装段(14),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上端设置有指环安装段(18);第一框架支管(12)和第二框架支管(13)的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以及两个指环安装段(18)分别平行布置;第一框架支管(12)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通气孔(19),第二框架支管(13)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通气孔(20);所述主体框架(1)下部的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上设置有静吸附板(5)和动吸附板(3),且动吸附板(3)位于静吸附板(5)的下方,静吸附板(5)与动吸附板(3)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4);主体框架(1)的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下端设置有缓冲端座(2);所述动吸附板(3)由动吸附壳体(21)构成,动吸附壳体(21)的内部设置有动吸附腔(26),动吸附壳体(21)的动吸附面(23)壳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动吸附孔(24),动吸附孔(24)与动吸附腔(26)相连通;动吸附壳体(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动通孔(22),动吸附腔(26)内侧壁与滑动通孔(22)之间设置有第一吸气孔(27);动吸附板(3)通过两侧的滑动通孔(22),滑动连接在主体框架(1)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下部,动吸附板(3)动吸附腔(26)内侧壁上的第一吸气孔(27)的位置,与主体框架(1)第一框架支管(12)上的第一通气孔(19)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静吸附板(5)由静吸附壳体(28)构成,静吸附壳体(28)的内部设置有静吸附腔(32),静吸附壳体(28)的静吸附面(30)壳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静吸附孔(31),静吸附孔(31)与静吸附腔(32)相连通;静吸附壳体(28)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通孔(29),静吸附腔(32)内侧壁与固定通孔(29)之间设置有第二吸气孔(33);静吸附板(5)通过两侧的固定通孔(29),固定连接在主体框架(1)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上部,静吸附板(5)静吸附腔(32)内侧壁上的第二吸气孔(33)的位置,与主体框架(1)第二框架支管(13)上的第二通气孔(20)的位置相对应;并且,静吸附板(5)的静吸附面(30)和动吸附板(3)的动吸附面(23)均朝向同一侧布置;所述主体框架(1)上部的两个指环安装段(18)上设置有拉动指环(9),拉动指环(9)包括指环主体(36),指环主体(3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通孔(37),指环主体(36)的上端设置有指圈(38),指环主体(36)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40),容置腔(40)内设置有传感装置;拉动指环(9)通过两侧的导向通孔(37),滑动连接在主体框架(1)两个指环安装段(18)的下部;拉动指环(9)的上方、两个指环安装段(18)的上部设置有拇指卡(10);拉动指环(9)与动吸附板(3)之间设置有长拉杆(8),长拉杆(8)位于与动吸附板(3)动吸附面(23)相对的另外一面;长拉杆(8)的一端与动吸附板(3)的下侧面相连,长拉杆(8)的另一端则与拉动指环(9)的下部相连;所述拉动指环(9)内设置的传感装置由加速度传感器和微处理器构成,微处理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无线通讯模组与主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主控制器的控制端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宏旭曾碚凯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肿瘤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