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雁群专利>正文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510930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7 1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和与包肩板连接且用于固紧到人体上臂上的小夹板外固定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在解决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与人体肩关节生物形态适配性的基础上,还以其相互对应的生物力学性质、定量关系的适配性,全面构成肩关节外固定装置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理顺骨折愈合和功能活动的辨证关系,满足了肩关节肱骨上端骨折外固定治疗相适宜的力学环境要求,保障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齐头并进,对肱骨外科颈骨折实施规范的外固定治疗。

External fixator for shoulder joint of small splint in TC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raditional small splint external fixation device comprises a shoulder joint, shoulder bag for plate coating of shoulder and shoulder bag plate connection and is used to fasten to the small splint body on the upper arm external fixation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shoulder joint splint external fixation devi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small splint external fixation device and shoulder joint biological morphological adaptation based on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with its corresponding suitability, comprehensive form of shoulder joint external fixation device rationality and stability, straighten out the dialectic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ure healing and functional activities, meet the humeral fracture of upper mechanical environment and ex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ppropriate security requirements, fracture healing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ecificat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 of surgical neck of humer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本技术属于中医小夹板
,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肩关节肱骨上端骨折治疗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中医小夹板技术以柳木夹板、杉树皮夹板为代表,与束带、压垫组成外固定体系,在“流体不可压缩效应”的作用下,对骨折进行局部外固定治疗,是生物学的治疗方式,符合骨折愈合的客观规律。此优点源自上述两种夹板与人体骨骼力学本质的共性,体系装置的生物相容性。然而,天然材料夹板弊端诸多,局限于直条板形,不能适应人体关节生物形态和力学需求,尤其对于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效果较差,其关键是不具备适配性。可是,在肩关节损伤中,如肱骨外科颈骨折,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在这个年龄段,大部分人群的身体状况,已不能承受手术治疗的创伤和风险。并且,肩关节易粘连冻结,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外固定处理是较多用的方式,但必须以“动静结合”为治疗原则,既要达到坚强稳定地固定,又能进行适当的肩关节活动。因此,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在理论上为首选,采用3片长夹板和1片短夹板,短夹板制成蘑菇头状,以前侧夹板对应后侧夹板,外侧夹板对应内侧蘑菇头短夹板,给予捆扎相向对应挤压外固定,已成为常规。但是无论是杉树皮夹板模式,还是柳木夹板模式,均不能稳定有效的固定肩关节发挥中医小夹板技术的优势,易松散脱落,并发症居高不下,操作护理繁琐,急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目的是提高肩关节肱骨上端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和与包肩板连接且用于固紧到人体上臂上的小夹板外固定机构。所述包肩板包括弧形的主体部和设置于主体部两侧的牵拉部。所述主体部包括上段夹板和与上段夹板的端部连接的延伸板,上段夹板为正交各向异性板。所述延伸板为各向同性板。所述牵拉部包括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连接板以及与连接板连接的上拉板和下拉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延伸板和所述上段夹板的侧部连接,所述上拉板和所述下拉板的一端与连接板连接,上拉板和下拉板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接板、上拉板和下拉板为各向同性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牵拉部为一体注塑成型。所述小夹板外固定机构包括四片夹板、弹性塑形轨道板以及用于将弹性塑形轨道板和四片夹板固紧到人体上臂上的束带,三片夹板在弹性塑形轨道板的内侧与弹性塑形轨道板连接。与所述弹性塑形轨道板连接的所述三片夹板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为第一夹板,另外两片夹板为分别位于第一夹板两侧的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第一夹板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分别与一个所述牵拉部连接。所述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为正交各向异性板,在同等外力作用下,正交各向异性板的纵轴向弹性变形小于横向弹性变形。所述第二夹板和所述第三夹板包括与所述弹性塑形轨道板连接的直板段和与所述牵拉部连接的隆起板段,隆起板段具有凹陷,隆起板段的刚度小于直板段的刚度。所述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具有插孔,所述弹性塑形轨道板和所述牵拉部上设有插入插孔中的凸起。所述弹性塑形轨道板上设有用于使弹性塑形轨道板维持于一预设的弯曲形状的塑形条。所述塑形条采用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四片所述夹板中,剩余的一片夹板为与所述束带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夹板位置相对的第四夹板。所述第四夹板包括安装座、设置于安装座上的夹板体和设置于夹板体上且用于置入人体腋窝中的弹性支撑件。所述夹板体为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弹性支撑件设置于夹板体的上端。所述夹板体上设有齿条,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与齿条啮合的齿轮。所述弹性支撑件为椭圆球形网格结构。所述第四夹板还包括与所述夹板体和/或所述弹性支撑件连接且用于与所述束带粘接的勾带。所述正交各向异性板包括主板体,主板体具有上平横联、下平横联和垂直板,上平横联位于相邻两个垂直板之间且与两个垂直板的一端连接,下平横联位于相邻两个垂直板之间且与两个垂直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下平横联具有平行设置的两个弦杆和与两个弦杆连接的直连接杆,直连接杆在两个弦杆之间并排设有多个,且在相邻两个直连接杆与两个弦杆形成的空腔中沿两个对角线分别设置一斜连接杆。所述下平横联上相邻两个空腔中的斜连接杆呈V形布置。所述直连接杆与所述弦杆为垂直连接。所述主板体具有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由所述上平横联和与上平横联连接的相邻两个所述垂直板包围形成,第二容置腔由所述下平横联和与下平横联连接的相邻两个所述垂直板包围形成,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主板体还包括位于两侧边缘且与所述垂直板连接的唇边板。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小夹板外固定机构连接且用于对人体肱骨施加轴向挤压力的肘关节兜板。本技术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在解决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与人体肩关节生物形态适配性的基础上,还以其相互对应的生物力学性质、定量关系的适配性,全面构成肩关节外固定装置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理顺骨折愈合和功能活动的辨证关系,满足了肩关节肱骨上端骨折外固定治疗相适宜的力学环境要求,大幅度提高了其临床实用价值和外固定治疗的安全性;外固定装置整体恪守中医小夹板体系的传统技术内涵,在机械性能和形状上给予科学的、合理的创新,解决了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所存在的难题,整体装置以合理的、稳定的结构与骨折端和肩关节构成新的几何不变体系,使骨折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有机结合,保障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齐头并进,充分实现“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中医特色,对肱骨外科颈骨折实施规范的外固定治疗。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图1是本技术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包肩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包肩板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弹性塑形轨道板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弹性塑形轨道板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图6是第四夹板的主视图;图7是第四夹板的侧视图;图8是安装座的主视图;图9是安装座的后视图;图10是安装座的侧视图;图11是压垫装置的主视图;图12是压垫装置的俯视图;图13是第一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的主视图;图15是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的侧视图;图16是正交各向异性板的横截面示意图;图17是正交各向异性板的俯视图;图中标记为:1、牵拉带;2、束带;3、包肩板;31、上段夹板;32、延伸板;33、连接板;34、上拉板;35、下拉板;36、避让孔;37、第一凸起;4、第一夹板;5、第二夹板;6、第三夹板;7、第四夹板;71、夹板体;72、弹性支撑件;73、勾带;74、夹板安装板;75、导轨;76、第二套环;77、齿条;78、齿轮;8、正交各向异性板;81、上平横联;82、下平横联;83、垂直板;84、唇边板;85、第一容置腔;86、第二容置腔;87、弦杆;88、斜连接杆;89、直连接杆;810、插孔;811、第一支撑梁;812、第二支撑梁;9、压垫装置;91、弹性压垫;92、压垫安装板;93、压垫调节板;94、第三凸起;95、标识线;10、肘关节兜板;11、压力监测器;12、第一套环;13、弹性塑形轨道板;14、塑形条;15、第二凸起;16、直板段;17、隆起板段;18、凹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和与包肩板连接且用于固紧到人体上臂上的小夹板外固定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和与包肩板连接且用于固紧到人体上臂上的小夹板外固定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肩板包括弧形的主体部和设置于主体部两侧的牵拉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上段夹板和与上段夹板的端部连接的延伸板,上段夹板为正交各向异性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为各向同性板。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包括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连接板以及与连接板连接的上拉板和下拉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上段夹板和与上段夹板的端部连接的延伸板,上段夹板为正交各向异性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延伸板和所述上段夹板的侧部连接,所述上拉板和所述下拉板的一端与连接板连接,上拉板和下拉板的另一端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拉板和下拉板为各向同性板。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牵拉部为一体注塑成型。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夹板外固定机构包括四片夹板、弹性塑形轨道板以及用于将弹性塑形轨道板和四片夹板固紧到人体上臂上的束带,三片夹板在弹性塑形轨道板的内侧与弹性塑形轨道板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弹性塑形轨道板连接的所述三片夹板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为第一夹板,另外两片夹板为分别位于第一夹板两侧的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第一夹板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分别与一个所述牵拉部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为正交各向异性板,在同等外力作用下,正交各向异性板的纵轴向弹性变形小于横向弹性变形。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板和所述第三夹板包括与所述弹性塑形轨道板连接的直板段和与所述牵拉部连接的隆起板段,隆起板段具有凹陷,隆起板段的刚度小于直板段的刚度。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第三夹板具有插孔,所述弹性塑形轨道板和所述牵拉部上设有插入插孔中的凸起。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塑形轨道板上设有用于使弹性塑形轨道板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雁群范作盛
申请(专利权)人:孙雁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