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卵形鲳鲹的工厂化苗种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50941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7 11:46
一种卵形鲳鲹的工厂化苗种培育方法,包括孵化、移苗、仔稚鱼培育、饲料驯化等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苗种培育过程均在室内进行,孵化及养殖过程不受天气影响,大大提高养殖苗种产量;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对投喂饵料进行定向筛选,大大该阶段苗种成活率;保证了苗种对EPA和DHA的需求,保障了苗种质量;工厂化培育过程中,育苗水体中的温度、盐度、溶氧等因子相对稳定,有效降低了苗种畸形率,提高了苗种成活率;利用分苗筛定期对苗种进行筛选,减少苗种的自残,提高了苗种的成活率,同时保证了苗种的均一性;工厂化苗种培育占地面积小,水量需求少,污水排放少,对自然坏境影响小等优点。

A method for cultivating t.ovatus Factory Seedling

Cultivate a t.ovatus factory seedling, comprising the steps of incubation, transplanting and larvae cultivation, domestication and feed; the invention larviculture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interior, hatching and breeding process is not affected by the weather, greatly improve the breeding seed yield; the invention of feeding were directionally screened, which greatly the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 stage; the seed demand for EPA and DHA, to protect the seed quality; plant cultivation process, in breeding water temperature, salinity, dissolved oxygen and other factors are relatively stable,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larval deformity rate,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s; the use of regular screening of seed seedling screening, reduce for self mutilation,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s, while ensuring the uniformity of seed breeding; the factory covers an area of small, less water consumption, less sewage discharge, It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卵形鲳鲹的工厂化苗种培育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苗种培育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卵形鲳鲹工厂化苗种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俗称金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海水鱼类。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首先突破了卵形鲳鲹繁育技术,90年代初开始引进到大陆华南沿海进行驯养。因其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适宜池塘养殖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等优点,近十年来卵形鲳鲹养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年产量超过了10万吨,已经成为我国南方沿海最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具有较高的养殖经济效益。目前卵形鲳鲹苗种培育主要以传统养殖为主。传统池塘苗种培育因其养殖条件可控性差、苗种质量参差不齐、苗种产量不稳定等因素,已无法满足卵形鲳鲹养殖产业对优质苗种的市场需求。工厂化苗种培育因其养殖条件可控、产量高、苗种质量佳以及占地面积小、生态环保等因素,已成为海水鱼类苗种培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发展卵形鲳鲹工厂化苗种培育方法,一方面可为卵形鲳鲹养殖产业提供优质的苗种供应,降低养殖风险和养殖成本,促进渔民增产增收,保障卵形鲳鲹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为其他海水鱼类工厂化苗种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促进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苗种培育进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卵形鲳鲹的工厂化苗种培育方法。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卵形鲳鲹的工厂化苗种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孵化:经筛优分离后的受精卵采用室内海水微流水方式进行孵化,放卵密度30-40万粒/m3;充气量调至带动鱼卵均匀分布;孵化桶内保持黑暗,孵化盐度为30~33,孵化水温保持25~30℃;孵化时间至18-22小时,受精卵开始破膜,破膜后调小充气量,待受精卵全部破膜成为仔鱼后停止充气;待死卵和脏物下沉后,采用带水转移方式将初孵仔鱼移至苗种培育桶。2)仔稚鱼培育:移苗之前,向培育桶中加入金藻或小球藻,藻密度为300-500cells/mL;仔鱼放养密度为1.5-2.5万尾/m3;培育水温保持26℃~28℃;光照强度为100-150lux;孵化后第3天,仔鱼眼睛黑色素增加,即仔鱼开始摄食时,投喂经150目过滤的轮虫、桡足类幼体,每日投喂四次,投喂间隔不少于四小时;投喂密度为5-10个/mL;投喂半小时后进行换水,日换水量为8-12%;孵化后第5天,光照强度逐渐增大至1000-1500lux,光照周期为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并增大投喂量,投喂密度控制在10-15个/mL;孵化后第7天,投喂经80目过滤的轮虫、桡足类,投喂密度控制在10-15个/mL;孵化后第10天,稚鱼全长达4.00mm以上,背鳍开始分化后称为稚鱼;投喂初孵化的卤虫幼体,卤虫幼体投喂密度为2-3个/mL;3)饲料驯化:孵化后第20天开始驯化,稚鱼全长达8.5mm以上,尾鳍呈叉状,稚鱼呈现出黑色和银白色;驯化期间使用碎片状饲料和卤虫幼体进行混合投喂,投喂驯化5-7天;驯化后,稚鱼每日投喂总量为培育桶内鱼体总重的4~5%,每隔2小时投喂一次,每天利用虹吸方法对残饵和粪便吸出;当稚鱼大小达到1.0cm时仔稚鱼培育阶段结束,进入幼鱼阶段;4)分级筛选:利用不同规格分苗筛对仔鱼进行筛选,分成大小两种规格,分别放入两个养殖桶,分级时淘汰弱小及畸形的仔稚鱼,分级前要对仔鱼停食一天以减少应激反应;每隔7天分一次苗,同时根据苗种大小调整投喂颗粒饲料大小,直至苗种平均体长5.0cm移至海区养殖。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的卤虫幼体由商品卤虫卵经过去壳后孵化获得。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的轮虫及卤虫幼体分别经裂壶藻强化剂强化12小时后,清洗干净后投喂。优选的,所述强化剂用量为每亿尾轮虫30g,每千万尾卤虫幼体20g。优选的,步骤2)至步骤4)中光照期间培育桶内无阴影区。优选的,步骤3)中饲料以及卤虫幼体投喂顺序为饥饿状态下先投喂饲料后投喂卤虫幼体。优选的,步骤3)中饲料与裂壶藻和维生素加水搅拌后投喂,并保持饲料的湿度为12%-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卵形鲳鲹苗种培育过程均在室内进行,孵化及养殖过程不受天气影响,可大大提高苗种养殖产量;2.饵料的大小直接影响苗种开口效果。卵形鲳鲹初孵仔鱼个体大小较小,主要以小型轮虫为主。本专利技术可对投喂饵料进行定向筛选,利用150目筛选个体较小的轮虫、桡足类作为仔稚鱼开口饵料,同时保障育苗水体中轮虫密度5-10个/mL,显著降低因开口摄食量不足导致死亡率高的问题,大大该阶段苗种成活率。3.本专利技术苗种培育过程中投喂的轮虫、桡足类以及卤虫幼体全部利用裂壶藻营养强化剂进行强化后投喂,保证了苗种对EPA和DHA的需求,保障了苗种质量。4.卵形鲳鲹育苗过程中容易出现畸形苗,常见的畸形苗有:一是颌部畸形,主要表现在下颌偏长或偏短,上下颌不能合拢;二是眼睛凸起;三是脊柱弯曲,个别腹部膨大,背部弯曲。本专利技术中利用强化剂对轮虫、卤虫幼体等饵料进行强化,为苗种提供足够的营养保障;同时室内工厂化培育过程中,育苗水体中的温度、盐度、溶氧等因子相对稳定,有效降低了苗种畸形率,提高了苗种成活率。5.卵形鲳鲹鱼苗发育至幼鱼阶段,因生长速度不均衡,使得个体间差异较大,存在相互蚕食现象。本专利技术利用分苗筛定期对苗种进行筛选,减少苗种的自残,提高了苗种的成活率,同时保证了苗种的均一性。6.工厂化苗种培育占地面积小,水量需求少,污水排放少,对自然坏境影响小,符合当今国家深入实施节能减排,努力打造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本专利技术的步骤如下:1)受精卵孵化:孵化桶采用0.5m3的FRP三角孵化桶,桶中间安装布满排水孔的水管,并利用100目尼龙网包裹排水孔,纳米气管盘旋固定于排水管底部,并与气管连接,以防止流水过程中鱼卵粘附于尼龙网。经筛选分离后的优质受精卵采用微流水方式进行孵化,放卵密度控制在30-40万粒/m3,充气量调至带动鱼卵均匀分布为准。孵化桶内保持黑暗,孵化盐度为30-33,孵化水温为27-29℃;经过18-22小时左右,受精卵开始破膜,同时及时调小充气量,待受精卵全部破膜成为仔鱼后孵化阶段结束,初孵仔鱼大小为1.85-2.12mm。2)移苗操作:停气10分钟,待死卵和脏物下沉后,采用带水转移方式将步骤1)中初孵仔鱼移至苗种培育桶,操作过程中注意轻拿轻放,减少鱼苗应激反应。3)仔稚鱼培育:培育桶为直径2.0m,高度为1.0m的圆形玻璃钢桶。培育桶采用中间排水,排水管上布满排水孔,利用100目尼龙网包裹排水孔,纳米气管盘旋固定于排水管底部,并与气管连接,以防止流水过程中鱼苗流出。移苗之前,向培育桶中加入密度为300-500cells/mL金藻或小球藻;仔稚鱼培育水温为26℃~29℃,放养密度控制在1.5-2.5万尾/m3,较佳为2.0万尾/m3左右,光照强度控制为100-150lux,较佳为120-150lux;孵化后第3天,仔鱼眼睛黑色素增加(俗称“开眼”),调节光照强度至400~500lux,光照周期为: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此时仔鱼开始摄食,投喂经裂壶藻强化后的150目过滤的轮虫、桡足类幼体。每日投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卵形鲳鲹的工厂化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孵化:经筛选分离获得的受精卵采用室内海水微流水方式进行孵化,放卵密度30‑40万粒/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卵形鲳鲹的工厂化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孵化:经筛选分离获得的受精卵采用室内海水微流水方式进行孵化,放卵密度30-40万粒/m3;充气量调至带动鱼卵均匀分布;孵化桶内保持黑暗,孵化盐度为30~33,孵化水温保持25~30℃;孵化时间至18-22小时,受精卵开始破膜,破膜后调小充气量,待受精卵全部破膜成为仔鱼后停止充气;待死卵和脏物下沉后,采用带水转移方式将初孵仔鱼移至苗种培育桶;2)仔稚鱼培育:移苗之前,向培育桶中加入金藻或小球藻,藻密度为300-500cells/mL;仔鱼放养密度为1.5-2.5万尾/m3;培育水温保持26℃~28℃;光照强度为100-150lux;孵化后第3天,仔鱼开始摄食时,投喂经150目过滤的轮虫、桡足类幼体,每日投喂四次,投喂间隔不少于四小时;投喂密度为5-10个/mL;投喂半小时后进行换水,日换水量为8-12%;孵化后第5天,光照强度逐渐增大至1000-1500lux,光照周期为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并增大投喂量,投喂密度控制在10-15个/mL;孵化后第7天,投喂经80目过滤的轮虫、桡足类,投喂密度为10-15个/mL。孵化后第10天,仔鱼背鳍开始分化后称为稚鱼;投喂初孵化的卤虫幼体,卤虫幼体投喂密度为2-3个/mL;3)饲料驯化:孵化后第20天开始驯化稚鱼;驯化期间使用碎片状饲料和卤虫幼体进行混合投喂,投喂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殿昌郭华阳江世贵张楠朱克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