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炜专利>正文

一种多角度切除垂体瘤的吸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07280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5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角度切除垂体瘤的吸引器,包括吸引管、负压控制盘和负压接头;吸引管包括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之间采用弧形连接,第一吸引管远离第二吸引管的一端与负压接头固定连接,负压控制盘与第一吸引管的管壁固定连接,负压控制盘上开设有圆孔,圆孔与第一吸引管内部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借助特定角度与特定长度,可以切除侵入海绵窦内深部的肿瘤;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能够吸出肿瘤出血,保证术野清晰,有利于切除肿瘤而避免误伤神经。

A suction device for multi angle resection of pituitary adenoma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multi angle resection of pituitary tumor aspirator, including suction tube, negative pressure control panel and the vacuum joint; suction tube comprises a first suction tube and second suction tube, the first suction tube and a suction tube second is connected by the arc, the first suction tube second from one end of the suction tub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vacuum joint. The negative pressure control panel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first suction tube wall pipe, negative pressure control panel is provided with a circular hole, circular hole and the first suction tube communicated with the interior. The utility model with the aid of a certain angle with the specified length, can remove the invasion of cavernous sinus Neishen Department of tumor; while in the resection of the tumor, can suck tumor bleeding, ensure clear operation field, is conducive to the removal of the tumor and to avoid accidental injury of ner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角度切除垂体瘤的吸引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多角度切除垂体瘤的吸引器。
技术介绍
垂体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随着显微镜、内镜技术的发展,约90%以上的垂体腺瘤可以经鼻腔蝶窦入路微创手术。垂体大腺瘤常常侵袭海绵窦,切除海绵窦内肿瘤是垂体瘤手术一大难点,因为经鼻蝶手术本身操作空间狭小,海绵窦又位于术区的深面外侧,多角度内镜可以看见,但常规吸引器无法到达或不能很好的到达海绵窦内而切除该处肿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瘤的多角度切除垂体瘤的吸引器。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角度切除垂体瘤的吸引器,包括吸引管、负压控制盘和负压接头;所述吸引管包括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所述第二吸引管之间采用弧形连接,所述第一吸引管远离所述第二吸引管的一端与所述负压接头固定连接,所述负压控制盘与所述第一吸引管的管壁固定连接,所述负压控制盘上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与所述第一吸引管内部相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第一吸引管上设置负压控制盘,并在其上开设圆孔与第一吸引管内部连通,方便医护人员在使用时控制方向和调节压力,将第一吸引管与第二吸引管圆弧连接,操作方便;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能够吸出肿瘤肿瘤出血,保证术野清晰,有利于切除肿瘤而避免误伤神经。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负压控制盘为与人体大拇指相对应且中部逐渐向内凹陷的椭圆形圆盘,所述负压控制盘与所述第一吸引管焊接固定。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负压控制盘采用与人体大拇指相对应的内部逐渐凹陷的椭圆形圆盘,方便医护人员在手术时操作该吸引器,而且可以通过调节大拇指与控制盘的贴紧程度调节压力,具有灵活调节吸力大小的特点。进一步,所述第一吸引管与所述第二吸引管之间的夹角为90°-18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根据实际情况或手术需要,调整第二吸引管与第一吸引管之间的夹角,借助特定角度和不同的长度,可以切除侵入海绵窦内深部的肿瘤,便于手术操作,满足不同的手术需要。进一步,还包括第三吸引管,所述第三吸引管与所述第二吸引管远离所述第一吸引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吸引管与所述第一吸引管、第二吸引管内径相同且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吸引管、第二吸引管的外径。进一步,所述第三吸引管远离所述第二吸引管的一端端口采用圆角处理。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第三吸引器的整个外壁做加厚处理,并将其远离第二吸引管的一端端口做圆角处理,可减少对正常神经血管的损伤。进一步,所述第三吸引管的端口与所述第一吸引管的垂直距离为5mm-15mm。进一步,所述负压接头一端呈圆柱状且与所述第一吸引管一端相连接,另一端呈开设有多个台阶的圆台状结构且与中心负压管道连接。进一步,所述圆孔与所述第一吸引管和所述负压接头的连接处的距离为35mm-50mm,所述圆孔与所述第三吸引管的端口在所述第一吸引管的延长线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170mm-200mm。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负压接头呈圆台状的一端与中心负压管道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吸引管固定连接,保证了整个吸引器的气密性;第三吸引管的端口在第一吸引管上的垂点与圆孔之间的距离可以调整,可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手术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第一吸引管;2、第二吸引管;3、负压控制盘;4、负压接头;5、第三吸引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多角度切除垂体瘤的吸引器,包括吸引管、负压控制盘3和负压接头4;吸引管包括第一吸引管1和第二吸引管2,第一吸引管1和第二吸引管2之间采用弧形连接,第一吸引管1远离第二吸引管2的一端与负压接头4固定连接,负压控制盘3与第一吸引管1固定连接,负压控制盘3上开设有圆孔31,所述圆孔31与第一吸引管1内部相连通。本实施例的负压控制盘3为与人体大拇指相对应且中部逐渐向内凹陷的椭圆形圆盘,负压控制盘3与第一吸引管1焊接固定,在使用时,负压控制盘3呈水平放置,操作人员的大拇指按在负压控制盘3上。本实施例的第一吸引管1与第二吸引管2之间的夹角为90°-180°,比如:90°、105°、120°、135°、150°、165°和180°。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三吸引管5,第三吸引管5与第二吸引管2远离第一吸引管1的一端相连接,第三吸引管5与第一吸引管1、第二吸引管2内径相同且外径大于第一吸引管1和第二吸引管2的外径,第三吸引管5远离第二吸引管2的一端端口采用圆角处理。本实施例的第三吸引管5的端口与第一吸引管1的垂直距离为5mm-15mm,比如5mm、10mm和15mm。本实施例的负压接头4一端呈圆柱状且与第一吸引管1一端相连接,另一端呈开设有多个台阶的圆台状结构且与中心负压管道连接。本实施例的圆孔31与第一吸引管1和负压接头4的连接处的距离为35mm-50mm,比如35mm,40mm,45mm;圆孔31与第三吸引管5的端口在第一吸引管1的延长线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170mm-200mm,比如170mm、180mm、190mm、200mm。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吸引管1水平放置,负压控制盘3水平焊接在第一吸引管1的管壁上且位于其正上方,负压控制盘3的圆孔31朝向正上方,第三吸引管5与第二吸引管2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吸引管1与第二吸引管2的连接方式有五种实施方式,分别为:实施方式一,第二吸引管2与第一吸引管1圆弧连接且第二吸引管2朝向第一吸引管1的正下方,用于切除显著向颅内发展的肿瘤和右侧海绵窦内肿瘤。实施方式二,第二吸引管2与第一吸引管1圆弧连接且第二吸引管2朝向第一吸引管1的正上方,用于切除侵袭蝶窦的肿瘤、侵袭斜坡的肿瘤和双侧海绵窦下部肿瘤。实施方式三,第二吸引管2与第一吸引管1圆弧连接且第二吸引管2朝向第一吸引管1的右侧水平放置,用于切除右侧海绵窦内肿瘤和右侧斜坡肿瘤。实施方式四,第二吸引管2与第一吸引管1圆弧连接且第二吸引管2朝向第一吸引管1的左侧与竖直方向夹角为45度放置,用于切除左侧海绵窦内肿瘤和左侧斜坡肿瘤。实施方式五,第二吸引管2的一端与第一吸引管1远离负压接头4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后的第一吸引管1与第二吸引管2处于同一水平直线上。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多角度切除垂体瘤的吸引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角度切除垂体瘤的吸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引管、负压控制盘(3)和负压接头(4);所述吸引管包括第一吸引管(1)和第二吸引管(2),所述第一吸引管(1)和所述第二吸引管(2)之间采用弧形连接,所述第一吸引管(1)远离所述第二吸引管(2)的一端与所述负压接头(4)固定连接,所述负压控制盘(3)与所述第一吸引管(1)的管壁固定连接,所述负压控制盘(3)上开设有圆孔(31),所述圆孔(31)与所述第一吸引管(1)内部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角度切除垂体瘤的吸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引管、负压控制盘(3)和负压接头(4);所述吸引管包括第一吸引管(1)和第二吸引管(2),所述第一吸引管(1)和所述第二吸引管(2)之间采用弧形连接,所述第一吸引管(1)远离所述第二吸引管(2)的一端与所述负压接头(4)固定连接,所述负压控制盘(3)与所述第一吸引管(1)的管壁固定连接,所述负压控制盘(3)上开设有圆孔(31),所述圆孔(31)与所述第一吸引管(1)内部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角度切除垂体瘤的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控制盘(3)为与人体大拇指相对应且中部逐渐向内凹陷的椭圆形圆盘,所述负压控制盘(3)与所述第一吸引管(1)焊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角度切除垂体瘤的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引管(1)与所述第二吸引管(2)之间的夹角为90°-18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角度切除垂体瘤的吸引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吸引管(5),所述第三吸引管(5)与所述第二吸引管(2)远离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炜
申请(专利权)人:孙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