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06018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4 2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载逆变电源体积大、可靠性低,噪声大,转换效率低,发热严重的问题。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包括直流电源部分、升压部分、逆变部分和输出交流电压部分;升压部分包括升压保护电路、升压控制电路和升压功率电路;逆变部分包括变压器原边电路、变压器副边电路。而且本发明专利技术成本低,装置简单,对提高汽车载逆变电源的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载逆变电源系统,属于逆变电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力电子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作为电力电子最重要的逆变电路的拓扑结构更是层出不穷。而随着汽车的普及,许多车上用的电器均为交流220V供电,因此,车载逆变电源就成了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市面上的车载逆变电源体积大、可靠性低,噪声大,转换效率低,发热严重,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稳定性好,可靠性高,体积小,转换率高,成本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直流电源部分、升压部分、逆变部分和输出交流电压部分.所述升压部分包括升压保护电路、升压控制电路和升压功率电路,逆变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逆变保护电路、SPWM控制电路和逆变主电路,直流电源部分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升压功率电路和升压保护电路,升压保护电路的输出端通过升压控制电路连接升压功率电路,升压功率电路输出端分别与升压控制电路、升压保护电路和逆变部分连接,输出交流电压部分输出端与逆变保护电路反馈连接.所述逆变部分中逆变主电路包括变压器原边电路,变压器原边电路包括第一逆变功率管、第二逆变功率管、第一缓冲二极管、第二缓冲二极管、直流电源和串联连接的第一原边绕组和第二原边绕组,第一逆变功率管的发射极与第二逆变功率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一缓冲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缓冲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接,第一缓冲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逆变功率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二缓冲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逆变功率管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与第二原边绕组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缓冲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缓冲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第一原边绕组与第二原边绕组的中点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接地。所述逆变部分中逆变主电路包括变压器副边电路,变压器副边电路包括整流电路部分和滤波电路部分;所述整流电路部分包括第一整流二极管、第二整流二极管和串联连接的第一副边绕组和第二副边绕组,第一副边绕组的另一端和第二副边绕组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接,第一整流二极管与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所述滤波电路部分包括滤波二极管、滤波电感和RC滤波单元,滤波二极管通过滤波电感与RC滤波单元并联连接,滤波二极管阳极与地相连接;所述RC滤波单元包括并联连接的滤波电阻和滤波电容。所述逆变部分中SPWM控制电路包括SPWM控制主芯片和与SPWM控制主芯片相连接的外围电路;所述SPWM控制主芯片为TDS2285,死区时间2us。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稳定性好,可靠性高,体积小,转换率高。而且本专利技术成本低,装置简单,适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总体结构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逆变主电路中变压器原边电路图和变压器副边电路图。图中,1为变压器原边电路图,2为变压器副边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直流电源部分、升压部分、逆变部分和输出交流电压部分.所述升压部分包括升压保护电路、升压控制电路和升压功率电路,逆变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逆变保护电路、SPWM控制电路和逆变主电路,直流电源部分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升压功率电路和升压保护电路,升压保护电路的输出端通过升压控制电路连接升压功率电路,升压功率电路输出端分别与升压控制电路、升压保护电路和逆变部分连接,输出交流电压部分输出端与逆变保护电路反馈连接.所述逆变部分中逆变主电路包括变压器原边电路,变压器原边电路包括第一逆变功率管、第二逆变功率管、第一缓冲二极管、第二缓冲二极管、直流电源和串联连接的第一原边绕组和第二原边绕组,第一逆变功率管的发射极与第二逆变功率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一缓冲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缓冲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接,第一缓冲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逆变功率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二缓冲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逆变功率管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与第二原边绕组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缓冲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缓冲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第一原边绕组与第二原边绕组的中点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接地。所述逆变部分中逆变主电路包括变压器副边电路,变压器副边电路包括整流电路部分和滤波电路部分;所述整流电路部分包括第一整流二极管、第二整流二极管和串联连接的第一副边绕组和第二副边绕组,第一副边绕组的另一端和第二副边绕组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接,第一整流二极管与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所述滤波电路部分包括滤波二极管、滤波电感和RC滤波单元,滤波二极管通过滤波电感与RC滤波单元并联连接,滤波二极管阳极与地相连接;所述RC滤波单元包括并联连接的滤波电阻和滤波电容。所述逆变部分中SPWM控制电路包括SPWM控制主芯片和与SPWM控制主芯片相连接的外围电路;所述SPWM控制主芯片为TDS2285,死区时间2u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直流电源部分、升压部分、逆变部分和输出交流电压部分;所述升压部分包括升压保护电路、升压控制电路和升压功率电路,逆变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逆变保护电路、SPWM控制电路和逆变主电路,直流电源部分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升压功率电路和升压保护电路,升压保护电路的输出端通过升压控制电路连接升压功率电路,升压功率电路输出端分别与升压控制电路、升压保护电路和逆变部分连接,输出交流电压部分输出端与逆变保护电路反馈连接;所述逆变部分中逆变主电路包括变压器原边电路,变压器原边电路包括第一逆变功率管T1、第二逆变功率管T2、第一缓冲二极管D1、第二缓冲二极管D2、直流电源Vin和串联连接的第一原边绕组N1和第二原边绕组N2,第一逆变功率管T1的发射极与第二逆变功率管T2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一缓冲二极管D1的阳极与第二缓冲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接,第一缓冲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一逆变功率管T1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二缓冲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二逆变功率管T2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一原边绕组N1的另一端与第二原边绕组N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缓冲二极管D1的阴极和第二缓冲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接,第一原边绕组N1与第二原边绕组N2的中点与直流电源Vin的正极相连接,直流电源Vin的负极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SPWM控制的车载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直流电源部分、升压部分、逆变部分和输出交流电压部分;所述升压部分包括升压保护电路、升压控制电路和升压功率电路,逆变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逆变保护电路、SPWM控制电路和逆变主电路,直流电源部分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升压功率电路和升压保护电路,升压保护电路的输出端通过升压控制电路连接升压功率电路,升压功率电路输出端分别与升压控制电路、升压保护电路和逆变部分连接,输出交流电压部分输出端与逆变保护电路反馈连接;所述逆变部分中逆变主电路包括变压器原边电路,变压器原边电路包括第一逆变功率管T1、第二逆变功率管T2、第一缓冲二极管D1、第二缓冲二极管D2、直流电源Vin和串联连接的第一原边绕组N1和第二原边绕组N2,第一逆变功率管T1的发射极与第二逆变功率管T2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一缓冲二极管D1的阳极与第二缓冲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接,第一缓冲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一逆变功率管T1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二缓冲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二逆变功率管T2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一原边绕组N1的另一端与第二原边绕组N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缓冲二极管D1的阴极和第二缓冲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接,第一原边绕组N1与第二原边绕组N2的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敏艳
申请(专利权)人:海门市品格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