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声学腔体喇叭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3213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2 08: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带声学腔体喇叭,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解决的问题是通过独特的腔体结构设计,第一腔体180°和第二腔体180°形成360°空间,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无限延伸,产生360°空间音效感,真正达到3D立体空间,使音乐源各相位方向清晰厚次明确,以及通过两张减振膜独特材质和结构,消除第二振膜产生的噪音及反射音,达到降噪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为:壳体,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按顺序依次连接;振膜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内的第一振膜,设置在第二腔体内的第二振膜和设置在第三腔体内的第三振膜;磁路驱动组件,设置在第二腔体内,包括导磁板,磁铁和T铁。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用于电子产品上。

Loudspeaker with acoustic cavity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uilt-in acoustic horn,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electronic product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rough the cavity structure design unique, the first cavity 180 degrees and 180 degrees 360 degrees to form second cavity space, infinite outward from a center point, generating 360 degrees space sound, truly achieve the three-dimensional space 3D the source of each phase, music direction clear thick clear, and the unique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two film damping, noise elimination and sound reflection second diaphragm produces, achieve noise reduction effect. The main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invention is that shell comprises a first cavity, second cavity and third cavity, the first cavity, second cavity and third cavity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a diaphragm assembly, including the first diaphragm is arranged in the first cavity, is arranged in the second cavity and diaphragm second is arranged on the third diaphragm third cavity; magnetic drive assembly is arranged in the second cavity, including magnetic plate, magnets and iron T. The invention is mainly used for electronic produ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带声学腔体喇叭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产品
,尤其涉及一种自带声学腔体喇叭。
技术介绍
目前耳机常用于MP3随身听、行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或笔记型电脑等等,以作为个人独立聆听之用,使得耳机已成为时下电子产品不可缺少的重要配件之一。随着人们对音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耳机的音质效果越来越被人重视。现有技术中的耳机一般只是在壳体内安装一个喇叭,并在喇叭内设置一张或者两张发出声音的振膜,并不能起到降噪减振的效果,用户在将耳机塞入耳朵或者拔出耳朵时,耳机会听到啪啪的喇叭音膜发出的噪音;另外,市场上普通喇叭的声音是从外到里180°平向发声直到凝聚成一个点,凝聚效果的好坏来评价音质的好坏,不能分清音乐的厚次和相位。不能达到立体3D效果,因此现有技术的喇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市场上耳壳的声学腔体(也就是放喇叭的腔体)设计千变万化,很少按照声学原理来设计腔体,所以达不到好的音质较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带声学腔体喇叭,主要目的是根据声学原理设计自带声学腔体喇叭,不再受耳壳的变化而变化,耳壳结构的变化不会影响音质的变化,通过独特的腔体结构设计,第一腔体180°和第二腔体180°形成360°空间,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无限延伸,产生360°空间音效感,真正达到3D立体空间,使音乐源各相位方向清晰厚次明确,以及通过两张减振膜独特材质和结构,消除第二振膜产生的噪音及反射音,达到降噪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带声学腔体喇叭,包括:壳体,其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按顺序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均为半球体结构,所述第一腔体内表面和所述第三腔体内表面均为180°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腔体的半球体结构的顶端设有出音口;振膜组件,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第一振膜,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的第二振膜和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体内的第三振膜,所述第二振膜用于发出声音;磁路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其包括导磁板,磁铁和T铁,所述第二振膜设置在所述导磁板和所述第一振膜之间,所述导磁板设置在所述磁铁和所述第二振膜之间,所述磁铁设置在所述T铁和所述导磁板之间,所述T铁的突出部位于所述磁铁和所述导磁板内,所述T铁的头部位于所述第三振膜与所述磁铁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振膜发出声音射到所述第一腔体内表面产生反射,形成第一反射音,所述第一反射音形成第一聚焦点,所述第一聚焦点由所述第二振膜的推动力推出出音口,所述第一振膜用于吸收没有聚焦的第一反射音,实现对第一反射音的降噪;所述第二振膜发出声音射到所述第三腔体内表面产生反射,形成第二反射音,所述第二反射音形成第二聚焦点,所述第二聚焦点与所述第三振膜和所述T铁之间的空气进行碰撞产生共振,共振后的所述第二聚焦点由所述第二振膜的推动力推出出音口,所述第三振膜用于吸收没有聚焦的第二反射音,实现对第二反射音的降噪。如前所述的,所述第一振膜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振膜中心的第一通孔和固定在所述第一振膜边缘上的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二振膜发出的声音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射到所述第一腔体内表面产生反射,形成第一反射音,所述第一支撑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振膜,使所述第一振膜振动均匀。所述第三振膜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振膜中心的第二通孔和固定在所述第三振膜边缘上的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振膜发出的声音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射向第三腔体内表面产生反射,形成第二反射音,所述第一支撑架用于支撑所述第三振膜,使所述第三振膜振动均匀。如前所述的,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第二振膜之间形成隔音气囊,当自带声学腔体喇叭用在耳机上时,所述第一振膜对从出音口进入第一腔体内的空气气压进行减振而不会发出声音,使第二振膜不会受到空气气压冲击而不会发出声音。如前所述的,所述T铁的中心设有一个第三通孔,所述T铁和所述第三振膜之间形成一个夹层空间,所述第二聚焦点在夹层空间中与空气进行碰撞产生共振,形成低音效果。如前所述的,所述第一振膜和第三振膜的材质均为软硅胶。如前所述的,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均由铜环制作而成。如前所述的,所述磁铁为中空环型磁铁。如前所述的,所述第二振膜上设置有花纹和线圈。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自带声学腔体喇叭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带声学腔体喇叭通过将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设计为半球体结构,并设置所述第一腔体内表面和所述第三腔体内表面为180°的弧形结构,当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按顺序依次连接后,内表面为180°的第一腔体半球和第三腔体半球构成360°圆形,使自带声学腔体喇叭180°+180°变成360°全方位反射第二振膜片发出的声音,并形成聚焦点后由第二振膜推动力出出音口。产生360°空间音效感,真正达到3D立体空间效果,并且本专利技术根据声学原理自带声学腔体喇叭,不再受耳壳结构变化而变化,使我们设计的音效风格不会发生变化始终如一,并且该结构的设计,使得声音从中间一个点向360°空间无限延伸,使音乐源各相位方向清晰厚次明确,使第二振膜只发人声和乐器声,低音效果由第三振膜共振发出,各振膜分工作用不同,达到立体3D效果。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带声学腔体喇叭通过选用三张不同功能和结构材质的振膜,消除喇叭第二振膜发出的声音产生的噪音及反射音,达到降噪效果,尤其是第一振膜和第三振膜的采用,能吸收第二振膜多余的反射音,使反射音不再反射,并且第一振膜还能对从出音口进入第一腔体内的空气气压进行减振而不会发出声音,从而使第二振膜不受空气压力的冲击就不会发出啪啪噪音,解决了市场上90%的入耳式耳机在塞入耳朵或拔出耳朵塞子时会听到啪啪的喇叭音膜发出的噪音。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带声学腔体喇叭结构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带声学腔体喇叭的壳体结构示意图;图3使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带声学腔体喇叭结构剖析图。上述图中:1、壳体;11、第一腔体;12、第二腔体;13、第三腔体;111、出音口;2、振膜组件;21、第一振膜;22、第二振膜;23、第三振膜;3、磁路驱动组件;31、导磁板;32、磁铁;33、T铁。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带声学腔体喇叭,其包括:壳体1,振膜组件2和磁路驱动组件3,其中壳体1,其包括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和第三腔体13,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第三腔体13按顺序依次连接,第一腔体11和第三腔体13均为半球体结构,第一腔体11内表面和第三腔体13内表面均为180°的弧形结构,第一腔体11的半球体结构的顶端设有出音口111;振膜组件2,其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的第一振膜21,设置在第二腔体12内的第二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自带声学腔体喇叭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带声学腔体喇叭,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其包括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和第三腔体(13),所述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第三腔体(13)按顺序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腔体(11)和所述第三腔体(13)均为半球体结构,所述第一腔体(11)内表面和所述第三腔体(13)内表面均为180°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腔体(11)的半球体结构的顶端设有出音口(111);振膜组件2,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1)内的第一振膜(21),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12)内的第二振膜(22)和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体(13)内的第三振膜(23),所述第二振膜(22)用于发出声音;磁路驱动组件3,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12)内,其包括导磁板(31),磁铁(32)和T铁(33),所述第二振膜(22)设置在所述导磁板(31)和所述第一振膜(21)之间,所述导磁板(31)设置在所述磁铁(32)和所述第二振膜(22)之间,所述磁铁(32)设置在所述T铁(33)和所述导磁板(31)之间,所述T铁(33)的突出部位于所述磁铁(32)和所述导磁板(31)内,所述T铁(33)的头部位于所述第三振膜(23)与所述磁铁(32)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振膜(22)发出声音射到所述第一腔体(11)内表面产生反射,形成第一反射音,所述第一反射音形成第一聚焦点,所述第一聚焦点由所述第二振膜(22)的推动力推出出音口(111),所述第一振膜(21)用于吸收没有聚焦的第一反射音,实现对第一反射音的降噪;所述第二振膜(22)发出声音射到所述第三腔体(13)内表面产生反射,形成第二反射音,所述第二反射音形成第二聚焦点,所述第二聚焦点与所述第三振膜(23)和所述T铁之间的空气进行碰撞产生共振,共振后的所述第二聚焦点由所述第二振膜(22)的推动力推出出音口(111),所述第三振膜(23)用于吸收没有聚焦的第二反射音,实现对第二反射音的降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带声学腔体喇叭,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其包括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和第三腔体(13),所述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第三腔体(13)按顺序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腔体(11)和所述第三腔体(13)均为半球体结构,所述第一腔体(11)内表面和所述第三腔体(13)内表面均为180°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腔体(11)的半球体结构的顶端设有出音口(111);振膜组件2,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1)内的第一振膜(21),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12)内的第二振膜(22)和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体(13)内的第三振膜(23),所述第二振膜(22)用于发出声音;磁路驱动组件3,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12)内,其包括导磁板(31),磁铁(32)和T铁(33),所述第二振膜(22)设置在所述导磁板(31)和所述第一振膜(21)之间,所述导磁板(31)设置在所述磁铁(32)和所述第二振膜(22)之间,所述磁铁(32)设置在所述T铁(33)和所述导磁板(31)之间,所述T铁(33)的突出部位于所述磁铁(32)和所述导磁板(31)内,所述T铁(33)的头部位于所述第三振膜(23)与所述磁铁(32)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振膜(22)发出声音射到所述第一腔体(11)内表面产生反射,形成第一反射音,所述第一反射音形成第一聚焦点,所述第一聚焦点由所述第二振膜(22)的推动力推出出音口(111),所述第一振膜(21)用于吸收没有聚焦的第一反射音,实现对第一反射音的降噪;所述第二振膜(22)发出声音射到所述第三腔体(13)内表面产生反射,形成第二反射音,所述第二反射音形成第二聚焦点,所述第二聚焦点与所述第三振膜(23)和所述T铁之间的空气进行碰撞产生共振,共振后的所述第二聚焦点由所述第二振膜(22)的推动力推出出音口(111),所述第三振膜(23)用于吸收没有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光荣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宏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