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实时监测冻融过程中岩土体内部水分迁移的装置
本技术属于岩土体内部水分迁移研究
,具体涉及一种实时监测冻融过程中岩土体内部水分迁移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陆上丝绸之路新经济带”战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未来数十年,中国西部将会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述地区多处于高原、山地等季节(多年)性冻融区,冻融作用强烈。岩土体在冻融作用下的损伤劣化会引发一系列的工程地质问题。引起岩土体冻融损伤的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孔隙(裂隙)水原位冻结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机制;二是未冻水向正冻区迁移并结冰的冰分凝机制。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以分层结晶和未冻水迁移为主要特征的冰分凝机制是引起土体冻胀和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对岩石冻融损伤机制的研究相对滞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体积膨胀机制起主导作用,但随着Fukuda、Murton和Duca等人在岩石中观察到了冰分凝现象,冰分凝机制特别是未冻水的迁移在岩石冻融损伤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因此,研究冻融过程中岩土体内部的水分迁移过程,是揭示岩土体冻融损伤机制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关于岩土体内部水分迁移的驱动力,自19世纪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实时监测冻融过程中岩土体内部水分迁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核磁共振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补水系统,所述核磁共振系统包括核磁共振主机(1),放置于核磁共振主机(1)的检测舱内的核磁线圈(8),所述核磁线圈(8)为两端均开口的圆筒状,核磁线圈(8)的两端均设置有可拆卸的端盖(4),所述核磁线圈(8)的内壁上设置有保温层(9),所述保温层(9)的内部设置有样品室(2),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20)、数据采集模块(18)、冷却器(7)和温度控制器(19),所述冷却器(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冷却器(7)对称安装在位于核磁线圈(8)两端的端盖(4)内侧,两个所述冷却器(7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时监测冻融过程中岩土体内部水分迁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核磁共振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补水系统,所述核磁共振系统包括核磁共振主机(1),放置于核磁共振主机(1)的检测舱内的核磁线圈(8),所述核磁线圈(8)为两端均开口的圆筒状,核磁线圈(8)的两端均设置有可拆卸的端盖(4),所述核磁线圈(8)的内壁上设置有保温层(9),所述保温层(9)的内部设置有样品室(2),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20)、数据采集模块(18)、冷却器(7)和温度控制器(19),所述冷却器(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冷却器(7)对称安装在位于核磁线圈(8)两端的端盖(4)内侧,两个所述冷却器(7)上均连接有用于向冷却器(7)内通入循环冷却液的高低温液浴槽(5),冷却器(7)和与其连接的高低温液浴槽(5)之间通过硅胶管(3)连接,所述冷却器(7)和保温层(9)上均安装有用于测量样品室(2)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6),所述温度传感器(6)的输出端与数据采集模块(18)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8)和温度控制器(19)均与计算机(20)相接;所述补水系统包括持水器(11)、恒温箱(12)和导水软管(13),所述持水器(11)设置于样品室(2)内且与样品(10)的一侧相接触,持水器(11)远离样品(10)的一端设置有出水口(17),所述持水器(11)包括持水器本体,所述持水器本体由左右对接的实心圆柱体(11-1)和空心圆柱体(11-2)组成,所述实心圆柱体(11-1)内沿持水器本体轴向设置有多个与空心圆柱体(11-2)相连通的毛细通道(11-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海梁,杨更社,奚家米,唐丽云,申艳军,叶万军,田俊峰,杨培强,韩芊,彭宇,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