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类针织布及其织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41858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1 1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棉类针织布的织造方法,所述针织布为三层织物,包括依次相接结的表层、中间层和里层;采用二针道的上针盘和三针道的下针筒编织形成里层和表层,并在表层和里层之间利用上下织针的成圈编织或集圈编织完成上下层的接结与中间层的填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织造方法在三层布料的表层和里层之间利用上下织针的成圈编织或集圈编织完成上下层的接结与中间层的填充,不需要采用任何化学粘合剂,既环保又结实,织造的布料保暖性好、立体感强,同时具有较高的弹性和柔性,透气性也好,舒适度高。

Cotton knitted fabric and its weaving method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textile technology and discloses a method for weaving cotton knitted cloth, the knitted fabric is three layers of fabric, including orderly connected surface layer, middle layer and node layer; under the barrel of the two pin on the needle plate and three needle woven in the form layer and surface layer, and in between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e inner layer by using the upper and lower needle knitting weaving or knitting circle set complete upper and lower junction with the middle layer filling. The weaving method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between three layers of fabric surface layer and the inner layer by using the upper and lower needle knitting weaving or knitting circle set complete upper and lower junction and the middle layer of the filling, does not require the use of any chemical adhesiv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durable, warm and good, cloth weaving, three-dimensional sense of strong, also has high elasticity and flexibility, air permeability is good, high comfo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棉类针织布及其织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棉类针织布及其织造方法,属于纺织

技术介绍
为了提升保暖性能,经常会把布料做成多层,比如织成正反面双层,中间再夹一层填充保暖层。然后,多层针织物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复合后才能使用,即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不同层的织物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传统的多层针织物复合通常采用的是化学助剂粘合或第二次叠加机械缝合而成型。化学助剂粘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高温进行热压,无论在制作过程还是使用过程中均会释放出对人体有伤害、对环境有污染的甲醛与苯;而且粘合的部位在布料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分离与脱落,复合效果差,而且布料缺少弹性,影响织物的柔软手感与使用范围。另一方面,增加了中间填充层,往往也会影响布料的透气效果,使得透气性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层棉类针织布的织造方法,不需要采用任何化学粘合剂,既环保又结实,织造的布料不仅保暖性能好,而且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弹性和柔性,透气性也好,舒适度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棉类针织布的织造方法,所述针织布为三层织物,包括依次相接结的表层、中间层和里层;采用二针道的上针盘和八针道的下针筒编织形成里层和表层,并在表层和里层之间利用上下织针的成圈编织或集圈编织完成上下层的接结与中间层的填充;所述表层采用棉纱织造,中间层采用涤纶填充织造,里层采用棉纱加氨纶混纺织造。优选地,所述里层的花型以二针道的“成圈组织”单横列为一循环编织形成,所述表层的花型以三针道、八横列为一循环编织形成;所述表层花型的各针道分别为:第一针道依次为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第二针道依次为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第三针道依次为成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优选地,所述中间层包括接结部分与填充部分。优选地,所述表层与里层通过中间层的涤纶丝按“V”字形纤维网或“X”字形纤维网接结复合成一体结构;所述V”字形纤维网或“X”字形纤维网构成中间层的接结部分。优选地,所述表层的棉纱为100%的32支精梳棉。优选地,所述里层的棉纱与氨纶的比例为97: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棉类针织布,由上述的棉类针织布的织造方法生产得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织造方法在表层和里层之间利用上下织针的成圈编织或集圈编织完成上下层的接结与中间层的填充,不需要采用任何化学粘合剂,既环保又结实,织造的布料保暖性好、立体感强,同时具有较高的弹性和柔性,透气性也好,舒适度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织造方法的棉类针织布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织造方法的棉类针织布另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织造方法的针织布三角组织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织造方法的接结点分布示意图。附图标记:10、表层;20、里层;30、中间层;31、填充部分;32、纤维网;33、接结点。“∨”表示上针盘的成圈组织;“∧”表示下针筒的成圈组织;“∩”表示下针筒的集圈组织;“●”表示中层纤维网与表层或里层的接结点。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棉类针织布的织造方法,如图1或2所示,该方法织造的针织布为三层织物,包括依次相接结的表层10、中间层30和里层20。该棉类针织物的织造方法,是采用二针道的上针盘和八针道的下针筒编织形成里层20和表层10,并在表层10和里层20之间利用上下织针的成圈编织或集圈编织完成上下层的接结与中间层30的填充;其中,表层10采用棉纱织造,中间层30采用涤纶填充织造,里层20采用棉纱加氨纶混纺织造。该方法直接采用中间层的涤纶丝接结编织,不需要采用任何化学粘合剂,既环保又结实。如图3所示,里层20的花型以二针道的“成圈组织”单横列为一循环编织形成,表层10的花型以三针道、八横列为一循环编织形成,布料纹路更加明显,有效提高了布料的感观性。其中,表层10花型的各针道分别为:第一针道依次为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第二针道依次为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第三针道依次为成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通过设置上述三横列一循环的表层花型与单横列一循环的里层花型的组织结构,并利用上下织针的成圈编织或集圈编织完成上下层的接结与中间层的填充,织造出了保暖性好、立体感强的三层棉类针织布;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弹性和柔性,透气性也好,舒适度高。其中,中间层30包括接结部分和填充部分31。接结部分是指采用中间层30的涤纶丝在表层10和里层20之间利用上下织针的成圈编织或集圈编织完成上下层的接结,该接结方式可以按图4所示的接结点33分布在表层10和里层20之间进行编织,编织的纤维网32如图1所示的“V”字形纤维网32或图2所示的“X”字形纤维网32,或其它形状的纤维网32。优选的,上述实施例中,表层10的棉纱为100%的32支精梳棉,里层20的棉纱与氨纶的比例为97:3。该方法织造的布料采用涤纶作为中间层进行填充和接结编织,具有更好的弹性和耐腐蚀性,而且尺寸稳定、缩水率小、易洗、快干。表层采用纯棉纱编织,提高了布料的透气性能,也使表层纹路更加明显,提高感观性。里层采用棉纱与氨纶混纺,在提高透气吸汗性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布料的弹性,提高了舒适度。实施例2一种棉类针织布,由实施例1的棉类针织布的织造方法生产得到。以上述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专利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专利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棉类针织布及其织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棉类针织布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布为三层织物,包括依次相接结的表层(10)、中间层(30)和里层(20);采用二针道的上针盘和三针道的下针筒编织形成里层(20)和表层(10),并在表层(10)和里层(20)之间利用上下织针的成圈编织或集圈编织完成上下层的接结与中间层(30)的填充;所述表层(10)采用棉纱织造,中间层(30)采用涤纶填充织造,里层(20)采用棉纱加氨纶混纺织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类针织布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布为三层织物,包括依次相接结的表层(10)、中间层(30)和里层(20);采用二针道的上针盘和三针道的下针筒编织形成里层(20)和表层(10),并在表层(10)和里层(20)之间利用上下织针的成圈编织或集圈编织完成上下层的接结与中间层(30)的填充;所述表层(10)采用棉纱织造,中间层(30)采用涤纶填充织造,里层(20)采用棉纱加氨纶混纺织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棉类针织布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里层(20)的花型以二针道的“成圈组织”单横列为一循环编织形成,所述表层(10)的花型以三针道、八横列为一循环编织形成;所述表层(10)花型的各针道分别为:第一针道依次为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第二针道依次为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仇春辉伍允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华德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