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栅线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
本技术属于太阳能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栅线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高的能量转化效率一直是太阳能电池工业追求的目标。对于目前常规太阳能电池,其正电极接触电极和负电极接触电极分别位于电池片的正反两面。电池的正面为受光面,正面金属正电极接触电极的覆盖必将导致一部分入射的太阳光被金属电极所反射,造成一部分光学损失。普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正面金属电极的覆盖面积在7%左右,减少金属电极的正面覆盖可以直接提高的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正电极和负电极接触电极均放置在电池背面(非受光面)的电池,该电池的受光面无任何金属电极遮挡,从而有效增加了电池片的短路电流,使电池片的能量转化效率得到提高。全背接触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是目前能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中能量转化效率最高的一种电池,它的高转化效率,低的组件封装成本,一直深受人们所青睐。在以往的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中,其金属化工艺大都采用流程较为复杂电镀来实现,该方法在降低背接触电池的串联电阻,提高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栅线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多个相串连的背接触太阳能小电池片,所述背接触太阳能小电池片由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而成,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包括n型硅基体,所述n型硅基体的背面设有相互平行且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所述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上设有背面钝化层,所述背面钝化层上设有正电极接触部和负电极接触部,其中正电极接触部位于所述p+掺杂区域对应位置上且与所述p+掺杂区域相接触,所述负电极接触部位于所述n+掺杂区域对应位置上且与所述n+掺杂区域相接触,其特征是:所述正电极接触部和所述负电极接触部上覆盖有焊锡或导电胶,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沿垂直于所述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栅线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多个相串连的背接触太阳能小电池片,所述背接触太阳能小电池片由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而成,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包括n型硅基体,所述n型硅基体的背面设有相互平行且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所述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上设有背面钝化层,所述背面钝化层上设有正电极接触部和负电极接触部,其中正电极接触部位于所述p+掺杂区域对应位置上且与所述p+掺杂区域相接触,所述负电极接触部位于所述n+掺杂区域对应位置上且与所述n+掺杂区域相接触,其特征是:所述正电极接触部和所述负电极接触部上覆盖有焊锡或导电胶,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沿垂直于所述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的长边方向切割成若干背接触太阳能小电池片,相邻两小电池片相串连时,所述正电极接触部的焊锡或导电胶上设置有铜线,所述负电极接触部的焊锡或导电胶上也设置有铜线,相邻两小电池片直接通过铜线相串连,或相邻两小电池片通过铜线和焊带相串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栅线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是:相邻两小电池片相串连时,将其中一小电池片旋转180º获得相邻的小电池片,其中一小电池片的电极接触部与相邻小电池片的极性相反的电极接触部相平齐,相邻两小电池片相串连时直接采用铜线将其中一小电池片的电极接触部上的焊锡或导电胶与相邻小电池片的极性相反的电极接触部上的焊带或导电胶相连接,形成串连电池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栅线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是:相邻两小电池片相串连时,相邻两小电池片结构相同,其中一小电池片的电极接触部与相邻小电池片的极性相同的电极接触部相平齐,所述正电极接触部上的铜线与所述负电极接触部上的铜线两端不对齐,分别具有突出端和缩短端,采用焊带将相邻两小电池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秀林,汤坤,周艳方,尹海鹏,于海滨,单伟,
申请(专利权)人: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