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衬套及接管的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4757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03 2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衬套及接管的安装结构,其中,该接管的安装结构包括筒体、接管和衬套,所述衬套的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接管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衬套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管段,且所述接管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穿设于所述筒体的周壁。较之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接管的安装结构,其所使用衬套的第一管段的壁厚小于第二管段,更为接近接管的壁厚,当采用钎焊工艺对第一管段和接管进行焊接时,焊接难度相对较小,安装更为简单,且有利于保证焊接质量,连接更为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衬套及接管的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制冷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衬套及应用该衬套的接管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在制冷系统中,尤其是在气液分离器、油分离器等压力容器中,通常存在一种在筒体侧壁引出接管的安装结构,为保证接管与筒体侧壁连接的可靠性,接管与筒体侧壁之间通常还设有衬套,以起到连接、补强的作用。请参考图1-2,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接管的安装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衬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接管的安装结构,包括筒体01、接管02以及衬套03,筒体01的外周壁设有连接口,安装时,可先将接管02与衬套03焊接于一起,然后将接管02与衬套03的组合件穿过该连接口,进而再将衬套03与筒体01焊接于一起,以完成安装。再如图2所示,该衬套03通常为上、下等径且等壁厚的直管结构,其管壁厚度由连接口的大小、承压大小等具体安装要求决定,在高压厚壁筒体或大管径连接口的设计条件下,衬套03的厚度较厚,通常在3-10mm之间,而接管02的厚度则较薄,通常只有1mm左右,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厚度差异。在采用传统的钎焊工艺对二者进行焊接时,难以保证较好的焊接质量,若加热时间较短,所形成的焊缝021质量较差,接管02与衬套03的连接可靠性较差;若加热较长时间,又可能导致接管02的晶粒变粗,强度下降,尤其是当接管02为铜管时,其强度下降更为明显;若要获得较好的接管02的安装结构,则需要严格控制焊接加热的时间,对焊工的焊接技能要求较高,安装难度较大。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安装简单、连接可靠的接管的安装结构,仍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简单、连接可靠的接管的安装结构及用于该安装结构的衬套。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接管的安装结构,包括筒体、接管和衬套,所述衬套的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接管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衬套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管段,且所述接管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穿设于所述筒体的周壁。较之现有技术,本技术所提供接管的安装结构,其所使用衬套的第一管段的壁厚小于第二管段,更为接近接管的壁厚,当采用钎焊工艺对第一管段和接管进行焊接时,焊接难度相对较小,安装更为简单,且有利于保证焊接质量,连接更为可靠。另一方面,上述衬套通过第二管段穿设固定于筒体的周壁,第二管段的壁厚较大,可起到较好的连接、补强作用。可选地,所述第一管段的壁厚为所述接管的壁厚的1-1.5倍。可选地,所述第一管段位于所述筒体的外侧。可选地,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管段的部分为等径孔,且其孔径与所述接管的外径相匹配;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管段的部分包括锥形段,所述锥形段自所述第二管段的内端向外延伸,且孔径逐渐减小。可选地,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管段的部分为等径孔,且其孔径与所述接管的外径相匹配;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管段的部分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的小径孔与所述等径孔相连。可选地,所述大径孔为锥形孔,且所述锥形孔的孔径自内向外逐渐减小。可选地,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之间形成环形台阶面。可选地,所述筒体的外周壁设有可供所述第二管段穿过的连接孔,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周壁具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定位部;所述第二管段穿设于所述连接孔中时,所述定位部能够搭接于所述筒体的周壁。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衬套,其中部设有可供接管穿过的安装孔,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管段,且所述接管能够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由于上述接管的安装结构已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衬套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可选地,所述第一管段的壁厚为所述接管的壁厚的1-1.5倍;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管段的部分为等径孔,且其孔径与所述接管的外径相匹配;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管段的部分包括锥形段,所述锥形段自所述第二管段的内端向外延伸,且孔径逐渐减小;或者,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管段的部分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的小径孔与所述等径孔相连。可选地,所述阶梯孔的大径孔为锥形孔,且所述锥形孔的孔径自所述第二管段朝向所述第一管段的方向逐渐减小。可选地,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之间形成环形台阶面;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周壁具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定位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接管的安装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衬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接管的安装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衬套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衬套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中衬套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3中衬套的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01筒体、02接管、021焊缝、03衬套。图3-7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筒体、2接管、3衬套、31第一管段、32第二管段、321定位部、33环形台阶面、34安装孔、35第一焊缝、36第二焊缝。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区分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部件或结构,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请参考图3,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接管的安装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接管的安装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筒体1、接管2和衬套3,衬套3的中部设有安装孔34,接管2可穿设于安装孔34内。该衬套3包括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且第一管段31的壁厚小于第二管段32,较之现有技术,第一管段31的壁厚更为接近接管2的壁厚,当采用钎焊工艺对接管2和第一管段31进行焊接时,焊接难度相对较小,安装更为简单,且有利于保证焊接质量,连接更为可靠。具体而言,第一管段31的壁厚可以为接管2壁厚的1-1.5倍,以进一步地缩小二者间的壁厚差异,减小焊接难度;而当上述第一管段31的壁厚与接管2的壁厚完全相同时,二者之间的焊接难度最小,安装过程也最为简便,也最有利于保证焊接质量。上述第一管段31的壁厚也可以略小于接管2的壁厚,例如,该第一管段31的壁厚也可以为接管2壁厚的0.8-1倍,此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焊接质量。但考虑到接管2本身的厚度已经较薄,若将第一管段31的厚度做得更薄,加工难度较大,也不利于保证接管2与第一管段3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因此,本技术所提供的接管2的安装结构,其衬套3的第一管段31的壁厚优选为大于接管2壁厚。可以理解,上述衬套3的作用为连接和补强,其起补强作用的部分的径向尺寸一般较大。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衬套3中起补强作用的部分为第二管段32,第二管段32的壁厚大于第一管段31的外径,当通过第二管段32将衬套3固定于筒体1的周壁时,可起到更好的连接、补强作用。当然,本技术并未对第二管段32具体的径向尺寸进行限定,在实施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补强要求而设定。上述第一管段31可以位于筒体1的外侧,以便于直接观察衬套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衬套及接管的安装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管的安装结构,包括筒体(1)、接管(2)和衬套(3),所述衬套(3)的中部设有安装孔(34),所述接管(2)穿设于所述安装孔(34),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3)包括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所述第一管段(31)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管段(32),且所述接管(2)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管段(31),所述第二管段(32)穿设于所述筒体(1)的周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管的安装结构,包括筒体(1)、接管(2)和衬套(3),所述衬套(3)的中部设有安装孔(34),所述接管(2)穿设于所述安装孔(34),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3)包括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所述第一管段(31)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管段(32),且所述接管(2)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管段(31),所述第二管段(32)穿设于所述筒体(1)的周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31)的壁厚为所述接管(2)的壁厚的1-1.5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31)位于所述筒体(1)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34)位于所述第一管段(31)的部分为等径孔,且其孔径与所述接管(2)的外径相匹配;所述安装孔(34)位于所述第二管段(32)的部分包括锥形段,所述锥形段自所述第二管段(32)的内端向外延伸,且孔径逐渐减小。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34)位于所述第一管段(31)的部分为等径孔,且其孔径与所述接管(2)的外径相匹配;所述安装孔(34)位于所述第二管段(32)的部分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的小径孔与所述等径孔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孔的大径孔为锥形孔,且所述锥形孔的孔径自内向外逐渐减小。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段(32)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31),所述第二管段(32)与所述第一管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