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2005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9 15: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集水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包括收集池主体和从收集池主体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竖井,收集池主体设有用于导入雨水的进水管和用于排出雨水的排水管,竖井的顶部为设有盖板的人孔,人孔与室外地坪持平。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将人孔设置在地下室雨水收集池中,而非雨水泵房中。由于整个雨水收集池相对于地下室的其他部分可视为密闭空间,即使短时间有大量溢流的雨水,雨水也仅能通过雨水收集池的排水管排出至室外,若雨水暴涨,可通过人孔直接排向室外地坪,从而避免了地下室其他空间因为雨水收集池的溢流而被淹没。

A basement rainwater collection tank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uilding water drainage, especially a basement of rainwater tanks, including the main body and the collecting tank is collected from the top of the main body pool extends upwards to form a shaft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collecting tank for rainwater pipe and discharge pipe for discharging water, the top of the shaft is provided with a manhole cover. Flat manhole and outdoor terrace. In the utility model, the manhole is arranged in the rainwater collecting pool of the basement, not in the rain water pump room. Because of the rain collecting pool relative to other parts of the basement can be regarded as a closed space, even for a short time a large number of overflow rainwater, rainwater drainage can only collect rainwater pool through tube discharge to the outside, if the rain surge through the manhole is directly discharged to the outdoor floor, thus avoiding the basement was flooded because of other space the rain collecting pool overf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
本技术涉及建筑物集水排水
,具体是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
技术介绍
在地下室中设置雨水收集池时,通常将人孔设置在地下室的雨水泵房内。正常使用时,检修人员可通过人孔出入雨水泵房,对排水设施、管道漏水等问题进行检修。但是,一旦有雨水洪流的情况出现,大量的雨水短时间内涌入雨水收集池,而溢流设施无法及时将这些雨水排出,此时,雨水便会通过人孔溢出到地下室内,导致整个地下室被雨水淹没。因此,实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更为合理的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即使遇到暴雨的情况,也不会因雨水收集池的积水溢出而导致地下室被雨水淹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其结构合理,能够保证雨水收集池中溢流的雨水不会涌入地下室,从而避免地下室被雨水淹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包括收集池主体和从所述收集池主体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竖井,所述收集池主体设有用于导入雨水的进水管和用于排出雨水的排水管,所述竖井的顶部为设有盖板的人孔,所述人孔与室外地坪持平。进一步地,所述竖井包括若干侧墙,所述地下室雨水收集池还包括埋设于所述竖井侧墙中的溢流管道,所述溢流管道位于所述人孔下方且所述溢流管道连通于市政雨水管道。进一步地,所述溢流管道高于所述市政雨水管道设置。可选地,所述溢流管道的直径为500-700mm,所述溢流管道位于所述人孔下方0.5-1.5m处。进一步地,所述收集池主体包括顶壁、底壁和若干侧壁,所述顶壁、所述底壁和若干所述侧壁围合形成集水腔,所述顶壁上设有开口,所述竖井设于所述开口上方。进一步地,从所述开口到所述底壁之间设有竖向的第一爬梯,所述第一爬梯用于使人员出入所述收集池主体。进一步地,所述竖井包括若干侧墙,若干所述侧墙围合形成上下贯通的通道,所述通道的顶端设置所述人孔。进一步地,所述竖井的任一所述侧墙上设有第二爬梯,所述第二爬梯用于使人员出入所述竖井。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的直径为500-700mm,例如进水管的直径为500mm、600mm或700mm。优选地,所述进水管的直径为600mm。进一步地,在所述收集池主体中,还设有排水控制系统,所述排水控制系统包括:雨水增压泵,设置在所述收集池底壁靠近所述排水管的一端,用于提供抽水动力;竖向排水管,所述竖向排水管下端与所述雨水增压泵连通,用于向上运输雨水;液位开关,分别与所述竖向排水管上端、所述排水管连通,用于监测雨水液位压力并控制排水的启停。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在本技术中,雨水收集池设置在地下室时,用于检修的人孔设置在该雨水收集池而不是雨水泵房中,且人孔仅设置在室外地坪处。通过上述结构设置,由于整个雨水收集池相对于地下室的其他部分可视为密闭空间,即使短时间有大量溢流的雨水,雨水也仅能通过雨水收集池的排水管排出至室外,若雨水暴涨,也仅是通过人孔直接排向室外地坪,从而避免了地下室其他空间因为雨水收集池的溢流而被淹没。此外,本技术中还设有连通于市政雨水管道的溢流管道,雨水还可通过溢流管道排出至室外,如果雨水的溢流量超出了溢流管道的排水能力,溢流的雨水再通过人孔直接排向室外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二地下室雨水收集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线的剖视图(略去收集池主体的顶壁)。图3是实施例二地下室雨水收集池的变形之一。图4是实施例二地下室雨水收集池的变形之一。图5是实施例三地下室雨水收集池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用于说明各部件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特别限定各部件或组成部分的具体安装方位。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部件或组成部分,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部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包括收集池主体和从所述收集池主体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竖井,所述收集池主体设有用于导入雨水的进水管和用于排出雨水的排水管,所述竖井的顶部为设有盖板的人孔,所述人孔与室外地坪持平。实施例二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如图1所示,该雨水收集池设有收集池主体10和竖井20,竖井20位于收集池主体10的上方。其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收集池主体10包括顶壁11、底壁12以及左侧壁13、上侧壁14、右侧壁15和下侧壁16四面侧壁,顶壁11、底壁12和这四面侧壁共同围合形成用于收集雨水的集水腔17。其中,在顶壁11上设有开口,该开口包括左侧边111、上侧边112、右侧边113和下侧边114,且上侧边112与上侧壁14重合,该四条侧边围合形成矩形的顶壁开口。在左侧壁13上连通有将雨水导入到集水腔17中的进水管30,在右侧壁15上连通有用于将集水腔17中的雨水排出的排水管40,从顶壁开口上侧边112处至底壁12之间设有竖向的第一爬梯18,第一爬梯18的右侧扶手上边缘紧挨顶壁开口的右侧边113。可以理解的是,顶壁开口大小应至少能使一个检修人员顺利通过,检修人员通过顶壁开口和第一爬梯可以方便出入收集池主体,对其进行维修。其中,竖井20是从收集池主体10的顶壁开口周围向上延伸形成的。具体地,竖井20包括左侧墙21、上侧墙22、右侧墙23和下侧墙24四面侧墙,且这四面侧墙围合形成一上下贯通的通道25。其中,左侧墙21从顶壁开口的左侧边111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一定距离后,再朝向右侧墙23的方向(即图1中水平向右)水平延伸一定距离,再继续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至左侧墙21的顶端与室外地坪50大致在同一高度,使该左侧墙形成一向上、向左凸出的台阶。上侧墙22和下侧墙24分别从顶壁开口的上侧边112和下侧边114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至顶端与室外地坪50大致在同一高度。右侧墙23从距离顶壁开口的右侧边113一定长度的顶壁11上沿竖向向上延伸至顶端与室外地坪50大致在同一高度,即:收集池主体10的顶壁11有一部分沿水平方向伸向竖井通道25的底端,形成竖井通道25的平台,供检修人员出入竖井和收集池主体时中转站立。另外,通道25的顶端开孔形成用于检修人员出入的人孔26,该人孔26上设有盖板27,在右侧墙23上设有供人出入竖井20的、竖向的第二爬梯28。可以理解的是,该竖井的人孔大小应至少能使一个检修人员顺利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池主体和从所述收集池主体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竖井,所述收集池主体设有用于导入雨水的进水管和用于排出雨水的排水管,所述竖井的顶部为设有盖板的人孔,所述人孔与室外地坪持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池主体和从所述收集池主体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竖井,所述收集池主体设有用于导入雨水的进水管和用于排出雨水的排水管,所述竖井的顶部为设有盖板的人孔,所述人孔与室外地坪持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包括若干侧墙,所述地下室雨水收集池还包括埋设于所述竖井侧墙中的溢流管道,所述溢流管道位于所述人孔下方且所述溢流管道连通于市政雨水管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道高于所述市政雨水管道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道的直径为500-700mm,所述溢流管道位于所述人孔下方0.5-1.5m处。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池主体包括顶壁、底壁和若干侧壁,所述顶壁、所述底壁和若干所述侧壁围合形成集水腔,所述顶壁上设有开口,所述竖井设于所述开口上方。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一川刘玮彭秋怡徐勇谢智诚陈芳黄清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