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电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07071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7 01:07
公开了一种DC电炉,其为使用DC电极的电炉,所述DC电炉包括具有底表面的炉体,底表面上形成有排放口,该炉体提供插入废料的内部空间;安装在炉体的底表面上的下电极;和底吹装置,该底吹装置设置在底表面上使得不受下电极的干扰,从而将气体吹送至炉体的内部空间。

DC electric furnace

Disclosed is a DC electric furnace, the furnace using DC electrode, the DC furnace includes a bottom surface of the furnace body, the bottom surface is formed on the discharge port, the furnace body is inserted into the waste provides internal space; installed in the furnace body on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lower electrode; and a bottom blowing device, the bottom blowing device is arranged on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lower electrode without interference, thus the gas is blown to the inner space of the furn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DC电炉
本专利技术涉及DC电炉,其中不会发生由下电极引起的干扰,并且底吹装置与炉体的耐火材料间隔开,使得确保了用于钢水的搅拌力并解决了稳定性问题。
技术介绍
通常,电炉具有与转炉相比用于钢水的搅拌力弱的问题。由于弱的搅拌力,[C]*[O]平衡值高,因此终点氧含量高。此外,炉渣中的T-Fe含量高,并且因此收率降低。炉渣中的高的终点氧含量和高的T.Fe含量导致作为脱氧剂注入的Al的消耗率增加,并且作为导致由在脱氧过程期间生成的Al2O3夹杂物引起的品质缺陷增加的主要因素,以及增加了生产成本。此外,除了在电炉中在排放操作期间由钢水的下落搅拌之外,没有单独的搅拌方法。因此,氮由于在钢水包炉中极其强的搅拌过程而被吸收,因此产品的品质受到不利影响且生产率下降。在电炉中的AC电炉的情况下,考虑到使用加热电炉的上部的方案的电炉的特征,在除了热对流之外没有用于钢水的搅拌力的情形下,通过热对流的搅拌也是弱的。因此,近年来,尝试引入并操作底吹搅拌设备。然而,在DC电炉的情况下,由于与AC电炉相比,由电磁透过性和电弧透过性等引起的搅拌力相对高,并且由于安装在DC电炉下方的大的下电极而导致可能出现设备稳定性的问题,因此没有尝试对底吹搅拌设备进行操作。作为上述
技术介绍
所描述的问题仅用于促进对本专利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并且不应当接受的是,对应于相关技术的问题已经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DC电炉,其中不会出现由下电极引起的干扰,并且底吹装置与炉体的耐火材料间隔开,从而确保了用于钢水的搅拌力,并且解决了稳定性问题。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方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DC电炉可以包括具有底表面的炉体,在底表面上形成有排放口(tappinghole)(出钢(铁)口)并且炉体具有容纳废料的内部空间;安装在炉体的底表面上的下电极;以及底吹装置,底吹装置设置在底表面上,不受下电极的干扰并且将气体吹送至炉体的内部空间。可以设置多个底吹装置,并且所述多个底吹装置布置在与下电极的中心间隔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当R表示从下电极的中心到炉体的最靠近下电极的中心的内壁的距离时,底吹装置可以布置在与下电极的中心相距(5/8)*R至(7/8)*R的位置处。底表面可以分成形成有排放口的排放区域和相对于下电极的中心与排放区域相反的焦炭侧区域,以及至少一个或更多个底吹装置可以布置在用作排放区域和焦炭侧区域的参照的第一虚拟线所位于的位置处。至少一个或更多个底吹装置布置在与穿过下电极的中心和排放口的第二虚拟线间隔开相同距离的在第二虚拟线的相反侧上的位置处。炉体的底表面可以随着其从内壁朝向底表面的中央处的下电极延伸而倾斜以变得更深,并且所述底吹装置的气体吹送方向可以垂直于倾斜的部分。由底吹装置供给的气体的流量可以根据操作时间而变化。有利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DC电炉,由于因通过底吹装置吹送的气体,而使钢水的搅拌力增大,因此可以降低电功率消耗率。此外,由于终点氧含量的降低,排放收率(tappingyield)增大。可以减少Al的输入量,并且改善钢水的清洁度,从而可以生产优质钢。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DC电炉的视图。图2是示出用于实验的DC电炉的虚拟模型的视图。图3是示出用于实验的DC电炉的虚拟模型的视图。图4a是描绘在用于实验的各种实例中根据时间的最大UDS和最小UDS的曲线图。图4b是描绘在用于实验的各种实例中根据时间的ΔUDS(其为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以及混合UDS的曲线图。图5是描绘在用于实验的各种实例中根据时间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曲线图。图6是描绘在用于实验的各种实例中根据时间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曲线图。图7是描绘在用于实验的各种实例中根据时间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曲线图。图8是描绘在用于实验的各种实例中根据时间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曲线图。图9是描绘在用于实验的各种实例中根据时间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曲线图。图10是描绘在用于实验的各种实例中根据时间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曲线图。图11是描绘在用于实验的各种实例中根据时间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曲线图。图12是描绘在用于实验的各种实例中根据时间的最小UDS的曲线图。图13是示出了通过垂直于参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DC电炉的底吹装置的第一虚拟线切割DC电炉而获得的状态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描述。如图1中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直流电极的电炉具有形成有排放口(110)的底表面,并且包括:炉体(100),其中设置有用以容纳废料的内部空间;安装在底表面上的下电极(200);以及底吹装置(300),该底吹装置(300)设置在底表面上,不受下电极(200)干扰,以将气体吹送至炉体(100)的内部空间。炉体(100)构成DC电炉,并具有内壁和底表面。废料被容纳至由内壁和底表面限定的内部空间。耐火材料构造在内壁上以保护炉体(100)免受高温。同时,排放口(110)形成在底表面上。因此,根据操作步骤,将废料熔化、加热、并且然后通过排放口(110)排出至钢水包。此外,下电极(200)安装在底表面的中央。下电极(200)与安装在DC电炉的上部上的电极棒一起形成电弧热以将废料熔化,其中,废料插入在下电极(200)与电极棒之间。如上所述,在DC电炉的情况下,由于存在下电极(200),因此过去没有尝试对底吹搅拌设备进行与安全问题相关的操作。对于底吹搅拌,底吹装置(300)设置在底表面的不受下电极(200)干扰的位置处,使得气体从下方吹送至炉体(100)的内部空间。直接多孔塞(directporousplug)可以用作以这种方式吹送气体的底吹装置(300)。此外,氩气(Ar)或氮气(N2)可以用作通过底吹装置(300)吹送的气体。通过底吹装置(300)进行底吹的效果与未施加底吹的效果之间的比较可以在表1中确定。[表1]如表1中所确定,即使在底吹装置(300)安装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位置处的状态下进行底吹时,也可以进行约380次的操作,而没有设备故障。此外,由于与未施加底吹的情况相比,所使用的电功率小,因此每吨可节省约24千瓦时的电功率。此外,一点处的氧降低116ppm,并且还使用较少的铝,使得每吨可以节省0.4千克的铝。与未施加底吹的情况相比,排放收率可以提高0.5%。优选地,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DC电炉的情况下,设置多个底吹装置(300),并且可以与下电极(200)间隔开预定距离。首先,推断出与下电极(200)间隔开预定距离并且因此不受下电极(200)干扰的底吹装置(300)所处的最佳位置,并且底吹装置(300)布置在对应位置处,使得确保了设备的稳定性。在确保了稳定性的情况下,多个底吹装置(300)布置在所推断的以最大限度地确保用于钢水的搅拌力的最佳位置处。这是由于在确保了稳定性的情况下,只要尽可能多地布置底吹装置(300),就会更有效地提高用于钢水的搅拌力。更优选地,当R表示从下电极(200)的中心至炉体(100)的最靠近下电极(200)的中心的内壁的距离时,底吹装置(300)可以布置在与下电极(200)的中心间隔开(5/8)*R至(7/8)*R的位置处。由于底吹装置(300)不应当受到位于炉体(100)的底表面上的下电极(200)的干扰(其为有限区域),因此底吹装置(300)与下电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DC电炉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使用DC电极的DC电炉,所述DC电炉包括:具有底表面的炉体,在所述底表面上形成有排放口并且所述炉体具有容纳废料的内部空间;下电极,所述下电极安装在所述炉体的所述底表面上;以及底吹装置,所述底吹装置设置在所述底表面上,不受所述下电极的干扰并且将气体吹送至所述炉体的所述内部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21 KR 10-2015-01828971.一种使用DC电极的DC电炉,所述DC电炉包括:具有底表面的炉体,在所述底表面上形成有排放口并且所述炉体具有容纳废料的内部空间;下电极,所述下电极安装在所述炉体的所述底表面上;以及底吹装置,所述底吹装置设置在所述底表面上,不受所述下电极的干扰并且将气体吹送至所述炉体的所述内部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C电炉,其中,设置有多个底吹装置,所述多个底吹装置布置在与所述下电极的中心间隔预定距离的位置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C电炉,其中,当R表示从所述下电极的中心到所述炉体的最靠近所述下电极的所述中心的内壁的距离时,所述底吹装置布置在与所述下电极的所述中心间隔(5/8)*R至(7/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相彩申宗训朴贤绪徐成谟琴昌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POSCO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