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04785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6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重容器(1)具有:外层体(2);具有收纳内容物的填充空间,并且设置于外层体的内侧的内层体(3),在外层体(2)与内层体(3)彼此之间仅设置一个粘接带(4),所述粘接带(4)沿中心轴线(C)延伸,使外层体(2)与内层体(3)局部结合,在外层体(2),在相对于粘接带(4)沿周向错开的位置仅设置一个外部空气导入孔(2d),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孔(2d)向外层体(2)与内层体(3)彼此之间导入外部空气,外层体(2)的内表面由分离面(2f)和疑似粘接面(2g)构成,所述分离面(2f)面对外部空气导入孔(2d)并且与内层体(3)的外表面分离,所述疑似粘接面(2g)与分离面(2f)对置,并且以能够相对于内层体(3)的外表面剥离的方式与内层体(3)粘接。

Double container

\u672c\u53d1\u660e\u7684\u53cc\u91cd\u5bb9\u5668(1)\u5177\u6709\uff1a\u5916\u5c42\u4f53(2)\uff1b\u5177\u6709\u6536\u7eb3\u5185\u5bb9\u7269\u7684\u586b\u5145\u7a7a\u95f4\uff0c\u5e76\u4e14\u8bbe\u7f6e\u4e8e\u5916\u5c42\u4f53\u7684\u5185\u4fa7\u7684\u5185\u5c42\u4f53(3)\uff0c\u5728\u5916\u5c42\u4f53(2)\u4e0e\u5185\u5c42\u4f53(3)\u5f7c\u6b64\u4e4b\u95f4\u4ec5\u8bbe\u7f6e\u4e00\u4e2a\u7c98\u63a5\u5e26(4)\uff0c\u6240\u8ff0\u7c98\u63a5\u5e26(4)\u6cbf\u4e2d\u5fc3\u8f74\u7ebf(C)\u5ef6\u4f38\uff0c\u4f7f\u5916\u5c42\u4f53(2)\u4e0e\u5185\u5c42\u4f53(3)\u5c40\u90e8\u7ed3\u5408\uff0c\u5728\u5916\u5c42\u4f53(2)\uff0c\u5728\u76f8\u5bf9\u4e8e\u7c98\u63a5\u5e26(4)\u6cbf\u5468\u5411\u9519\u5f00\u7684\u4f4d\u7f6e\u4ec5\u8bbe\u7f6e\u4e00\u4e2a\u5916\u90e8\u7a7a\u6c14\u5bfc\u5165\u5b54(2d)\uff0c\u6240\u8ff0\u5916\u90e8\u7a7a\u6c14\u5bfc\u5165\u5b54(2d)\u5411\u5916\u5c42\u4f53(2)\u4e0e\u5185\u5c42\u4f53(3)\u5f7c\u6b64\u4e4b\u95f4\u5bfc\u5165\u5916\u90e8\u7a7a\u6c14\uff0c\u5916\u5c42\u4f53(2)\u7684\u5185\u8868\u9762\u7531\u5206\u79bb\u9762(2f)\u548c\u7591\u4f3c\u7c98\u63a5\u9762(2g)\u6784\u6210\uff0c\u6240\u8ff0\u5206\u79bb\u9762(2f)\u9762\u5bf9\u5916\u90e8\u7a7a\u6c14\u5bfc\u5165\u5b54(2d)\u5e76\u4e14\u4e0e\u5185\u5c42\u4f53(3)\u7684\u5916\u8868\u9762\u5206\u79bb\uff0c\u6240\u8ff0\u7591\u4f3c\u7c98\u63a5\u9762(2g)\u4e0e\u5206\u79bb\u9762(2f)\u5bf9\u7f6e\uff0c\u5e76\u4e14\u4ee5\u80fd\u591f\u76f8\u5bf9\u4e8e\u5185\u5c42 The stripping of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body (3) is bonded to the inner body (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双重容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收纳内容物的内层体设置于外层体的内侧的双重容器。
技术介绍
作为将化妆水等化妆品和/或洗发水和/或护发素或液体香皂、各种药剂、或食品调味料等作为内容物收纳的容器,众所周知具有作为定形的外壳的外层体、设置于外层体的内侧且收纳内容物的内层体的双重容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容器构成为,在外层体具有外部空气导入孔,而向外层体与内层体彼此之间导入外部空气。由此,即使倒出内容物也能够使外层体的形状保持原来的形状而仅使内层体的容积减少地变形。这样的双重容器通常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那样,出于使内层体整体均匀地减少容量地变形的目的,通常以隔着外层体的中心轴线而对置的方式设置使外层体与内层体局部结合的粘接带,而且,使两个外部空气导入孔相对于对置的粘接带分别设置在沿周向错开90度的位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3724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但是,在设置呈对置配置的粘接带及两个外部空气导入孔的情况下,内层体以相对于外层体的中心轴线对称的方式容积减少地变形。即,在外层体存在内层体与外层体分离的刚性低的两个部分、和内层体和外层体通过粘接带结合的刚性高的两个部分,同种部分彼此位于相对于外层体的中心轴线对称的位置。这样,在单手保持外层体的情况下,由于贴合拇指的部分、和贴合食指到小指的部分位于相对于外层体的中心轴线大致对称的位置,所以为了倒出内容物,分别挤压外层体的刚性低的部分,或者分别挤压刚性高的部分。即,由于贴合拇指的部分的刚性与贴合食指到小指的部分的刚性没有差异,没有易弯曲的优势,因此,为了倒出内容物而必须使两个部分都弯曲,需要用稍强的力来挤压。本专利技术是以解决这样的现有问题点为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尽可能小的挤压力倒出内容物的新型双重容器。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双重容器,具有:外层体,其具有使上部开口的口部、主体部及底部;内层体,其具有收纳内容物的填充空间,并且设置在该外层体的内侧,伴随着从该填充空间倒出内容物而容积减少地变形,在所述外层体与所述内层体彼此之间仅设置一个粘接带,所述粘接带沿该外层体的中心轴线延伸,使该外层体与该内层体局部结合,在该外层体,在相对于该粘接带沿周向错开的位置仅设置一个外部空气导入孔,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孔向该外层体与该内层体彼此之间导入外部空气,该外层体的内表面由分离面和疑似粘接面构成,所述分离面面对该外部空气导入孔并且与该内层体的外表面分离,所述疑似粘接面与该分离面对置,并且以能够相对于该内层体的外表面剥离的方式与内层体粘接。优选的是,双重容器具有引导部件,在将内容物倒出时而使所述外层体移位到倾倒姿态的情况下,所述引导部件以使所述分离面与所述疑似粘接面位于水平方向两侧的方式引导该外层体。优选的是,在所述口部设置使所述填充空间的内容物向外界倒出的倒出盖,在该倒出盖设置有经由铰链连结的盖体,在所述分离面与所述疑似粘接面位于水平方向两侧且使所述外层体移位到倾倒姿态的状态下,通过将该铰链设置在该倒出盖的上方,而将该铰链作为所述引导部件。优选的是,在所述口部设置有倒出盖,所述倒出盖具有覆盖该口部的开口的顶壁和从该顶壁立起的倒出筒,并且使内容物从该倒出筒向外界倒出,在所述分离面与所述疑似粘接面位于水平方向两侧且使所述外层体移位到倾倒姿态的状态下,通过将该倒出筒设置为位于下方的部分的长度比其他部分的长度长,而将该倒出筒作为所述引导部件。优选的是,在所述口部设置有使所述填充空间的内容物向外界倒出的倒出盖,在所述倒出盖设置有倒出筒,所述倒出筒在其顶部具有前端向径向外侧弯曲的凸缘,在所述分离面与所述疑似粘接面位于水平方向两侧且使所述外层体移位到倾倒姿态的状态下,通过仅在位于该顶部的下方的部分设置该凸缘,而将该凸缘作为所述引导部件。优选的是,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孔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粘接带沿周向错开90度的位置。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外层体与内层体彼此之间仅设置一个粘接带,所述粘接带沿外层体的中心轴线延伸,并且使外层体与内层体局部结合,在外层体,在相对于粘接带沿周向错开的位置仅设置一个外部空气导入孔,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孔向外层体与内层体彼此之间导入外部空气,外层体的内表面由分离面和疑似粘接面构成,所述分离面面对外部空气导入孔并且与内层体的外表面分离,所述疑似粘接面与分离面对置,并且以能够相对于内层体的外表面剥离的方式与内层体粘接。即,由于外层体的疑似粘接面所处一侧的刚性比分离面所处一侧的刚性高,所以如果挤压外层体,则分离面所处一侧优先弯曲。换言之,在单手保持外层体的情况下,能够使贴合拇指的部分与贴合食指到小指的部分的任一者优选弯曲,因此与使双方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小的挤压力使内容物倒出。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双重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双重容器的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双重容器的俯视图。图4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双重容器安装了倒出盖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下的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5所示的B-B的截面图。图7是表示安装了其他倒出盖来代替图5的倒出盖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下的截面图。图8是沿着图7所示的C-C的截面图。符号说明1:双重容器2:外层体2a:口部2b:主体部2c:底部2d:外部空气导入孔2e:螺纹部2f:分离面2g:疑似粘接面3:内层体4:粘接带10:倒出盖11:中栓11a:通孔11b:筒状壁12:移动阀体13:单向阀13a:阀体14:倒出盖主体14a:顶壁14b:安装筒14c:倒出筒14d:凸缘14e:通气口15:铰链16:盖体C:中心轴线L:分模线M:填充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具体说明。在图中,符号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双重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图4所示,双重容器1具有:形成容器的外壳的外层体2;具有收纳内容物的填充空间M并且设置于外层体2的内侧的内层体3。外层体2由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具有定形性。如图1、图2所示,外层体2被设为在使上部开口的圆筒状的口部2a连结有比口部2a的直径大的圆筒状的主体部2b的一端,并且利用底部2c封闭主体部2b的另一端的形态。本实施方式的外层体2由隔着外层体2的中心轴线C而分成两部分的吹塑成形金属模构成,如图2、图3所示,在口部2a、主体部2b、底部2c形成有与金属模的分模面对应的分模线L。另外,在口部2a仅设置有一个贯通口部2a的孔(外部空气导入孔2d)。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相对于分模线L沿周向错开90度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外部空气导入孔2d只要位于避开后述的粘接带的位置即可,可以设置在周向的任意位置。另外,也可以在中心轴线C方向上挪动设置,可以设置在主体部2b或底部2c。另外,在口部2a的外表面,用于安装后述的倒出盖的螺纹部2e以避开外部空气导入孔2d的方式设置。内层体3由具有柔性的薄壁的合成树脂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相对于外层体2相溶性低的材料(例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尼龙(聚酰胺)等)。在外层体2与内层体3彼此之间仅设置一个粘接带4,所述粘接带4沿外层体2的中心轴线C延伸,使外层体2与内层体3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粘接带4设置在分模线L上,从口部2a的端部延伸到主体部2b与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重容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重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外层体,其具有使上部开口的口部、主体部及底部;内层体,其具有收纳内容物的填充空间,并且设置于该外层体的内侧,伴随着从该填充空间倒出内容物而容积减少地变形,在所述外层体与所述内层体彼此之间仅设置有一个粘接带,所述粘接带沿该外层体的中心轴线延伸,使该外层体与该内层体局部结合,在该外层体,在相对于该粘接带而沿周向错开的位置仅设置一个外部空气导入孔,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孔向该外层体与该内层体彼此之间导入外部空气,该外层体的内表面由分离面和疑似粘接面构成,所述分离面面对该外部空气导入孔并且与该内层体的外表面分离,所述疑似粘接面与该分离面对置,并且以能够相对于该内层体的外表面剥离的方式与该内层体粘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1.30 JP 2015-0178691.一种双重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外层体,其具有使上部开口的口部、主体部及底部;内层体,其具有收纳内容物的填充空间,并且设置于该外层体的内侧,伴随着从该填充空间倒出内容物而容积减少地变形,在所述外层体与所述内层体彼此之间仅设置有一个粘接带,所述粘接带沿该外层体的中心轴线延伸,使该外层体与该内层体局部结合,在该外层体,在相对于该粘接带而沿周向错开的位置仅设置一个外部空气导入孔,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孔向该外层体与该内层体彼此之间导入外部空气,该外层体的内表面由分离面和疑似粘接面构成,所述分离面面对该外部空气导入孔并且与该内层体的外表面分离,所述疑似粘接面与该分离面对置,并且以能够相对于该内层体的外表面剥离的方式与该内层体粘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重容器具有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在将内容物倒出时而使所述外层体移位到倾倒姿态的情况下,所述引导部件以使所述分离面与所述疑似粘接面位于水平方向两侧的方式引导该外层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口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沓泽慎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