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分束耙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27673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3 00:12
一种自动分束耙切装置,其中,耙切执行部分设置在作业控制部分一侧,作业控制部分与输送装置安装在机床底座上,喂料复位板通过回转销安装在输送装置上,并在喂料复位板上设有复位拉簧;当喂料复位板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复位拉簧的约束下围绕回转销旋转,输送装置将物料(秸秆或者是其他的条状物)有序输送至喂料复位板,耙切执行部分在作业控制部分的带动下,周而复始的将喂料复位板上的物料有序的进行耙切;通过模拟人手对秸秆进行自动“耙”、“切”作业,有效解决了秸秆输送编织过程中的分束问题,不仅提高了秸秆编织机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且有利于秸秆的处理与再利用,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分束細切装置
本技术涉及秸杆编织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分束耙切装置
技术介绍
秸杆作为农作物的重要副产品,同时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源,日常生活中人们将秸杆编织的草帘广泛用于砖厂防晒、建筑、粮仓、木耳生产、车皮包装、蔬菜大棚冬季保温及预制品的防干养生等领域,既保护了环境又带来了收益。然而目前秸杆编织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编织效率低,编织效率低得最大因素是秸杆进入编织机之前,需要人工对秸杆进行摊铺与分束,通常一台编织机需要4?5人同时进行人工铺送作业;二是秸杆易缠结,导致秸杆在步进式输送装置的作用下,输送至编织装置时易发生壅草现象,进而造成编织不均匀、空洞甚至发生堵塞的情况;同时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有必要提高编织机的工作效率,其人工分束和铺送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草帘编织的机械化要求,直接影响了秸杆的处理与再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分束耙切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缺点。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种自动分束耙切装置,包括作业控制部分、耙切执行部分、输送装置、机床底座、复位拉簧、喂料复位板及回转销;其中,耙切执行部分设置在作业控制部分一侧,作业控制部分与输送装置安装在机床底座上,喂料复位板通过回转销安装在输送装置上,并在喂料复位板上设有复位拉簧,具体结构如下:作业控制部分包括控制支架、一号销轴、驱动轮、控制底座、二号销轴、一号连杆、三号销轴、四号销轴、二号连杆、驱动链轮、三号连杆、支撑杆、五号销轴、驱动轴、四号连杆、连接安装支架、六号销轴、五号连杆、六号连杆、七号销轴、八号销轴、七号连杆及八号连杆,控制支架安装在控制底座上,驱动轴安装在控制支架上,驱动链轮套装在驱动轴上,外部动力通过驱动链轮带动驱动轴旋转,并在驱动轴两端分别安装有驱动轮,同时在驱动轮的偏心处设有二号销轴;二号连杆一端通过二号销轴与驱动轮连接,另一端通过支撑杆与四号连杆连接;一号连杆一端通过一号销轴与控制支架连接,另一端通过三号销轴与二号连杆的中部连接;且三号连杆的一端、五号连杆的一端和六号连杆的一端连接于一点,五号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七号销轴与控制支架连接,三号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五号销轴与四号连杆的中部连接,六号连杆的另一端、七号连杆的一端和八号连杆的一端连接于一点,七号连杆的另一端通过四号销轴与控制支架连接,八号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二号销轴与驱动轮连接;连接安装支架设置于四号连杆一侧;耙切执行部分包括上横梁、耙齿上套管、复位弹簧、下横梁、耙齿下套管、切刀、耙齿及耙齿切刀固定架,上横梁上从左至右依次均匀设置有数个固定架调整用孔,同时在耙齿切刀固定架从上至下依次均匀设置有数个固定架调整用孔,耙齿切刀固定架紧固安装于上横梁上;上横梁上设有多个耙齿上套管,下横梁的中间均匀设有数个耙齿下套管;且下横梁与耙齿切刀固定架紧固连接;耙齿一端插装于耙齿上套管内,另一端插装于耙齿下套管内;处于压缩状态的复位弹簧套装于耙齿上,切刀安装于下横梁的导槽内;根据作业需求,通过改变耙齿切刀固定架上固定架调整用孔的位置,以调整耙齿切刀固定架的底端相对于上横梁的位置,起调节复位弹簧的预压量及耙齿自然状态下底端的相对突出位置;当喂料复位板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复位拉簧的约束下围绕回转销旋转,输送装置将物料(秸杆或者是其他的条状物)有序输送至喂料复位板,耙切执行部分在作业控制部分的带动下,周而复始的将喂料复位板上的物料有序的进行耙切。在本技术中,喂料复位板通过回转销活动式安装在输送装置上,当喂料复位板受到外力作用时,围绕回转销旋转。在本技术中,驱动轴中部安装有用于支撑驱动轴的驱动轴用支撑架;且驱动轴两端安装的驱动轮关于驱动轴用支撑架对称。在本技术中,三号连杆的一端、五号连杆的一端和六号连杆的一端通过六号销轴连接于一点。在本技术中,六号连杆的另一端、七号连杆的一端和八号连杆的一端通过八号销轴连接于一点。在本技术中,耙切执行部分通过紧固螺母安装于连接安装支架上。在本技术中,上横梁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耙切执行部分与作业控制部分连接的安装耳。在本技术中,上横梁上设有多个预留耙齿套管,预留耙齿套管与耙齿上套管的结构、功能一致,常态下使用耙齿上套管,预留耙齿套管为备用。在本技术中,下横梁内设置的导槽为T型槽,切刀安装于T型槽内,且通过紧固螺钉紧固。在本技术中,自动分束耙切装置在外部动力作用下,通过驱动链轮带动驱动轴旋转,动力经驱动轮及安装在驱动轮上的二号销轴输出带动耙切执行部分运动,同时利用复位弹簧的弹力,当喂料复位板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复位拉簧的约束下围绕回转销旋转实现分束,输送装置将物料有序输送至喂料复位板,耙切执行部分在作业控制部分带动下,周而复始地将喂料复位板上的物料有序进行耙切。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模拟人手对秸杆进行自动“IE”、“切”作业,有效解决了秸杆输送编织过程中的分束问题,不仅提高了秸杆编织机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且有利于秸杆的处理与再利用,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轴测图。图2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的耙切执行部分运动轨迹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的耙切执行部分的轴测图。图5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的耙切执行部分的主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的耙切执行部分的右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的耙齿切刀固定示意图架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的切刀安装结构局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1?图8的一种自动分束耙切装置,包括作业控制部分A、耙切执行部分B、输送装置C、机床底座D、复位拉簧E、喂料复位板F、回转销H、耙齿右行限位点X、切刀下行限位点Y、耙齿复位极限点Z、耙切执行部分运动轨迹G、控制支架1、一号销轴2、驱动轮3、控制底座4、二号销轴5、一号连杆6、三号销轴7、四号销轴8、二号连杆9、驱动链轮10、三号连杆11、支撑杆12、五号销轴13、驱动轴14、四号连杆15、驱动轴用支撑架16、连接安装支架17、六号销轴18、五号连杆19、六号连杆20、七号销轴21、八号销轴22、七号连杆23、紧固螺母24、安装耳25、上横梁26、预留耙齿套管27、耙齿上套管28、复位弹簧29、下横梁30、耙齿下套管31、切刀32、耙齿33、耙齿切刀固定架34、紧固螺母35、紧固螺钉36、固定架调整用孔37、八号连杆38 ο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自动分束耙切机实施耙切操作,耙切执行部分B设置在作业控制部分A—侧,所述作业控制部分A与输送装置C安装在机床底座D上,所述喂料复位板F通过回转销H安装在输送装置C上;所述的喂料复位板F上设有复位拉簧Ε;喂料复位板F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复位拉簧E的约束下可围绕回转销H旋转,输送装置C将物料(秸杆或者是其他的条状物)有序输送至喂料复位板F,耙切执行部分B在作业控制部分A的带动下,周而复始的将喂料复位板F上的物料有序的进行耙切下来;具体结构如下:参见图2所示,作业控制部分A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分束耙切装置,包括作业控制部分、耙切执行部分、输送装置、机床底座、复位拉簧、喂料复位板及回转销;其特征在于,耙切执行部分设置在作业控制部分一侧,作业控制部分与输送装置安装在机床底座上,喂料复位板通过回转销安装在输送装置上,并在喂料复位板上设有复位拉簧,具体结构如下: 作业控制部分包括控制支架、一号销轴、驱动轮、控制底座、二号销轴、一号连杆、三号销轴、四号销轴、二号连杆、驱动链轮、三号连杆、支撑杆、五号销轴、驱动轴、四号连杆、连接安装支架、六号销轴、五号连杆、六号连杆、七号销轴、八号销轴、七号连杆及八号连杆,控制支架安装在控制底座上,驱动轴安装在控制支架上,驱动链轮套装在驱动轴上,并在驱动轴两端分别安装有驱动轮,同时在驱动轮的偏心处设有二号销轴;二号连杆一端通过二号销轴与驱动轮连接,另一端通过支撑杆与四号连杆连接;一号连杆一端通过一号销轴与控制支架连接,另一端通过三号销轴与二号连杆的中部连接;且三号连杆的一端、五号连杆的一端和六号连杆的一端连接于一点,五号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七号销轴与控制支架连接,三号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五号销轴与四号连杆的中部连接,六号连杆的另一端、七号连杆的一端和八号连杆的一端连接于一点,七号连杆的另一端通过四号销轴与控制支架连接,八号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二号销轴与驱动轮连接;连接安装支架设置于四号连杆一侧; 耙切执行部分包括上横梁、耙齿上套管、复位弹簧、下横梁、耙齿下套管、切刀、耙齿及耙齿切刀固定架,上横梁上从左至右依次均匀设置有数个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大为王修善谢方平李旭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