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大黄鱼养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饲养池建造;(2)苗种放养;(3)饲料投喂;(4)日常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黄鱼养殖方法,具有生长快、体色好、肉质嫩、饵料系数低、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黄鱼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黄鱼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大黄鱼俗称黄花鱼。大鲜。头钝尖形,口裂大,端位,倾斜,吻不突出,上颌最外列齿扩大为犬齿,前端齿较大,但较疏,前端中央无齿。体侧上半部为紫褐色,下半部为金黄色,发光颗粒为橙黄色。背鳍浅黄褐色,尾鳍浅黄褐色,未缘黑褐色,臀、腹及胸鳍为鲜黄色,口腔内白色,口缘浅红色。大黄鱼与小黄鱼外形较相似,区别依据是:大黄鱼背鳍起点至侧线间有鳞8~9列,而小黄鱼为5~6列,大黄鱼第二臀鳍棘长大于或等于眼径,而小黄鱼的则小于眼径。大黄鱼尾柄长与尾柄高之比(3.4~3.7)大于小黄鱼(2.7~3.4)。大黄鱼曾是我国重要经济鱼之一,为我国特有的地方性种类,广泛分布于北起黄海南部,经东海、台湾海峡,南至南海雷洲半岛以东。该鱼属暖温性集群泅游鱼类,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近海中下层。大黄鱼生殖季节有春、秋两季,生殖期时,鱼群分批从外海越冬区向近海作生殖洄游。产卵后幼鱼在近海长大,分散索饵。随着水温下降,部分鱼群游向60米等深线暖水处越冬。作为名贵经济鱼类,大黄鱼长期来深受消费者青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黄鱼养殖方法,具有生长快、体色好、肉质嫩、馆料系数低、生产成本低等特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黄鱼养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饲养池建造:池塘面积3-6公顷,底质为泥沙质,呈长方形,长宽比例4: 1,池塘深度2-5米,最高水位1.8米,池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透明度在0.5米以上,再测定水温和PH值,苗种放养之前要先晒塘I个月,再进水10~15厘米,全池泼洒生石灰每亩150公斤,以改善底质并在鱼种放养前进排水一次; (2)苗种放养:选择80-100克/尾的鱼种,鱼种选择个体均匀,无体伤及病残且活动能力强,放养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400-700尾,鱼种放养前先圈养在池塘中的围网内暂养2~3星期,然后再放养; (3)饲料投喂:池塘养成期间,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湿颗粒饲料,所述湿颗粒饲料包括鱼粉、酵母、淀粉、豆柏、多维维生素、矿物质、诱食剂、促生长剂和着色剂; (4)日常管理:每天早上6点和下午2点测量水温,保持水质新鲜透明度20-40厘米,水质好时,每天一次,反之,两次,换水时,定间(每10天左右)泼洒生石灰水,以改善水质,要坚持每天的早、中、晚巡塘。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ph值为8-8.5。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水温为8°C -28°C。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湿颗粒饲料各成分重量的配比为鱼粉占10%-12%、酵母占8%-13%、淀粉占7%-12%、豆柏占9%_15%、多维维生素占9%_11%、矿物质占7%-14%、诱食剂占8%-15%、促生长剂占6%-11%、着色剂占5%_1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大黄鱼养殖方法,具有生长快、体色好、肉质嫩、饵料系数低、生产成本低等特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大黄鱼养殖方法一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阅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大黄鱼养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饲养池建造:池塘面积3-6公顷,底质为泥沙质,呈长方形,长宽比例4: 1,池塘深度2-5米,最高水位1.8米,池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透明度在0.5米以上,再测定水温和PH值,苗种放养之前要先晒塘I个月,再进水10~15厘米,全池泼洒生石灰每亩150公斤,以改善底质并在鱼种放养前进排水一次; (2)苗种放养:选择80-100克/尾的鱼种,鱼种选择个体均匀,无体伤及病残且活动能力强,放养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400-700尾,鱼种放养前先圈养在池塘中的围网内暂养 2~3星期,然后再放养; (3)饲料投喂:池塘养成期间,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湿颗粒饲料,所述湿颗粒饲料包括鱼粉、酵母、淀粉、豆柏、多维维生素、矿物质、诱食剂、促生长剂和着色剂; (4)日常管理:每天早上6点和下午2点测量水温,保持水质新鲜透明度20-40厘米,水质好时,每天一次,反之,两次,换水时,定间(每10天左右)泼洒生石灰水,以改善水质,要坚持每天的早、中、晚巡塘。进一步说明,所述步骤(1)中,所述ph值为8-8.5,所述步骤(1)中,所述水温为80C _28°C,所述湿颗粒饲料各成分重量的配比为鱼粉占10%-12%、酵母占8%-13%、淀粉占7%-12%、豆柏占9%-15%、多维维生素占9%-11%、矿物质占7%-14%、诱食剂占8%-15%、促生长剂占6%-11%、着色剂占5%-14%。在进一步说明,病害症状:部分鱼体表有白点,并扩展成白斑块,有的鱼体整个尾鳍溃烂,眼睛变白,似白内障症状,严重者,眼球红肿充血突出或脱落,体表肌肉溃疡,头部磨损呈蜂窝状裸露,充血发炎,病鱼焦躁不安,不断狂游,或磨擦网衣使鳞片脱落,造成继发性感染,食欲减退,有的呆滞于水面,体力衰弱,游动迟缓,陆续死亡。病原诊断及特征:刮取病鱼白斑部位的鳞片、鳞条及粘液,用解剖镜(5X10)观察,发现有不断蠕动的虫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前端两侧各具一吸盘,后端有一固着器,有3对中央大钩、8对边缘小钩,口在前吸盘之后,不断吞食,下接咽及2条树枝状肠,在口的前方两侧有2对眼点,外观虫体为半透明状,其形态特征酷似本尼登虫,同时,还将病鱼放在桶中用淡水进行浸浴观察,浸浴2分钟~3分钟,发现有大量虫体从病鱼体表脱落,变白,故确诊为本尼登虫所致。预防措施:用“长效菌毒清粉剂”(三氯异氰尿酸)加海水充分稀释溶解后均匀泼洒。用药时间选择在清晨或傍晚,鱼群上浮时使用,最好能选择在平潮时间施药,因平潮时水流缓慢,药效保持时间长,流失慢。每口网箱(2.6米X3.6米)用药1.0克~1.5克,早晚各泼洒一次,病轻者一天可只泼洒I次,连续用药5天~7天,用药时可不必提起网箱。此法最为简便,治疗效果较好,但此药为强氯剂,剂量要掌握妥当,泼洒时要注意均匀。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黄鱼养殖方法,具有生长快、体色好、肉质嫩、饵料系数低、生产成本低等特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黄鱼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饲养池建造:池塘面积3-6公顷,底质为泥沙质,呈长方形,长宽比例4: 1,池塘深度2-5米,最高水位1.8米,池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透明度在0.5米以上,再测定水温和pH值,苗种放养之前要先晒塘I个月,再进水10~15厘米,全池泼洒生石灰每亩150公斤,以改善底质并在鱼种放养前进排水一次; 苗种放养:选择80-100克/尾的鱼种,鱼种选择个体均匀,无体伤及病残且活动能力强,放养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400-700尾,鱼种放养前先圈养在池塘中的围网内暂养2-3星期,然后再放养; 饲料投喂:池塘养成期间,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湿颗粒饲料,所述湿颗粒饲料包括鱼粉、酵母、淀粉、豆柏、多维维生素、矿物质、诱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