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均质型纤维素/钛白粉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23527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均质型纤维素/钛白粉复合微球及其制造方法。步骤如下:1)配制复合水相,将钛白粉超细颗粒和工业用纤维素黄原酸酯粘胶混匀。2)加热固化成球,加入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组成反相悬浮分散体系,升温后固化成球。3)再生得到微球,将微球用有机溶剂洗涤、酸再生,得到均质型复合微球。4)筛分和扩张床浮选,将再生微球湿态筛分后于扩张床中浮选至一定的粒径分布。将超细钛白粉颗粒与工业纤维素黄原酸酯粘胶混匀,悬浮分散于油相之中,形成油包水型悬浮液,升温后固化成球,过滤得到微球。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开发的上述基质,具有亲水性、球形度好、孔度高、耐酸碱、成本低、密度适中且可以调节的优点,扩张性能测试实验表明可以用作为扩张附吸附过程的基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扩张床吸附(Expanded Bed Adsorption,EBA)技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能直接从发酵液或细胞匀浆中捕获目标产物,集固液分离、浓缩和初期纯化于一个操作单元之中,减少了操作单元数,缩短了操作时间,节约了生产成本,被誉为近几十年来出现的第一个新的单元操作,在生物工程下游加工过程中很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扩张床是流化床的一种特例,基于扩张床中吸附剂的稳定分级行为,其理论塔板数要远远高于普通的流化床,接近于固定床。扩张床吸附过程首先要求吸附剂的基质具有较大的密度和一定的粒径分布,较大的密度可以使基质颗粒在较大的流速下悬浮起来,以满足较高处理量的要求;合适的粒径分布则使基质颗粒因其不同的流化速度在床中形成稳定的分级,床内的液相流动接近平推流,轴向返混程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依据结构的不同,扩张床基质大致分为两类均质型和核壳型。均质型基质一般为起增重作用的细小颗粒分散于高分子骨架的网络结构之中,或者在多孔的无机材料表面通过改性复合一层高分子聚合物。核壳型基质则为一个或多个较大的增重颗粒相对集中地分布于高分子骨架的中心,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视制备方法与工艺的不同,壳层的厚度可以改变,进而调节基质的密度和壳层传质距离。众所周知,纤维素是最廉价、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之一。大孔纤维素微球的成功开发,使得球形纤维素基质以其高度的亲水性、极低的非特异性吸附和较高的机械强度,作为层析基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产品的下游加工过程。纤维素微球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喷射法和反相悬浮法,前者对喷射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得到的微球粒径比较一致,后者工艺比较复杂,分散、洗涤和再生时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品,得到的微球粒径分布较宽。但对扩张床基质而言,并不要求基质颗粒的尺寸一致性。1994年,Gilchrist等以钛白粉作增重剂,制备出一种均质型的纤维素/钛白粉复合扩张床基质(参见Separations forBiotechnology 3,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London,1994,P186-192)。但他们所开发的基质是直接将混有钛白粉超细颗粒的纤维素硫氰酸钙溶液于甲醇中再生固化,然后碾碎、筛分而得,因而只能得到形状不规则的基质颗粒。无定形的基质颗粒将会导致扩张床内不稳定的流体力学性能和扩张行为,使得过程变得更加难以预料和重复性降低,并增大固定床模式洗脱时的柱压,十分不利于操作的进行。鉴于此,扩张床层析过程使用的基质一般要求为规则的球形。纤维素和钛白粉都是十分便宜的工业原料,迄今为止,还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开发出球形扩张床吸附基质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可以用作为扩张床吸附剂基质的一种,它的外形为规则的球形,密度和孔结构可随钛白粉和纤维素的含量而改变,粒径及其分布则可通过改变制备工艺条件予以调节。均质型纤维素/钛白粉复合微球是起增重作用的钛白粉超细颗粒被紧密包埋于再生纤维素骨架的网络结构之中,具有无机颗粒与高分子聚合物的均匀复合结构;微球的湿真密度为1.1~1.5g/cm3,粒径尺寸范围为100~300μm。均质型纤维素/钛白粉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的步骤如下1)配制复合水相将钛白粉超细颗粒和工业用纤维素黄原酸酯粘胶混匀。2)加热固化成球加入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组成反相悬浮分散体系,升温后固化成球。3)再生得到微球将微球用有机溶剂洗涤、酸再生,得到均质型复合微球。4)筛分和扩张床浮选将再生微球湿态筛分后于扩张床中浮选至一定的粒径分布。本专利技术在制备工艺上采取“反相悬浮热再生法”,通过再生纤维素骨架的网络结构将钛白粉超细颗粒紧密包埋其中,防止了钛白粉的泄漏,起到了增加基质密度的目的,且保留了纤维素骨架的大孔、亲水特征和反应活性。因此,所开发的复合微球可以应用作为扩张床吸附剂的基质。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制备的均质型复合微球形状规则,有利于扩张床操作的稳定;2)微球的密度和粒径大小可以调节,以满足不同应用环境的需要;3)所制备的微球耐酸碱,化学性质稳定,能够满足扩张床操作在位清洗的需要;4)制备工艺简单,易于控制和放大;5)成本低廉,所使用的原料可以回收再利用,环境污染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球形复合基质在扩张床中的扩张曲线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球形复合基质的粒径尺寸分布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球形复合基质的外观显微镜100倍照片放大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均质型纤维素/钛白粉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的步骤如下1)配制复合水相在室温下将钛白粉超细颗粒和工业用纤维素黄原酸酯粘胶按照质量百分比为5%~40%混合,搅拌均匀,升温至25~35℃,继续搅拌30~45分钟。2)悬浮加热固化成球停止搅拌,加入油类分散相和表面活性剂,然后开动搅拌,25~35℃下悬浮分散30~60分钟,升温至90~95℃,保温1.5~2小时,粘胶固化得到微球。3)再生出均质型微球将固化后的微球从油相中过滤出来,用1~2倍体积的苯洗涤去除油层,再分别使用2~3倍体积的甲醇、含30%乙酸的乙醇溶液或10%硫酸溶液再生,最后用自来水洗涤,得到均质型复合微球。4)筛分和扩张床浮选先湿态筛分至100~300μm,然后将粗筛过的微球置于扩张床中扩张,控制扩张高度为起始沉降高度的2.5~3.5倍,稳定30~45分钟,除去最上部0.5~1cm高度的微球,收集床内微球,即为所需的扩张床基质。上述被包埋的钛白粉超细颗粒的粒径为0.1~1μm,湿球中钛白粉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40%。纤维素骨架为工业纤维素黄原酸酯粘胶再生物,微球中纤维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5%~9%,水百分含量为50%~80%。油类分散相包括泵油与氯苯的混合物、变压器油和花生油。其中,泵油与氯苯的质量比为3∶1~6∶1,油相与水相的体积比控制在4∶1~6∶1之间;变压器油和花生油作油相时,油相与水相的体积比均控制在4∶1~6∶1之间。表面活性剂为油酸和Span 80。其中,当油相为泵油与氯苯的混合物时,使用油酸作分散剂,用量为占油相的质量百分比0.1~0.5%之间;当油相为变压器油和花生油时,使用Span 80作分散剂,用量为占油相的质量百分比0.5~1.0%之间。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1、复合微球的制备实施例1于1升三口烧瓶中加入100g工业粘胶(含纤维素8.2g,CS23g,NaOH 6.2g,粘度为6800cSt)和10g金红石型钛白粉,升温至30℃搅拌半小时;停止搅拌,加入600mL由泵油和氯苯配制的混合油相(泵油∶氯苯=4∶1,质量比),调节搅拌转速至450rpm,维持转速不变,30℃下悬浮分散45分钟,15分钟内升温至90℃,保温1.5小时,固化得到黄白色微球;将微球从油相中过滤出来,依次用150mL苯洗涤1小时、200mL甲醇再生1小时、200mL含30%乙酸的乙醇溶液再生1小时,用自来水洗涤三次,湿态筛分,得到粒径在100~300μm之间的白球42mL,密度为1.16g/cm3。实施例2于1升三口烧瓶中加入100g上述工业粘胶和10g锐钛型钛白粉,升温至30℃搅拌半小时;加入450mL由泵油和氯苯配制的混合油相(泵油∶氯苯=6∶1,质量比)和0.9g油酸,调节搅拌转速至300rpm,30℃下悬浮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均质型纤维素/钛白粉复合微球,其特征在于起增重作用的钛白粉超细颗粒被紧密包埋于再生纤维素骨架的网络结构之中,具有无机颗粒与高分子聚合物的均匀复合结构;微球的湿真密度为1.1~1.5g/cm↑[3],粒径尺寸范围为100~300μ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善泾朱自强雷引林林东强关怡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