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人工林的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19626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5 0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人工林的培育方法,包括:林地准备:造林前清理林地,整地,挖植穴,每穴施用有机肥;苗种准备:选择顶芽完好、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苗种造林;造林:选用优良壮苗上山造林,均匀定植;抚育管理:进行松土,透光伐,生长伐;选择目标树:选择长势良好的红椎为目标树,选择有其他用途的林木为特殊目标树,林内古树,母树;密度调控与目标树管理:采伐干扰树,择伐用材目标树;继代目标树的选择与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对森林合理分配培育、管理与产出,实现林业的多功能化目标,实现了“木材主导‑景观跟进‑生态兼顾”的复合多功能化目标,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统一。

Method for cultivating multifunctional artificial forest

Including the cultivation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ultifunctional plantation forest land preparation: before afforestation clear land, land preparation, digging planting hole, each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seed preparation: selecting buds intact, developed root system, seed pests: Afforestation afforestation; selection of good seedling forestation, uniform planting; tending: songtu, cleaning, growth and cutting; select the target tree: the well grown red vertebrae as the target tree, select other uses for the special target forest tree, forest trees, trees; density regulation and target tree management: harvesting trees, cutting timber tree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target; second generation target tree. The invention of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forest cultivation, management and output func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forestry, to achieve a \multi functional wood lead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balance follow up\,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人工林的培育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林业领域,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红椎人工林培育的方法。
技术介绍
森林具有增碳减排、涵养水源、维持地力、净化大气、美化环境等生态效益,以及休闲游憩、科研教育、文化传承、提供就业等社会效益。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已成为衡量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林业正处于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保护为主的多功能林业转变时期,采用森林多目标经营的思维和手段,进行多目标规划和决策,是实现多功能林业的重要途径。红椎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珍贵树种代表,具有生态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天然更新能力强,自肥能力好,木材价值高等特性,是进行多目标培育最具潜力的树种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人工林的培育方法,对森林合理分配培育、管理与产出,实现林业的多功能化目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功能人工林的培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林地准备:造林前清理林地,整地,挖植穴,每穴施用有机肥0.5~1.5Kg;步骤二、苗种准备:选择顶芽完好、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苗种;步骤三、造林:选用优良壮苗上山造林,栽植密度为1667~3333株/公顷,均匀定植,定植1~2个月内进行查苗补植;步骤四、抚育管理:造林后前3年每年均进行松土抚育,造林后6~8年或林分郁闭达0.9以上,进行透光伐,造林后10~13年或林分郁闭度达0.8以上,进行生长伐;步骤五、目标树的选择:每公顷选择长势良好的红椎90~120株作为目标树,以定向培育大径材,选择有动物栖息、能增加林分景观的林木或者能增加林分物种多样性的其他树种作为特殊目标树,以增加生态效益,每公顷保留8~12株作为林内古树,永久保留,以增加景观效益,每公顷选择目标树5~10株作为母树,以驱动林内天然更新,目标树、特殊目标树、林内古树及母树外的林木作为一般木;步骤六、密度调控与目标树管理:完成目标树选择后,采伐干扰树及部分一般木,采伐后保持林分郁闭度在0.5~0.7之间,采伐间隔期为5年,在采伐干扰树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目标树和特殊目标树及林下的天然更新;步骤七、择伐目标树:择伐利用胸径达60cm以上的目标树,在采伐目标树的同时,保护母树及林内其他组分,避免其受到损伤及破坏;步骤八、继代目标树的选择与管理:目标树进入林分上层,林下天然更新进入次林层,选择下一轮目标树作为继代目标树后进行密度调控与目标树管理。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一中林地海拔低于800m,其土层厚度大于50cm,造林前1~3个月完成林地清理,林地清理后不炼山,整地为穴垦或带垦,所述植穴规格为50cm×50cm×40cm。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一中有机肥的制作方法为每吨牛粪与粉碎的水稻秸秆、玉米秸秆或大豆秸秆150~300Kg,发酵菌剂10~16Kg进行混合,进行发酵腐熟6~8周。优选的是,所述发酵菌剂包含枯草芽孢杆菌5~9%、地衣芽胞杆菌5~9%、单球菌17~23%、绿色木霉20~40%、酵母菌15~24%、节杆菌11~16%、链霉菌2~8%。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二中苗种的裸根苗要求苗高30~100cm,地径0.25~1.5cm,或容器苗要求苗高25~95cm,地径0.20~1cm。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三中造林时间为每年2~3月。优选的是,所述步骤四中松土1~2次/年,透光伐保留1000~1800株/公顷,生长伐保留600~1200株/公顷。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五中选择目标树的时间为造林后12~17年或优势木平均树高大于12m,目标树做永久标记,以便进行单株管理,特殊目标树、母树及林内古树任其自然生长,以增加生态效益和森林景观。优选的是,所述步骤六中干扰树为影响目标树生长的林木。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七中的林内其他组分为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洞穴木、林下菌类、枯朽木。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在海拔低于800m,土层厚度大于50cm的林地造林,能有效避免林木因海拔过高、风速过大而出现的倒伏,生长缓慢等,林地清理后不炼山不仅能避免特殊目标树、林内古树及菌类资源受到损伤、破坏,还能保持土壤中较高的碳含量,有利于后续人工林及菌类资源的生长。2.每年的2~3月份土壤湿润,温度、光照适宜,此时选用苗种的裸根苗苗高30~100cm,地径0.25~1.5cm,或容器苗要求苗高25~95cm,地径0.20~1cm,能有效增加苗种的存活率。3.造林后前三年每年进行松土使土壤疏松,便于保水保肥,促进林木根系的生长,通过透光伐有计划地伐除非目标树种和不良植株,改善目标树种的生存空间,以促进其生长,通过生长伐调整林分密度,伐除过密和生长不良的植株,加速优良植株生长,提高林分质量。4.通过不断采伐干扰树和择伐利用目标树,保护母树,促进母树下种,创造利于天然更新的林内条件,驱动林下天然更新,造林20年后,幼苗天然更新数量达2000株/hm2以上,造林30年后,达起测径级幼树数量达到200株/hm2以上,实现林分连续性覆盖,形成异龄复层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的稳定性与多样性,在收获中小径级间伐材和特大径级珍贵用材的同时,永续收获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木材主导-景观跟进-生态兼顾”的复合多功能目标,达到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统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一种多功能人工林培育方法的一种实现形式,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林地准备:选择海拔低于800m,其土层厚度100cm的林地,造林前2个月完成林地清理,林地清理后不炼山,避免特殊目标树、林内古树及菌类资源受到损伤、破坏,还能保持土壤中较高的碳含量,有利于后续人工林及菌类资源的生长,整地为穴垦或带垦,所述植穴规格为50cm×50cm×40cm,每穴施用有机肥1.5Kg,以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长。步骤二、苗种准备:选择顶芽完好、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苗种造林,苗种的裸根苗要求苗高30~100cm,地径0.25~1.5cm,或容器苗要求苗高25~95cm,地径0.20~1cm,以利于提高苗种的存活率。步骤三、造林:选用优良壮苗上山造林,造林时间为每年2月,此时雨水充足,土壤湿润,温度、光照适宜,能提高苗种的存活率,栽植密度为2500株/公顷,均匀定植,定植2个月内进行查苗补植,使当年苗种成活率达90%以上,笠年保存率达85%以上。步骤四、抚育管理:造林后前3年每年均松土1次使土壤疏松,便于保水保肥,促进林木根系的生长,造林后6年,进行透光伐,保留目标树1000株/公顷,收获小径级用材并有计划地伐除非目标树种和不良植株,改善目标树种的生存空间,以促进其生长,造林后10年,进行生长伐,保留目标树600株/公顷,收获中小径级用材并调整林分密度,伐除过密和生长不良的植株,加速优良植株生长,提高林分质量。步骤五、选择目标树:用材目标树选择的时间为造林后12年,每公顷选择长势良好的红椎树90株作为目标树,以定向培育大径材,选择有动物栖息、能增加林分景观等特殊用途的林木或者能增加林分物种多样性的其他树种作为特殊目标树,以增加生态效益,每公顷保留8株作为林内古树,永久保留,以增加景观效益,每公顷选择目标树5株作为母树,以驱动林内天然更新,目标树、特殊目标树、林内古树、母树外的林木作为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人工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林地准备:造林前清理林地,整地,挖植穴,每穴施用有机肥0.5~1.5Kg;步骤二、苗种准备:选择顶芽完好、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苗种;步骤三、造林:选用优良壮苗上山造林,栽植密度为1667~3333株/公顷,均匀定植,定植1~2个月内进行查苗补植;步骤四、抚育管理:造林后前3年每年均进行松土抚育,造林后6~8年或林分郁闭达0.9以上,进行透光伐,造林后10~13年或林分郁闭度达0.8以上,进行生长伐;步骤五、目标树的选择:每公顷选择长势良好的红椎90~120株作为目标树,以定向培育大径材,选择有动物栖息、能增加林分景观的林木或者能增加林分物种多样性的其他树种作为特殊目标树,以增加生态效益,每公顷保留8~12株作为林内古树,永久保留,以增加景观效益,每公顷选择目标树5~10株作为母树,以驱动林内天然更新,目标树、特殊目标树、林内古树及母树外的林木作为一般木;步骤六、密度调控与目标树管理:完成目标树选择后,采伐干扰树及部分一般木,采伐后保持林分郁闭度在0.5~0.7之间,采伐间隔期为5年,在采伐干扰树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目标树和特殊目标树及林下的天然更新;步骤七、择伐目标树:择伐利用胸径达60cm以上目标树,在采伐目标树的同时,保护母树及林内其他组分,避免其受到损伤及破坏;步骤八、继代目标树的选择与管理:目标树进入林分上层,林下天然更新进入次林层,选择下一轮目标树作为继代目标树后进行密度调控与目标树管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人工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林地准备:造林前清理林地,整地,挖植穴,每穴施用有机肥0.5~1.5Kg;步骤二、苗种准备:选择顶芽完好、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苗种;步骤三、造林:选用优良壮苗上山造林,栽植密度为1667~3333株/公顷,均匀定植,定植1~2个月内进行查苗补植;步骤四、抚育管理:造林后前3年每年均进行松土抚育,造林后6~8年或林分郁闭达0.9以上,进行透光伐,造林后10~13年或林分郁闭度达0.8以上,进行生长伐;步骤五、目标树的选择:每公顷选择长势良好的红椎90~120株作为目标树,以定向培育大径材,选择有动物栖息、能增加林分景观的林木或者能增加林分物种多样性的其他树种作为特殊目标树,以增加生态效益,每公顷保留8~12株作为林内古树,永久保留,以增加景观效益,每公顷选择目标树5~10株作为母树,以驱动林内天然更新,目标树、特殊目标树、林内古树及母树外的林木作为一般木;步骤六、密度调控与目标树管理:完成目标树选择后,采伐干扰树及部分一般木,采伐后保持林分郁闭度在0.5~0.7之间,采伐间隔期为5年,在采伐干扰树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目标树和特殊目标树及林下的天然更新;步骤七、择伐目标树:择伐利用胸径达60cm以上目标树,在采伐目标树的同时,保护母树及林内其他组分,避免其受到损伤及破坏;步骤八、继代目标树的选择与管理:目标树进入林分上层,林下天然更新进入次林层,选择下一轮目标树作为继代目标树后进行密度调控与目标树管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人工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林地海拔低于800m,其土层厚度大于50cm,造林前1~3个月完成林地清理,林地清理后不炼山,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世荣明安刚蔡道雄贾宏炎雷丽群王晖郭文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