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福田专利>正文

折式伞具的多段中棒的开伞扣合改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95605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5 0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折式伞具的多段中棒的开伞扣合改进结构,该伞具设有一中棒、一上巢、一下巢以及多个伞骨,而该中棒设有固连上巢的一内管,以及套接该内管的一下套管,其中在与该内管套接的下套管的上端朝外凸设有一扣合座,该扣合座上具有一扣合部,且该下巢设有一控制按钮,该控制按钮设有一卡扣部,当该下巢滑动至该扣合座时,该控制按钮的卡扣部抵扣在该扣合座的扣合部上,以撑起下巢并使伞具打开,形成稳固开伞状态,当该控制按钮被按压使卡扣部与扣合部脱离时,该下巢能沿着该中棒向下滑动以完成收伞。

Improved structure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umbrella with multiple segments and middle rods in folding umbrella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olding umbrella rod in multi section umbrella open buckle improved structure of the umbrella is provided with a stick, a nest, the nest and a plurality of ribs, and the rod is provided with an inner pipe is fixed on the nest, and the sleeve of the inner pipe. The casing is provided with a locking seat, and the inner tube is sheathed in the casing at the upper end of the outward convex which the buckle seat is provided with a fastening part, and the lower nest is provided with a control button, the control button is provided with a fastening part, when the lower nest sliding to the buckle seat, buckle Department of the deductible in the fastening seat buckle the control button on the clamping part, to hold up under the umbrella nest and the umbrella opened, forming a stable state when the control button is pressed, the clamping part and the buckle part is separated from the lower nest can slide down along the rod to complete umbrell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折式伞具的多段中棒的开伞扣合改进结构
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品
,尤其是涉及一种伞具。
技术介绍
伞具,作为一种遮阳挡雨的工具,目前得到广泛使用,在目前的技术中,伞具开伞由下巢沿中棒上移推动伞骨打开而实现,对于手动伞具,下巢上移后需要有定位才可实现持续开伞使用,一般手动伞具是在中棒上设有弹弓来支顶下巢,然而该结构需要在中棒上开设有使弹弓弹出的通孔,通孔则会破坏中棒的结构强度,使之易发生折断,另外,多折式中棒且中棒内管在上的伞具,由于中棒内管直径较小,与下巢中孔存在较大的间隙,以致开伞使用时,下巢产生晃动,影响伞具使用。此外,申请人曾对上述问题提出改善而申请专利,为第8356612B2号美国专利技术专利,该专利内容利用下套管上端朝外凸设一台肩,开伞时该下巢套合台肩,并以此台肩扣合下巢上按钮,来达到稳固开伞,然而该台肩并无法与下巢扣合,使得伞具开伞时显得并不够稳固,所以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因此要如何改善上述问题与缺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折式伞具的多段中棒的开伞扣合改进结构,能够形成稳固开伞状态,且结构简单,科学合理,方便组装。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折式伞具的多段中棒的开伞扣合改进结构,该伞具设有一中棒,该中棒的顶端固定设置有一上巢,并在中棒外围套置有能够自由滑动的一下巢,该下巢及该上巢周围均环设有多个伞骨,且该中棒设有固连上巢的一内管,以及套接所述内管的一下套管,在与该内管套接的下套管的上端朝外凸设有一扣合座,该扣合座上具有一扣合部,且该下巢设有一控制按钮,该控制按钮设有一卡扣部,当该下巢滑动至该扣合座时,该控制按钮的卡扣部抵扣在该扣合座的扣合部上,以撑起下巢并使伞具打开,当该控制按钮被按压使卡扣部与扣合部脱离时,该下巢能够沿着该中棒向下滑动。其中该扣合座的外径大小与下巢的内径相匹配。其中该扣合座为一环形块,且该扣合座内缘设有一凹部,而下套管相对应位置外缘设有一铆合部,在该扣合座与下套管套接后,该凹部与铆合部相互铆扣,使扣合座固定在下套管上。其中该扣合座为一环形,该扣合座由下套管上端向外弯折而一体成型制成。其中该扣合座的扣合部为一扣孔,而该卡扣部为一凸扣,当该下巢滑动至该扣合座时,该扣孔与凸扣彼此卡扣。其中该扣合部为向外扩张形成的一凸卡部,而该卡扣部为一凸扣,当该下巢滑动至该扣合座时,该凸卡部与凸扣彼此抵扣。其中该扣合座下端设有便于卡扣部导入并卡扣在扣合部上的一导引斜面。其中该内管下端内设有一接合部,该接合部上设有弹性外凸的一挡珠,并于该下套管上设有与挡珠相配合的一止挡部,使挡珠凸伸卡抵止挡部。本技术所提出以扣合座取代传统的弹弓,无需在中棒的内管上开孔,使中棒的内管保持完整,结构强度完整不易折断,在使用时,也无需用手按压弹弓,开收伞安全且使用方便,而且还改善了现有台肩结构开伞并不稳固的缺点,大大提升了伞具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图。图2为图1的实施例扣合座与下套管套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实施例开伞状态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控制按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图。图6为图5的实施例扣合座与下套管套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4的实施例开伞状态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扣合座与下套管一体成型制作示意图之一。图9为本技术的扣合座与下套管一体成型制作示意图之二。图中:中棒1;内管11;接合部111;扣合珠112;挡珠113;下套管12;铆合部121;扣合珠孔122;止挡部123;上巢2;下巢3;伞骨4;扣合座5;扣合部51;凹部52;导引斜面53;控制按钮6;本体61;按压部62;卡扣部63;轴梢64;压缩弹簧6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参阅图1-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示意图,本技术为一种折式伞具的多段中棒的开伞扣合改进结构,该伞具10设有一中棒1,该中棒的顶端固定设置有一上巢2,并在中棒外围套置有一可自由滑动的下巢3,该下巢3及上巢2周围均环设有多个伞骨4,且该中棒1设有固连上巢的一内管11,以及套接上述内管的一下套管12,其中在与该内管11套接的下套管12的上端朝外固设有一扣合座5,该扣合座5上设有一扣合部51,在本实施例中该扣合部51为一扣孔,且该下巢3设有一控制按钮6,该控制按钮6为翘翘体型态安装于下巢3的一侧,而控制按钮6具有一本体61,本体61一端为设有一按压部62,该按压部62下设有一压缩弹簧65支顶,用以提供该按压部62的回复力,以实现按压回复,该本体61另一端设有一卡扣部63,在本实施例中该卡扣部63为一凸扣,在压缩弹簧65推顶按压部62作用下,使卡扣部63始终朝该扣合部51方向设置,以达到两者彼此卡扣的目的,而本体61中央设有固定本体的一轴梢64,用以形成摆动的支轴,当所述下巢3滑动至该扣合座5时,该控制按钮6的卡扣部63卡扣在该扣合座5的扣合部51上,以撑起下巢3并使伞具10打开,形成稳固开伞状态,当该控制按钮6被按压使卡扣部63与扣合部51脱离时,该下巢3能沿着该中棒1向下滑动以完成收伞。参阅图5-图7所示,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该伞具10设有一中棒1,该中棒1的顶端固定设置有一上巢2,并在中棒外围套置有可自由滑动的一下巢3,该下巢3及上巢2周围均环设有多个伞骨4,且该中棒1设有固连上巢的一内管11,以及套接上述内管11的一下套管12,其中在与该内管11套接的下套管12的上端朝外固设有一扣合座5,该扣合座5上具有一扣合部51,在本实施例中该扣合部51为向外扩张形成的一凸卡部,且该下巢3设有一控制按钮6,该控制按钮6为翘翘体型态安装于下巢3的一侧,而控制按钮6具有一本体61,该本体61一端为设有一按压部62,该按压部62下设有一压缩弹簧65支顶,用以提供该按压部62的回复力,以实现按压回复,该本体61另一端设有一卡扣部63,在本实施例中该卡扣部63为一凸扣,在压缩弹簧65推顶按压部62作用下,使卡扣部63始终朝该扣合部51方向设置,以达到彼此相互抵扣的目的,而本体61中央设有固定本体的一轴梢64,用以形成摆动的支轴,当该下巢3滑动至该扣合座5时,该控制按钮6的卡扣部63抵扣在该扣合座5的扣合部51上,以撑起下巢3并使伞具10打开,形成稳固开伞状态,当该控制按钮6被按压使卡扣部63与扣合部51脱离时,该下巢3能沿着该中棒1向下滑动以完成收伞。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由于扣合座5的外径大小与下巢3的内径相匹配,这样一来,能有效减少扣合座5与下巢3间的间隙,下巢3也就不会随意晃动,且扣合座5上具有与控制按钮6的卡扣部63相匹配之扣合部51,使得卡扣部63与扣合部51能更加稳固相互扣合,而更有效的达到稳定开伞状态,以提升伞具使用性能。另外,请参阅上述前图,本实施例的扣合座5为一环形块,由该环形块套接固定在下套管12上制成,该扣合座5内缘设有一凹部52,而下套管12相对应位置外缘设有一铆合部121,在该扣合座5与套管12套接后,该铆合部121铆入凹部52,该凹部52与铆合部121相互铆扣,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折式伞具的多段中棒的开伞扣合改进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式伞具的多段中棒的开伞扣合改进结构,该伞具设有一中棒,该中棒的顶端固定设置有一上巢,并在中棒外围套置有能够自由滑动的一下巢,该下巢及该上巢周围均环设有多个伞骨,且该中棒设有固连上巢的一内管,以及套接所述内管的一下套管,其特征在于,在与该内管套接的下套管的上端朝外凸设有一扣合座,该扣合座上具有一扣合部,且该下巢设有一控制按钮,该控制按钮设有一卡扣部,当该下巢滑动至该扣合座时,该控制按钮的卡扣部抵扣在该扣合座的扣合部上,以撑起下巢并使伞具打开,当该控制按钮被按压使卡扣部与扣合部脱离时,该下巢能够沿着该中棒向下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式伞具的多段中棒的开伞扣合改进结构,该伞具设有一中棒,该中棒的顶端固定设置有一上巢,并在中棒外围套置有能够自由滑动的一下巢,该下巢及该上巢周围均环设有多个伞骨,且该中棒设有固连上巢的一内管,以及套接所述内管的一下套管,其特征在于,在与该内管套接的下套管的上端朝外凸设有一扣合座,该扣合座上具有一扣合部,且该下巢设有一控制按钮,该控制按钮设有一卡扣部,当该下巢滑动至该扣合座时,该控制按钮的卡扣部抵扣在该扣合座的扣合部上,以撑起下巢并使伞具打开,当该控制按钮被按压使卡扣部与扣合部脱离时,该下巢能够沿着该中棒向下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式伞具的多段中棒的开伞扣合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扣合座的外径大小与下巢的内径相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式伞具的多段中棒的开伞扣合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扣合座为一环形块,且该扣合座内缘设有一凹部,而下套管相对应位置外缘设有一铆合部,在该扣合座与下套管套接后,该凹部与铆合部相互铆扣,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福田
申请(专利权)人:刘福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