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胃肠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79954 阅读:2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2 0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胃肠管,包括主导管,所述主导管前端为盲端,主导管后端为开口连接端,盲端后方的主导管管壁上开设有若干出液孔;所述主导管内容纳有多个膨胀囊,所述多个膨胀囊沿着主导管依次排列形成长条形的膨胀囊整列,相邻的膨胀囊之间设有弯折间距;所述膨胀囊与开口连接端的流体输入管连通。通过使用本申请所述的胃肠管,通过对导管内的膨胀囊的膨胀程度进行调节来控制导管的硬度,达到调节导管硬度的效果,而膨胀囊之间设有弯折间距,这样导管既有硬度也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医护人员插管,使得插管变得较为容易。

Gastrointestinal tub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gastric tube, comprising the main tube, the tube leading front end is a blind end, leading to the opening end of tube is connected, leading the blind end of the rear of the tube wall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liquid holes; the main duct containing multiple expansion bag, the plurality of expansion bag along the main duct are arranged form elongated expansion bag the whole row, bent spacing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expansion bag adjacent; the expansion bag and fluid enter the opening end of the connection pipe. Through the use of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djusted to control the hardness of the tube through the duct expansion bag expansion degree, to adjust the effect of the hardness and the expansion pipe, bent spacing between a capsule, so both catheter hardness also has certain elasticity, convenient for medical staff intubation, intubation has become more easi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胃肠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胃肠管。
技术介绍
对于手术昏迷,胃部不能进食的病人,在临床上通常用鼻胃肠管喂食进行营养液输入,一般通过鼻饲,严食道进入胃,十二指肠或者空肠中,为了便于插入,要求管道具有一定的的硬度,并且有弹性,不宜打折。临床上医生常常为导管的插入耗费时间,尤其对进入十二指肠的患者,导管穿过幽门较为困难。现有技术急需一种设计合理,插管较为容易的胃肠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插管较为容易的胃肠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胃肠管,包括主导管,所述主导管前端为盲端,主导管后端为开口连接端,盲端后方的主导管管壁上开设有若干出液孔;所述主导管内容纳有多个膨胀囊,所述多个膨胀囊沿着主导管依次排列形成长条形的膨胀囊整列,相邻的膨胀囊之间设有弯折间距;所述膨胀囊与开口连接端的流体输入管连通。通过使用本申请所述的胃肠管,通过对导管内的膨胀囊的膨胀程度进行调节来控制导管的硬度,达到调节导管硬度的效果,而膨胀囊之间设有弯折间距,这样导管既有硬度也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医护人员插管,使得插管变得较为容易。作为优选的,所述多个膨胀囊组成的膨胀囊整列包括位于前端的前膨胀囊段,位于中部的中膨胀囊段和位于后端的后膨胀囊段;所述前膨胀囊段上相邻的膨胀囊之间通过导管连通,所述前膨胀囊段最后端的膨胀囊与前流体输入管连通,所述前流体输入管后端延伸至开口连接端处;所述中膨胀囊段上相邻的膨胀囊之间通过导管连通,所述中膨胀囊段最后端的膨胀囊与中流体输入管连通,所述中流体输入管后端延伸至开口连接端处;所述后膨胀囊段上相邻的膨胀囊之间通过导管连通,所述后膨胀囊段最后端的膨胀囊与后流体输入管连通,所述后流体输入管后端延伸至开口连接端处。这样的设计,可以对前膨胀囊段、中膨胀囊段和后膨胀囊段的硬度分别进行调节,尤其是在导管需要转弯时,可以降低中膨胀囊段的硬度,而提高前膨胀囊段和后膨胀囊段的硬度,使得导管转弯较为容易。同时这样以来可以根据需要分别调节前膨胀囊段、中膨胀囊段和后膨胀囊段各段的硬度,操作灵活。作为优选的,所述中膨胀囊段和后膨胀囊段区域的膨胀囊上开设有容纳前流体输入管通过的前流体输入管过孔;所述后膨胀囊段区域的膨胀囊上开设有容纳中流体输入管通过的中流体输入管过孔。这样的设计利于前流体输入管和中流体输入管穿过膨胀囊,到达开口连接端。作为优选的,所述前流体输入管过孔开设在膨胀囊的轴线位置,所述中流体输入管过孔开设在膨胀囊轴线位置一侧。这样的设计是对方案的一种优化。作为优选的,所述前流体输入管为液体输入管,所述中流体输入管和后流体输入管为气体输入管。这样的设计可以在插管时,在前膨胀囊段的膨胀囊内注入液体(水),增加前膨胀囊段的重量,在重力增大的情况下,更加利于通过幽门。作为优选的,所述前膨胀囊段包含有三个膨胀囊,所述中膨胀囊段包含有两个个膨胀囊。这样的设计是对方案的一种优化。作为优选的,所述膨胀囊呈圆柱体型,所述膨胀囊采用硅橡胶材质。这样的设计是对方案的一种优化。作为优选的,所述膨胀囊表面涂覆有用于润滑的硅油。这样的设计利于膨胀囊导向插入完毕之后,从导管内顺利的撤出。同时利于在导向时,膨胀囊与导管内壁相对滑动。作为优选的,所述导管外壁涂覆有亲水性润滑涂层。使用时,将其在无菌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亲水涂层会吸水膨胀,表面十分光滑,便于插管。作为优选的,所述前流体输入管与中膨胀囊段和后膨胀囊段的最前端膨胀囊配合的位置设有限位环。这样的设计可以通过限位环将中膨胀囊段和前膨胀囊段衔接位置拉开弯折间距,讲中膨胀囊段和后膨胀囊段衔接位置拉开弯折间距。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使用本申请所述的胃肠管,通过对导管内的膨胀囊的膨胀程度进行调节来控制导管的硬度,达到调节导管硬度的效果,而膨胀囊之间设有弯折间距,这样导管既有硬度也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医护人员插管,使得插管变得较为容易。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图4为图1中E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4中B-B剖视图;图6为图1中F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6中C-C剖视图。图中:1、主导管;2、盲端;3、开口连接端;4、出液孔;5、膨胀囊;6、弯折间距;7、前膨胀囊段;8、中膨胀囊段;9、后膨胀囊段;10、导管;11、前流体输入管;12、中流体输入管;13、后流体输入管;14、前流体输入管过孔;15、中流体输入管过孔;16、限位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胃肠管,包括主导管1,所述主导管1前端为盲端2,主导管1后端为开口连接端3,盲端2后方的主导管1管壁上开设有若干出液孔4;所述主导管1内容纳有多个膨胀囊5,所述多个膨胀囊5沿着主导管1依次排列形成长条形的膨胀囊5整列,相邻的膨胀囊5之间设有弯折间距6;所述膨胀囊5与开口连接端3的流体输入管(前流体输入管11、中流体输入管12、后流体输入管13)连通。所述多个膨胀囊5组成的膨胀囊5整列包括位于前端的前膨胀囊段7,位于中部的中膨胀囊段8和位于后端的后膨胀囊段9;所述前膨胀囊段7上相邻的膨胀囊5之间通过导管10连通,所述前膨胀囊段7最后端的膨胀囊5与前流体输入管11连通,所述前流体输入管11后端延伸至开口连接端3处;所述中膨胀囊段8上相邻的膨胀囊5之间通过导管10连通,所述中膨胀囊段8最后端的膨胀囊5与中流体输入管12连通,所述中流体输入管12后端延伸至开口连接端3处;所述后膨胀囊段9上相邻的膨胀囊5之间通过导管10连通,所述后膨胀囊段9最后端的膨胀囊5与后流体输入管13连通,所述后流体输入管13后端延伸至开口连接端3处。所述中膨胀囊段8和后膨胀囊段9区域的膨胀囊5上开设有容纳前流体输入管11通过的前流体输入管过孔14;所述后膨胀囊段9区域的膨胀囊5上开设有容纳中流体输入管12通过的中流体输入管15过孔。所述前流体输入管过孔14开设在膨胀囊5的轴线位置,所述中流体输入管15过孔开设在膨胀囊5轴线位置一侧。前流体输入管11、中流体输入管12和后流体输入管13为液体输入管或者气体输入管。所述前流体输入管11为液体输入管,所述中流体输入管12和后流体输入管13为气体输入管。所述前膨胀囊段7包含有三个膨胀囊5,所述中膨胀囊段8包含有两个个膨胀囊5。所述膨胀囊5呈圆柱体型,所述膨胀囊5采用硅橡胶材质。所述膨胀囊5表面涂覆有用于润滑的硅油。所述导管10外壁涂覆有亲水性润滑涂层。所述前流体输入管11与中膨胀囊段8和后膨胀囊段9的最前端膨胀囊5配合的位置设有限位环16。在使用时,通过前流体输入管11、中流体输入管12和后流体输入管13分别对前膨胀囊段7、中膨胀囊段8和后膨胀囊段9进行流体输入(主要通过气泵或者液体泵打入,使得前膨胀囊段7、中膨胀囊段8和后膨胀囊段9中的膨胀囊5膨胀,与导管10内壁接触,使得导管10有一定的硬度,同时,相邻的膨胀囊5之间设有弯折间距6,导管10又具有一定的弹性,弹性和硬度的大小通过流体注入量的大小决定。在导管10穿过幽门的时候,适当调低中膨胀囊段8的流体注入量,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胃肠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胃肠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导管,所述主导管前端为盲端,主导管后端为开口连接端,盲端后方的主导管管壁上开设有若干出液孔;所述主导管内容纳有多个膨胀囊,所述多个膨胀囊沿着主导管依次排列形成长条形的膨胀囊整列,相邻的膨胀囊之间设有弯折间距;所述膨胀囊与开口连接端的流体输入管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胃肠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导管,所述主导管前端为盲端,主导管后端为开口连接端,盲端后方的主导管管壁上开设有若干出液孔;所述主导管内容纳有多个膨胀囊,所述多个膨胀囊沿着主导管依次排列形成长条形的膨胀囊整列,相邻的膨胀囊之间设有弯折间距;所述膨胀囊与开口连接端的流体输入管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胃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膨胀囊组成的膨胀囊整列包括位于前端的前膨胀囊段,位于中部的中膨胀囊段和位于后端的后膨胀囊段;所述前膨胀囊段上相邻的膨胀囊之间通过导管连通,所述前膨胀囊段最后端的膨胀囊与前流体输入管连通,所述前流体输入管后端延伸至开口连接端处;所述中膨胀囊段上相邻的膨胀囊之间通过导管连通,所述中膨胀囊段最后端的膨胀囊与中流体输入管连通,所述中流体输入管后端延伸至开口连接端处;所述后膨胀囊段上相邻的膨胀囊之间通过导管连通,所述后膨胀囊段最后端的膨胀囊与后流体输入管连通,所述后流体输入管后端延伸至开口连接端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胃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振国周一夫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