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5366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6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及与所述导电端子固持配合且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座,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若干排端子收容通道,所述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对应端子收容通道内,每排所述端子收容通道向后延伸的长度不同,所述固定座自下而上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并将导电端子夹持于所述固定座与绝缘本体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可有效改善导电端子鱼眼结构的压接力并方便固定座组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改善导电端子鱼眼结构的压接力及方便固定座组装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数据等。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组。所述导电端子组的焊脚自绝缘本体伸出,以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连接器与电路板依靠焊脚接触才能实现导通功能。现有电连接器的焊脚采用鱼眼孔设置使焊脚与电路板做强迫干涉,使焊脚与电路板实现导通,此制程在业界称为“压接(PressFit)”。请参照说明书附图的图1至图4所示,为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900,其具有绝缘本体91、若干信号端子92、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的若干电源端子93及组装于信号端子92后侧的信号后盖94,所述信号端子92具有开口朝上的U形主体部921及自主体部921向下弯折的焊脚922,所述信号端子92的焊脚为鱼眼结构,所述信号后盖94用于防止压接制程中端子焊脚因受力不均而被压垮,然而信号后盖94仅通过其两侧设置的卡扣块941与绝缘本体91上的卡扣槽911相扣合以实现其与绝缘本体91的固定,并且信号后盖94自上向下组装于绝缘本体91上时,卡扣块941的受力方向与端子焊脚的受力方向一致,当端子焊脚的鱼眼结构受力时信号后盖94有被顶出的风险,当信号后盖94后继续压接会将信号端子92压垮。另外,由于信号后盖94自上向下组装至绝缘本体91上,信号后盖94设置有若干开槽942,每一开槽942向前且向下开放设置以将沿前后方向对齐的一组信号端子92同时收纳于其中,因此,开槽942的设计无法保证信号端子92的鱼眼结构的正位度;另外,信号端子92的U形主体部921开口朝上,而焊脚922向下弯折,由于焊脚过长,尤其是最上排的信号端子92,在压接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形,进而导致信号后盖94不易组装。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善导电端子鱼眼结构的压接力及方便固定座组装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及与所述导电端子固持配合且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座,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若干排端子收容通道,所述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对应端子收容通道内,每排所述端子收容通道向后延伸的长度不同,所述固定座自下而上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并将导电端子夹持于所述固定座与绝缘本体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若干排所述端子收容通道的延伸长度从高到低逐渐变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对应端子收容通道内的U形主体部、自主体部的前端向前延伸的一对接触臂及位于主体部后方且向下弯折延伸的尾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的开口朝向与前述尾部的延伸方向相同。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尾部的自由末端设有安装部,安装部上设有通孔以形成鱼眼结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座设置有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若干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彼此独立设置,且所述安装部自上向下插入对应的定位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座具有若干交叉设置的横向壁与纵向壁,每一所述纵向壁的宽度自上至下逐渐增大以形成倾斜设置的导引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后延伸的若干肋条,所述肋条位于其上方对应的端子收容通道后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至少部分所述导电端子的尾部设置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的顶端抵靠于相应肋条的底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至少部分所述导电端子的尾部还具有位于限制部与安装部之间的延伸部,所述限制部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较延伸部的宽度大。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通道设计成沿前后方向延伸长度不同,固定座自下而上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基部并将导电端子夹持于其间,导电端子的限制部可向上抵压于绝缘本体,同时导电端子的主体部收容于对应的端子收容通道内,以使绝缘本体对导电端子形成多点支撑,如此设计使得固定座的组装较为方便且可加强导电端子鱼眼结构的正位度。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图7是图6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图9是图7中部分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图7中部分导电端子与固定座的组装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3是图12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图14是图13中部分导电端子与固定座的组装示意图。图15是图14所示导电端子与固定座另一视角的视图。具体实施例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图5至图10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导电端子2、及与所述导电端子2固持配合且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定座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为信号端子,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具有沿横向方向位于导电端子2两侧的若干电源端子3。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基部11及自所述基部11沿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插接方向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2及位于所述对接部12前部的横向两侧的两导柱13,所述导柱13用以导引对接连接器的插接。所述基部11设置有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间隔壁111,该对间隔壁111相对设置,且每一间隔壁111朝向对方的一侧设置有一缺部112及位于缺部112前后侧的卡扣槽113,所述缺部112与卡扣槽113均设置于间隔壁111的底部,且彼此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槽113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被缺部112分成前后两部分。所述绝缘本体1的对接部12设有位于前侧以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的对接面120。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若干排端子收容通道14,每排所述端子收容通道14向后延伸的长度不同,并且若干排所述端子收容通道14的延伸长度从高到低逐渐变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收容通道14具有位于不同高度的四排,从下到下依次为第一至第四排,且每排具有四个端子收容通道,同一排中的端子收容通道14向后延伸的长度相同,且每一所述端子收容通道14自所述对接面120向后延伸以将绝缘本体1前后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向后延伸的若干肋条15,所述肋条15位于其上方对应的端子收容通道14后侧,也即突露于上方的端子收容通道14后侧但并未向后延伸超出基部11的后端面1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肋条15为沿高度方向排列的的三排。本技术电连接器100共设置有十六个导电端子2,对应分布于四排相应的端子收容通道14中。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位于对应端子收容通道14内的U形主体部21、自主体部21的前端向前延伸的一对接触臂22及位于主体部21后方且向下弯折延伸的尾部23。所述主体部21的开口向下,也即其开口朝向与所述尾部23的延伸方向相同。各排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1沿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不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及与所述导电端子固持配合且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座,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若干排端子收容通道,所述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对应端子收容通道内,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端子收容通道向后延伸的长度不同,所述固定座自下而上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并将导电端子夹持于所述固定座与绝缘本体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及与所述导电端子固持配合且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座,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若干排端子收容通道,所述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对应端子收容通道内,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端子收容通道向后延伸的长度不同,所述固定座自下而上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并将导电端子夹持于所述固定座与绝缘本体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若干排所述端子收容通道的延伸长度从高到低逐渐变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对应端子收容通道内的U形主体部、自主体部的前端向前延伸的一对接触臂及位于主体部后方且向下弯折延伸的尾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开口朝向与前述尾部的延伸方向相同。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的自由末端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义宏杨琇棉刘瑞红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