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干旱区土遗址坍塌和掏蚀区的复合地基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09679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20:21
用于干旱地区土遗址坍塌区和掏蚀区的复合地基及施工方法,复合地基自上而下包括上部改性糯米浆灰土层(1),下部块石砌筑垫层(2),其中下部块石砌筑垫层(2)包括块石(21)以及填充块石间空隙的改性糯米灰浆(22)。其施工方法的步骤为:(1)制备糯米浆;(2)制备改性糯米浆灰土(11);(3)制备改性糯米灰浆(22);(4)临时支护:采用刚柔性相结合的方法,有效支顶遗址本体坍塌区(10)或掏蚀区(11)土体;(5)基槽开挖;(6)支模:将遗址本体预加固区临空面(8)作为模板,其他三面支模;(7)块石砌筑;(8)夯筑改性糯米浆灰土;(9)拆除模板;(10)养护;(11)重复以上步骤,施工相邻的下一段复合地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干旱区土遗址坍塌和掏蚀区的复合地基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遗址坍塌区和掏蚀区的地基加固技术。
技术介绍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遗存了数目众多的土遗址,干旱、少雨、多风和高蒸发量的恶劣气候使这些土遗址逐渐经历由病害发育到消失殆尽的量-质变过程,其中掏蚀、裂隙、坍塌是土遗址最为普遍和典型的病害,已严重威胁到遗址的安全赋存。这些病害发育直接或间接的均与土遗址墙体底部的掏蚀病害有关。在降雨和快速蒸发的条件下,由于毛细水上升的作用,直接导致墙基土体结构和强度遭受破坏,或间接导致干湿循环条件下墙基土水盐运移出现的盐胀和冻融循环条件下导致的冻胀,均会导致墙体根部土体结构和强度遭受破坏——根部盐渍劣化,而后在常见挟沙风的磨蚀和吹蚀作用下发生损耗,质量迅速损失,从而发生风蚀损耗形成底部空腔——掏蚀区,空腔的进一步扩展将会诱发遗址发生局部破坏——坍塌区,甚至整体倾覆。因此,复合地基是土遗址本体地基加固的主要技术措施。在符合传统工艺、原材料的文物保护理念的基础上,复合地基阻断了地基毛细水上升,避免了由于毛细水上升的诱因而导致的底部掏蚀病害的发育,并且使得地基承载力大大提高,有效控制上部砌补体荷载作用下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干旱区土遗址坍塌和掏蚀区的复合地基及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用于干旱地区土遗址坍塌区和掏蚀区的复合地基,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地基自上而下包括上部改性糯米浆灰土层(1),下部块石砌筑垫层(2),其中下部块石砌筑垫层(2)包括块石(21)以及填充块石间空隙的改性糯米灰浆(22)。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干旱地区土遗址坍塌区和掏蚀区的复合地基,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地基自上而下包括上部改性糯米浆灰土层(1),下部块石砌筑垫层(2),其中下部块石砌筑垫层(2)包括块石(21)以及填充块石间空隙的改性糯米灰浆(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干旱地区土遗址坍塌区和掏蚀区的复合地基,其特征在于,复合地基外侧边线(7)位于沿遗址本体预加固区墙脚线(6)水平向墙外延伸20cm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干旱地区土遗址坍塌区和掏蚀区的复合地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改性糯米浆灰土层(1)的夯实厚度为2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干旱地区土遗址坍塌区和掏蚀区的复合地基,其特征在于,下部块石砌筑垫层(2)厚度为400~600mm和所用的块石(21)粒径为100~200mm。5.用于干旱地区土遗址坍塌区和掏蚀区复合地基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为:(1)制备糯米浆:将糯米粉与水按质量比3:97的比例混合、搅匀、煮沸,煮沸后持续加热4小时以上,使糯米浆充分熟化,期间不间断加水,保持糯米浆的浓度不变,最后浆液温度降至室温,加入少许防腐剂,储备;(2)制备改性糯米浆灰土(11):a.选择灰土料:石灰选用Ⅲ级以上的钙质生石灰,使用之前充分进行消解;选用与原遗址土相近的土料,土料盐含量小于0.5%;并将石灰与土料过直径5mm的筛,按体积比3:7拌合均匀,制备成灰土;b.将步骤(a)中制备灰土料与糯米浆均匀拌合,做现场击实试验,获取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c.依据改性糯米浆灰土(11)击实试验获取最优含水量,使施工所用的改性糯米浆灰土(11)的含水率误差控制在最优含水量的±2%范围以内,并将制备的改性糯米浆灰土(11)装入塑料保水袋,避免阳光直晒,养护24小时;(3)制备改性糯米灰浆(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凯王东华安欣悦吴国鹏于翔鹏刘桂山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