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08987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它包含如下组份:A组分:二甲基乙酰胺溶剂中,联苯四甲酸二酐、均苯四甲酸二酐与对苯二胺的共聚物;B组分:二甲基乙酰胺溶剂中,均苯四甲酸二酐与对苯二胺的共聚物;C组分:二甲基乙酰胺溶剂中,均苯四甲酸二酐与对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醚的共聚物;A组份重量百分含量为20~50%,B组分重量百分含量为5~20%,C组分重量百分含量为30~60%。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具有较高的拉伸弹性模量,低热膨胀系数、低热收缩率,体现出良好的尺寸稳定性,主要作为柔性线路版FPC的基材,实现FPC的高性能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酰亚胺薄膜的
,具体涉及一种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及 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集成电路(IC)实装技术高度化和高密度化,加速了挠性线路板(FPC)配线 的细微化发展,作为FPC基材的聚酰亚胺薄膜,就要具备尺寸变化小至极限的稳定性, 为此产品在原来具有的耐辐射性、耐热耐寒性、绝缘可靠性等优良综合性能的基础上, 更要体现出该种聚酰亚胺薄膜较高的尺寸稳定性,其性能表现出低热收縮率,低热膨胀 系数、或与铜箔相同的热膨胀系数及高模量。近年来,我国的FPC领域发展飞速,产品性能不断向高功能化发展,普通型聚酰亚 胺薄膜已满足不了其对尺寸稳定性的要求,因此该行业对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需 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FPC行业对这种薄膜的用量大约在每年200吨左右,而随着国 外生产基地的转移,预计^"后每年会有20~50%的增长。由于我国对尺寸稳定性型聚酰 亚胺薄膜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国内FPC生产厂家几乎全部使用日本、美国等进口产品, 导致生产成本较高,降低了国际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 本专利技术还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上述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它包含如下组份A组分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中,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均苯四甲酸 二酐(PMDA)与对苯二胺(PDA)的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3xl04~lxl05;B组分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中,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与对苯二胺 (PDA)的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3xl04~lxl05;C组分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中,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与对苯二胺 (PDA)、 4,4'-二氨基二苯醚(ODA)的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3xl04~lxl05;八组份重量百分含量为20~50%, B组分重量百分含量为5~20% , C组分重量百分 含量为30~60%;所述的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的热收縮率50.1%,热膨胀系数S20ppm厂C 。制备上述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 A组分的制备在20 70。C下,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中,将联苯四 甲酸二酐(BPDA)、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与对苯二胺(PDA)进行有规性嵌段共 聚,其中,二酐与二胺的摩尔比为l: 1,联苯四甲酸二酐与均苯四甲酸二酐的摩尔比为 1: 1~2, 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重量占整个反应物料重量的70~90%,反应6~8小 时,并有效控制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在3><104~1><105之间;(2) B组分的制备在20 70。C下,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中,将均苯四甲 酸二酐(PMDA)与对苯二胺(PDA)等摩尔量下进行共聚,二甲基乙酰胺(DMAC) 的重量占整个反应物料重量的70~90%,反应6~8小时,有效控制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 在3xl04 lxl()5之间;(3) C组分的制备在20 7(TC下,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中,将均苯四甲 酸二酐(PMDA)与对苯二胺(PDA)、 4-4'-二氨基二苯醚(ODA)进行无规共聚,其 中,二酐与二胺的摩尔比为h 1,对苯二胺与4-4'-二氨基二苯醚的摩尔比为1: 2~5, 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重量占整个反应物料重量的70~90%,反应6 8小时,并有 效控制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在3><104~"105之间;(4) 5 50。C下,将A、 B、 C三种组份分别按重量百分含量为20~50%、 5~20%和 30~60%的比例混合,50~2000转/分,充分搅拌2 10小时,得各组份分子间混和均匀的 树脂;(5) 在5~40°〇下,将共混均匀的树脂进行2 8小时的真空脱泡,以彻底除去树脂 中的气泡,然后经超微过滤,由齿轮计量泵注入设计好的模具中,挤压流涎于钢带上, 在卯 20(TC热风干燥下制得二甲基乙酰胺(DMAC)重量含量在30%左右的聚酰胺酸 流涎膜,经从钢带上剥离后,置双向拉伸下,在150 40(TC进行递增式加温热亚胺化, 冷却,切边,收巻后就制成了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而薄膜的厚度,可由计量泵 的流量及流涎车速得到有效的控制。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刚直性分子内引入准棒状成份,柔曲性分子内引入刚性成 分,以及刚直性分子与柔曲性分子间的协同补偿,最终制备出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 高模量的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本专利技术的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体现出其 尺寸稳定性的指标,高模量、低热收縮率、低热膨胀系数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其综 合性能亦基本接近,而生产制造过程无污染、无排放,生产,成本比同类产品约降低60%, 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的物料配比、工艺条件及其结果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A组分的制备在50。C下,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中,将5mol联苯四甲酸 二酐(BPDA)、 5mo1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与lOmol对苯二胺(PDA)进行有规 性嵌段共聚,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重量占整个反应物料重量的80%,反应6小时, 并有效控制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在3"04~1><105之间; 1B组分的制备在50'C下,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中,将5mol均苯四甲酸 二酐(PMDA)与5mol对苯二胺(PDA)进行共聚,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重量 占整个反应物料重量的80%,反应8小时,有效控制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在3xl04~lxl05 之间;C组分的制备在50'C下,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中,将10mol均苯四甲酸 二酐(PMDA)与对2mol苯二胺(PDA)、 8mo14-4'-二氨基二苯醚(ODA)进行无规共 聚,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重量占整个反应物料重量的80%,反应7小时,并有效 控制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在3><104~1><105之间;3(TC下,将A、 B、 C三种组份分别按重量百分含量为35%、 15%和50%的比例混 合,1200转/分,充分搅拌8小时,得各组份分子间混和均匀的树脂;在3(TC下,将共混均匀的树脂进行8小时的真空脱泡,以彻底除去树脂中的气泡, 然后经超微过滤,由齿轮计量泵注入设计好的模具中,挤压流涎于钢带上,在100'C热 风干燥下制得二甲基乙酰胺(DMAC)重量含量在30%左右的聚酰胺酸流涎膜,经从钢 带上剥离后,置双向拉伸下,在250'C进行递增式加温热亚胺化,冷却,切边,收巻后 就制成了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而薄膜的厚度,可由计量泵的流量及流涎车速得 到有效的控制。实施例2:A组分的制备在2(TC下,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中,将3mol联苯四甲酸 二酐(BPDA)、 6mol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与9mo1对苯二胺(PDA)进行有规性 嵌段共聚,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重量占整个反应物料重量的9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如下组份: A组分:二甲基乙酰胺溶剂中,联苯四甲酸二酐、均苯四甲酸二酐与对苯二胺的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3×10↑[4]~1×10↑[5]; B组分:二甲基乙酰胺溶剂中,均苯四甲酸二酐与对苯二胺的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3×10↑[4]~1×10↑[5]; C组分:二甲基乙酰胺溶剂中,均苯四甲酸二酐与对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醚的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3×10↑[4]~1×10↑[5]; A组份重量百分含量为20~50%,B组分重量百分含量为5~20%,C组分重量百分含量为30~60%; 所述的尺寸稳定性型聚酰亚胺薄膜的热收缩率≤0.1%,热膨胀系数≤20pp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宜兴市高拓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