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52959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0:54
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所述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设有固定撑开臂、活动撑开臂、齿条板、第一活动短臂、第二活动短臂、第一调节条、第二调节条、第一肋骨卡槽、第二肋骨卡槽、第三肋骨卡槽、第四肋骨卡槽、移动装置。其优点在于,体积小,适用于幼儿胸外科及部分心脏手术,特别是微创小切口手术;在撑开上下肋骨的同时,可以充分撑开左右皮肤和肌层组织,有利于手术视野充分暴露;减少手术过程中其他手术器械的利用,提高手术便利性与安全性;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
技术介绍
在胸外科及部分心脏手术中,往往需要从左侧(或右侧)肋间隙侧进胸,进行相关手术操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利用肋骨撑开器将上、下肋骨撑开以暴露手术视野。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病人对手术切口外观的要求,手术切口越来越倾向于美容小切口,不过这也对手术暴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常规的肋骨撑开器主要包括1个固定撑开臂、1个活动撑开臂、2个肋骨卡槽、1个齿条板和1个撑开装置。使用时,分别将固定撑开臂和活动撑开臂的肋骨卡槽卡在需要撑开的上下两个肋骨之间,然后通过撑开装置使活动撑开臂做反向运动,远离固定撑开臂,从而使肋骨被撑开暴露。由于是上、下肋骨被撑开,虽然上下之间的距离能够保证,但是撑开器两边的距离因为缺少器械撑开并不能满足暴露的要求,特别是选择小切口后,必须更多地依赖撑开器的充分暴露才能更好地进行手术。但是,目前常规的肋骨撑开器主要存在的缺点就是手术视野暴露并不充分,因为其在撑开的同时无法同时保证左右距离的充分暴露,从而也不能保证手术视野的充分暴露,往往需要借助其他拉钩帮助暴露,但是因为小切口本身手术操作空间狭小,因此往往会影响手术的便利和手术的效果,也给手术带来潜在的风险。此外,在婴幼儿、小龄儿童的胸外科及部分心脏手术中,由于患者体型较小,常规的肋骨撑开器不方便使用。因此,亟需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在撑开上下肋骨的同时,也能同时撑开左右两侧的距离,这将有利于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也能避免更多的手术器械干预影响手术操作空间,提高手术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目前这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所述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设有固定撑开臂、活动撑开臂、齿条板、第一活动短臂、第二活动短臂、第一调节条、第二调节条、第一肋骨卡槽、第二肋骨卡槽、第三肋骨卡槽、第四肋骨卡槽、移动装置,所述固定撑开臂头部与尾部与齿条板均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撑开臂头部与尾部与齿条板连接,所述固定撑开臂中部设有槽,所述固定撑开臂通过槽与第一肋骨卡槽连接,所述活动撑开臂中部设有槽,所述活动撑开臂头部和尾部均设有齿条板移动槽,所述活动撑开臂通过槽与第二肋骨卡槽连接,所述移动装置设有拔轮、转轴、摇臂,所述拔轮设置在活动撑开臂尾部与齿条板连接端内,所述摇臂通过转轴与拔轮连接,所述第一活动短臂设置在固定撑开臂尾部与活动撑开臂尾部之间的齿条板上,所述第一活动短臂设有卡槽、调节条移动槽、齿条移动槽,所述第一调节条设置在调节条移动槽内,所述第一活动短臂通过卡槽与第一调节条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条头部与第三肋骨卡槽连接,所述第二活动短臂设置在固定撑开臂头部与活动撑开臂头部之间的齿条板上,所述第二活动短臂设有卡槽、调节条移动槽、齿条移动槽,所述第二调节条设置在调节条移动槽内,所述第二活动短臂通过卡槽与第二调节条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条头部与第四肋骨卡槽连接。所述固定撑开臂通过槽与第一肋骨卡槽连接为螺栓连接。所述活动撑开臂通过槽与第二肋骨卡槽连接为螺栓连接。所述拔轮与齿条板齿轮啮合。所述第一活动短臂通过卡槽与第一调节条连接为螺栓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条头部与第三肋骨卡槽连接为螺栓连接。所述第二活动短臂通过卡槽与第二调节条连接为螺栓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条头部与第四肋骨卡槽连接为螺栓连接。本技术优点在于:1、体积小,适用于幼儿胸外科及部分心脏手术,特别是微创小切口手术。2、在撑开上下肋骨的同时,可以充分撑开左右皮肤和肌层组织,有利于手术视野充分暴露。3、减少手术过程中其他手术器械的利用,提高手术便利性与安全性。4、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的俯视图。附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的固定支撑臂的立体图。附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的活动支持臂的立体图。附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的第一活动短臂的立体图。附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的第一肋骨卡槽的立体图。附图6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的第三肋骨卡槽的立体图。附图7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的第一调节条的立体图。附图8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的移动装置的立体图。附图9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1.固定撑开臂11.槽2.活动撑开臂21.槽22.齿条板移动槽3.齿条板4.第一肋骨卡槽5.第二肋骨卡槽6.移动装置61.拔轮62.转轴63.摇臂7.第一活动短臂71.卡槽72.调节条移动槽73.齿条移动槽8.第一调节条9第三肋骨卡槽10.第二活动短臂101.卡槽102.调节条移动槽103.齿条移动槽11.第二调节条12.第四肋骨卡槽参照图1至图8。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所述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设有固定撑开臂1、活动撑开臂2、齿条板3、第一活动短臂7、第二活动短臂10、第一调节条8、第二调节条11、第一肋骨卡槽4、第二肋骨卡槽5、第三肋骨卡槽9、第四肋骨卡槽12、移动装置6,所述固定撑开臂1头部与尾部与齿条板3均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撑开臂2头部与尾部与齿条板3连接,所述固定撑开臂1中部设有槽11,所述固定撑开臂1通过槽11与第一肋骨卡槽4连接,所述活动撑开臂2中部设有槽21,所述活动撑开臂2头部和尾部均设有齿条板移动槽22,所述活动撑开臂2通过槽21与第二肋骨卡槽5连接,所述移动装置6设有拔轮61、转轴62、摇臂63,所述拔轮61设置在活动撑开臂2尾部与齿条板3连接端内,所述摇臂63通过转轴62与拔轮61连接,所述第一活动短臂7设置在固定撑开臂1尾部与活动撑开臂2尾部之间的齿条板上,所述第一活动短臂7设有卡槽71、调节条移动槽72、齿条移动槽73,所述第一调节8条设置在调节条移动槽72内,所述第一活动短臂7通过卡槽71与第一调节条8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条8头部与第三肋骨卡槽9连接,所述第二活动短臂10设置在固定撑开臂1头部与活动撑开臂2头部之间的齿条板上,所述第二活动短臂10设有卡槽101、调节条移动槽102、齿条移动槽103,所述第二调节条11设置在调节条移动槽102内,所述第二活动短臂10通过卡槽101与第二调节条11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条11头部与第四肋骨卡槽12连接,所述固定撑开臂1通过槽11与第一肋骨卡槽4连接为螺栓连接,所述活动撑开臂2通过槽21与第二肋骨卡槽5连接为螺栓连接,所述拔轮61与齿条板3齿轮啮合,所述第一活动短臂7通过卡槽71与第一调节条8连接为螺栓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条8头部与第三肋骨卡槽9连接为螺栓连接,所述第二活动短臂10通过卡槽101与第二调节条11连接为螺栓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条11头部与第四肋骨卡槽12连接为螺栓连接。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使用方法是,参照图9。在手术过程中,切开患儿术侧肋间隙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设有固定撑开臂、活动撑开臂、齿条板、第一活动短臂、第二活动短臂、第一调节条、第二调节条、第一肋骨卡槽、第二肋骨卡槽、第三肋骨卡槽、第四肋骨卡槽、移动装置,所述固定撑开臂头部与尾部与齿条板均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撑开臂头部与尾部与齿条板连接,所述固定撑开臂中部设有槽,所述固定撑开臂通过槽与第一肋骨卡槽连接,所述活动撑开臂中部设有槽,所述活动撑开臂头部和尾部均设有齿条板移动槽,所述活动撑开臂通过槽与第二肋骨卡槽连接,所述移动装置设有拔轮、转轴、摇臂,所述拔轮设置在活动撑开臂尾部与齿条板连接端内,所述摇臂通过转轴与拔轮连接,所述第一活动短臂设置在固定撑开臂尾部与活动撑开臂尾部之间的齿条板上,所述第一活动短臂设有卡槽、调节条移动槽、齿条移动槽,所述第一调节条设置在调节条移动槽内,所述第一活动短臂通过卡槽与第一调节条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条头部与第三肋骨卡槽连接,所述第二活动短臂设置在固定撑开臂头部与活动撑开臂头部之间的齿条板上,所述第二活动短臂设有卡槽、调节条移动槽、齿条移动槽,所述第二调节条设置在调节条移动槽内,所述第二活动短臂通过卡槽与第二调节条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条头部与第四肋骨卡槽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幼儿的肋骨双撑开器设有固定撑开臂、活动撑开臂、齿条板、第一活动短臂、第二活动短臂、第一调节条、第二调节条、第一肋骨卡槽、第二肋骨卡槽、第三肋骨卡槽、第四肋骨卡槽、移动装置,所述固定撑开臂头部与尾部与齿条板均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撑开臂头部与尾部与齿条板连接,所述固定撑开臂中部设有槽,所述固定撑开臂通过槽与第一肋骨卡槽连接,所述活动撑开臂中部设有槽,所述活动撑开臂头部和尾部均设有齿条板移动槽,所述活动撑开臂通过槽与第二肋骨卡槽连接,所述移动装置设有拔轮、转轴、摇臂,所述拔轮设置在活动撑开臂尾部与齿条板连接端内,所述摇臂通过转轴与拔轮连接,所述第一活动短臂设置在固定撑开臂尾部与活动撑开臂尾部之间的齿条板上,所述第一活动短臂设有卡槽、调节条移动槽、齿条移动槽,所述第一调节条设置在调节条移动槽内,所述第一活动短臂通过卡槽与第一调节条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条头部与第三肋骨卡槽连接,所述第二活动短臂设置在固定撑开臂头部与活动撑开臂头部之间的齿条板上,所述第二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晓敏郑景浩祝忠群陈会文高波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