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40843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包括散射通信组件、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导轨底座、用于提供第一支撑组件进行水平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用于提供第二支撑组件进行俯仰倾角动力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底座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端面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位于第一支撑组件的顶部,并且通过第二驱动组件与散射通信组件连接。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具有结构简单、调整灵活、体积小,方便携带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
本专利技术属于散射通信
,具体涉及一种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
技术介绍
散射通信天线,是利用地球表面的大气层(也称对流层),其高度在10km左右,进行定向的电磁波发射之后,经对流层大气的折射作用,使其中一小部分能量又弯折回到地面,形成了弯管传输,超越地球曲面的阻挡达到超视距的远方,从而实现远距离通信。其具有如下优点:1、通信距离远,单跳可实现视距到数百公里无盲区通信,通过中继可实现长达上千公里的长链路;2、应用场合广泛,可用于海上、沙漠、平原、山区等多种地形环境;3、对流层传输媒质永恒存在,且不受太阳黑子、磁爆、雷爆、降雨、云雾等自然因素影响,能够全天候工作;4、无需用到卫星进行转发,信道不需付费或预定,可无偿使用。但是,这种传统散射通信天线由于重力、回旋惯量和风载负荷等因素,在通信过程中需要通过传动机构进行调整,由于其机械结构复杂,调整不灵活,使得整个装置占用的体积较大,携带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具有结构简单、调整灵活、体积小,方便携带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包括散射通信组件、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导轨底座、用于提供第一支撑组件进行水平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用于提供第二支撑组件进行俯仰倾角动力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底座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端面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位于第一支撑组件的顶部,并且通过第二驱动组件与散射通信组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导轨底座为片状的圆环。进一步地,所述导轨底座为可卷曲的圆环、分段式组合的圆环或分段式组合的可卷曲圆环。进一步地,所述导轨底座上设有用于与第一驱动组件啮合的等距分布的条形槽或孔;或者所述导轨底座的表面设有用于与第一驱动组件啮合的卡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主动轮机构和通过主动轮机构带动的从动轮机构;所述主动轮机构和从动轮机构都卡接于所述导轨底座上。进一步地,所述主动轮组件包括马达、第一承重轮、主动齿轮和第一限位轮;所述马达与主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承重轮位于所述主动齿轮的端部;所述主动齿轮位于导轨底座的一侧,并且与所述条形槽、孔或卡齿啮合;所述第一限位轮位于导轨底座的另一侧,用于限定主动齿轮在导轨底座的条形槽、孔或卡齿内滑动。进一步地,所述从动轮组件包括第二承重轮、与主动齿轮相传动的从动齿轮和第二限位轮;所述第二承重轮位于所述从动齿轮的端部;所述从动齿轮位于导轨底座的一侧,并且与所述条形槽、孔或卡齿啮合;所述第二限位轮位于导轨底座的另一侧,用于限定从动齿轮在导轨底座的条形槽、孔或卡齿内滑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水平支撑杆、驱动中枢和“凸”形安装支座;所述“凸”形安装支座位于所述水平支撑杆一端的底部,并且导轨底座卡在所述“凸”形安装支座的凸起部内;所述驱动中枢与所述水平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齿轮和第一限位轮分别位于所述“凸”形安装支座的两侧,并且所述马达与所述主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从动齿轮和第二限位轮分别位于所述“凸”形安装支座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位于驱动中枢顶部的立柱、用于支撑散射通信组件的馈源杆和支臂;所述馈源杆的一端和支臂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立柱的顶部枢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用于提供第二支撑组件进行俯仰倾角动力的第一推杆和用于提供散射通信组件完成开合状态的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驱动中枢的顶部,另一端固定于馈源杆上;所述第二推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馈源杆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臂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其中导轨底座既充当支撑的底座,又作为转动的承载轨道,为整个装置的结构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因此,也就使得整个装置的体积更小。同时导轨底座可拆卸,从而方便携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的放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的放大图;图6是图4中C的放大图;图7(a)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中导轨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b)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中导轨底座的分段式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图7(c)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中导轨底座拆装并且收藏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中馈源头的另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采用反装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导轨底座2:第一驱动组件21:主动齿轮22:马达23:第一承重轮24:第一限位轮25:从动齿轮26:第二承重轮27:第二限位轮3:第一支撑组件31:水平支撑板32:驱动中枢33:“凸”形安装支座4:第二支撑组件41:立柱42:馈源杆43:支臂5:第二驱动组件51:第一推杆52:第二推杆6:天线反射面7:馈源头71:功率放大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设置的导轨底座1既充当了底座的作用,又实现了转动过程中的承载轨道,与现有的散射通信天线相比,整体结构得到了很好的简化作用,因此,也就使得整个装置的体积也相应更小。为了更好的了解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的结构,以下结合图1~图9所示,做具体说明:如图1-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包括散射通信组件、导轨底座1、第一驱动组件2、第一支撑组件3、第二支撑组件4和第二驱动组件5。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用于提供第一支撑组件3进行调整水平转动的动力。同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5用于提供第二支撑组件4进行俯仰倾角的动力;所述第一支撑组件3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底座1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的端面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4位于第一支撑组件3的顶部,并且通过第二驱动组件5与散射通信组件连接。其中,所述导轨底座1为片状的圆环,其可以是可卷曲的圆环,具体如图7(a)所示的状态,该状态代表导轨底座1可以是不可分拆的整段圆环,也可以是首尾可分拆的圆环;也可以是分段式组合的圆环,具体如图7(b)所示的状态。在分拆后,完全卷起来后,则缩为一卷,方便携带,具体如图7(c)所示。同时,所述导轨底座1上设有用于与第一驱动组件2啮合的等距分布的条形槽或孔;或者所述导轨底座1的表面设有用于与第一驱动组件2啮合的卡齿。其中,设置条形槽、孔或卡齿的目的都是在于:使得第一驱动组件2在导轨底座1上滑动的过程中,可以均匀的移动,可以提高散射通信过程中的通信精度要求。具体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包括主动轮机构和从动轮机构,从动轮机构通过主动轮机构带动而运动,并且二者都是卡接于所述导轨底座1上。进一步地,所述主动轮组件包括马达22、第一承重轮23、主动齿轮21和第一限位轮24;所述马达22与主动齿轮21传动连接,马达22的转动从而带动所述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散射通信组件、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导轨底座、用于提供第一支撑组件进行水平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用于提供第二支撑组件进行俯仰倾角动力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底座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端面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位于第一支撑组件的顶部,并且通过第二驱动组件与散射通信组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散射通信组件、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导轨底座、用于提供第一支撑组件进行水平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用于提供第二支撑组件进行俯仰倾角动力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底座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端面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位于第一支撑组件的顶部,并且通过第二驱动组件与散射通信组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底座为片状的圆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底座为可卷曲的圆环、分段式组合的圆环或分段式组合的可卷曲圆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底座上设有用于与第一驱动组件啮合的等距分布的条形槽或孔;或者所述导轨底座的表面设有用于与第一驱动组件啮合的卡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主动轮机构和通过主动轮机构带动的从动轮机构;所述主动轮机构和从动轮机构都卡接于所述导轨底座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轨式便携散射通信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组件包括马达、第一承重轮、主动齿轮和第一限位轮;所述马达与主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承重轮位于所述主动齿轮的端部;所述主动齿轮位于导轨底座的一侧,并且与所述条形槽、孔或卡齿啮合;所述第一限位轮位于导轨底座的另一侧,用于限定主动齿轮在导轨底座的条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劲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易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