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3667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17:40
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所述观测系统建立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网格,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一观测点,并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二观测点;统计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并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本申请提供的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能够提高计算覆盖次数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本申请涉及地球物理勘探
,特别涉及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地震勘探中多次覆盖、水平叠加技术至关重要。多次覆盖的前提条件是假设地下介质是水平、层状、均匀的,该技术通过地震波对地下每个反射点进行多次、重复的观测,从而获取地下信息。覆盖次数是指一个面元网格内参与叠加的炮检对数,与处理得到的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密切相关。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在低信噪比地区,增加覆盖次数是提高资料信噪比重要方法,所以在地震勘探采集设计工作中,覆盖次数是评价一个观测系统的重要指标。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通常可以由观测系统中各个面元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来确定。常规计算各个面元网格中覆盖次数的方法是在每个激发点和每个接收点之间进行连线,然后确定连线的中点所处的位置,然后将中点所处位置处的面元网格中的覆盖次数加1。现有技术中这种计算覆盖次数的方法通常耗时较长,特别是目前地震采集中激发点个数越来越多(多达百万炮),每炮的接收道数(多达10万道)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覆盖次数计算一次需要几十分钟,严重拖延了采集设计工作的进度。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
技术介绍
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能够提高计算覆盖次数的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所述观测系统建立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网格;所述观测系统包括至少一条激发线和至少一条接收线,各条接收线上等间隔分布有多个接收点,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为2,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一观测点,并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二观测点;统计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并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进一步地,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一观测点:iX1=[(Xs+Xr1)/2-X0]/DxiY1=[(Ys+Yr1)/2-Y0]/Dy其中,iX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进一步地,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二观测点:iX2=[(Xs+Xr2)/2-X0]/DxiY2=[(Ys+Yr2)/2-Y0]/Dy其中,iX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按照下述方式确定:当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目标网格的任意一边相交时,将所述目标网格作为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进一步地,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具体包括:将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增加一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装置,所述观测系统建立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网格;所述观测系统包括至少一条激发线和至少一条接收线,各条接收线上等间隔分布有多个接收点,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为2,所述装置包括:观测点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一观测点,并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二观测点;覆盖次数调整单元,用于统计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并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进一步地,所述观测点确定单元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一观测点:iX1=[(Xs+Xr1)/2-X0]/DxiY1=[(Ys+Yr1)/2-Y0]/Dy其中,iX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进一步地,所述观测点确定单元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二观测点:iX2=[(Xs+Xr2)/2-X0]/DxiY2=[(Ys+Yr2)/2-Y0]/Dy其中,iX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进一步地,所述覆盖次数调整单元具体包括:穿过网格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目标网格的任意一边相交时,将所述目标网格作为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进一步地,所述覆盖次数调整单元具体包括:次数增加模块,用于将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增加一次。由以上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在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时,仅仅需要确定激发点与接收线上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的第一观测点以及激发点与接收线上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的第二观测点,然后便可以直接根据两个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来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假设观测系统共计有N个激发点和M个接收点,按照现有技术的方案需要经过N*M次计算,才能最终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而本申请的方案只需要经过N*2次计算,便可以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由此可见,本申请提供的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能够极大地提高计算覆盖次数的效率。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所述观测系统建立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网格;所述观测系统包括至少一条激发线和至少一条接收线,各条接收线上等间隔分布有多个接收点,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为2,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一观测点,并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二观测点;统计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并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方法,所述观测系统建立于待测工区内,所述待测工区被划分为预设数量的网格;所述观测系统包括至少一条激发线和至少一条接收线,各条接收线上等间隔分布有多个接收点,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为2,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间隔的网格数量,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一观测点,并在所述预设激发点和所述预设接收线上的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连线上确定第二观测点;统计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并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一观测点:iX1=[(Xs+Xr1)/2-X0]/DxiY1=[(Ys+Yr1)/2-Y0]/Dy其中,iX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1表示所述第一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1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一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二观测点:iX2=[(Xs+Xr2)/2-X0]/DxiY2=[(Ys+Yr2)/2-Y0]/Dy其中,iX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横向网格坐标,X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横坐标,X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横坐标,X0表示原点横坐标,Dx表示网格的横向长度,iY2表示所述第二观测点的纵向网格坐标,Ys表示旋转后的所述预设激发点的纵坐标,Yr2表示旋转后的所述第二接收点的纵坐标,Y0表示原点纵坐标,Dy表示网格的纵向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按照下述方式确定:当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目标网格的任意一边相交时,将所述目标网格作为所述第一观测点和所述第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穿过的网格。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进行调整具体包括:将统计出的各个网格对应的覆盖次数增加一次。6.一种确定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智慧倪宇东李扬胜侯昆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