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德生专利>正文

超薄风电装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32818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1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由4垂直角弧形扇叶和17水平角弧形扇叶及10水平角弧形扇叶和21垂直角弧形扇叶与22水平角弧形扇叶和20垂直角弧形扇叶共同构成水平内折角和垂直内折角相结合的弧形导风扇叶结构;且一端分别连接9超薄风电转子构成超薄车载风电装备转子。由19超薄风电定子分别连接18超薄风电定子垂直支架和24超薄风电定子水平支架组成超薄车载风电装备定子固定结构。3逆风避阻上盖板和16逆风避阻上盖板及2左侧前逆风避阻挡板与6左内角弧形导板固定于1左防护外罩侧一的前端且分别与12前防护外罩侧三左端连接构成导风避阻和逆向风转正向风能的装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薄风电装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薄型垂直风力发电机,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水平内折角和垂直内折角相结合的弧形导风扇叶,应用于各种运动的载体和借风发电的风能发电机,设计为垂直结构的超薄型车载风能发电机装备(简称“超薄风电装备”)。
技术介绍
现有电动车没有有效的合理的利用风能,因为风力发电机扇叶结构不合理,电动车行驶过程中风能阻力大,电池消耗大,得不偿失!难以普及到新能源电动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平内折角和垂直内折角相结合的有效规避逆向风阻和快速切风及储蓄正向风能的弧形导风扇叶与两侧导风板的超薄型结构。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新能源电动车自我循环车载辅助发电充电装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原理:根据风力发电机扇叶杠杆受风力的物理特性,利用内折角和垂直内折角相结合的有效规避风阻的弧形导风扇叶和导风板的作用,设计为垂直结构的超薄型车载风能发电机,达到高效利用风能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技术参数:17水平角弧形扇叶和10水平角弧形扇叶及22水平角弧形扇叶构成内夹角小于90度结构。4垂直角弧形扇叶和20垂直角弧形扇叶及21垂直角弧形扇叶构成内弯曲张弧度大于120度结构。5左逆向风导风水平角弧形构成内夹角小于90度结构。13右逆向风导风水平角弧形构成内弯曲弧度约等于120度结构。由扇叶和超薄风电转子共同构成26扇叶内侧夹角一及27扇叶内侧夹角二及28扇叶内侧夹角三形成内夹角小于45度。14右内角弧形导板固定于25右防护外罩侧二前端构成右侧导风构成导风结构。3逆风避阻上盖板和16逆风避阻上盖板及2左侧前逆风避阻挡板与6左内角弧形导板固定于1左防护外罩侧一的前端且分别与12前防护外罩侧三左端连接构成导风避阻和逆向风转正向风能的构成导风避阻结构。本专利技术所述超薄风电装备结构包括:左防护外罩侧一、左侧前逆风避阻挡板、逆风避阻上盖板、垂直角弧形扇叶、左逆向风导风水平角弧形、左内角弧形导板、转子固定螺丝端口、左逆向风导风入口、超薄风电转子、水平角弧形扇叶、正向风导风入口、前防护外罩侧三、右逆向风导风水平角弧形、右内角弧形导板、后防护外罩侧四、逆风避阻上盖板、水平角弧形扇叶、超薄风电定子垂直支架、超薄风电定子、垂直角弧形扇叶、垂直角弧形扇叶、水平角弧形扇叶、右逆向风导风入口、超薄风电定子水平支架、右防护外罩侧二、扇叶内侧夹角一、扇叶内侧夹角二、扇叶内侧夹角三等构成。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超薄风电装备结构示意图中:1.左防护外罩侧一、2.左侧前逆风避阻挡板、3.逆风避阻上盖板、4.垂直角弧形扇叶、5.左逆向风导风水平角弧形、6.左内角弧形导板、7.转子固定螺丝端口、8.左逆向风导风入口、9.超薄风电转子、10.水平角弧形扇叶、11.正向风导风入口、12.前防护外罩侧三、13.右逆向风导风水平角弧形、14.右内角弧形导板、15.后防护外罩侧四、16.逆风避阻上盖板、17.水平角弧形扇叶、18.超薄风电定子垂直支架、19.超薄风电定子、20.垂直角弧形扇叶、21.垂直角弧形扇叶、22.水平角弧形扇叶、23.右逆向风导风入口、24.超薄风电定子水平支架、25.右防护外罩侧二、26.扇叶内侧夹角一、27.扇叶内侧夹角二、28.扇叶内侧夹角三。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并对照附图1技术专利技术专利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所述超薄风电装备结构包括:左防护外罩侧一、左侧前逆风避阻挡板、逆风避阻上盖板、垂直角弧形扇叶、左逆向风导风水平角弧形、左内角弧形导板、转子固定螺丝端口、左逆向风导风入口、超薄风电转子、水平角弧形扇叶、正向风导风入口、前防护外罩侧三、右逆向风导风水平角弧形、右内角弧形导板、后防护外罩侧四、逆风避阻上盖板、水平角弧形扇叶、超薄风电定子垂直支架、超薄风电定子、垂直角弧形扇叶、垂直角弧形扇叶、水平角弧形扇叶、右逆向风导风入口、超薄风电定子水平支架、右防护外罩侧二、扇叶内侧夹角一、扇叶内侧夹角二、扇叶内侧夹角三等构成。由9.超薄风电转子和19.超薄风电定子及6.左内角弧形导板与14.右内角弧形导板等共同构成超薄车载风电装备。由4.垂直角弧形扇叶和17.水平角弧形扇叶构成水平内折角和垂直内折角相结合的弧形导风扇叶一结构;且一端分别连接9.超薄风电转子构成超薄车载风电装备转子。由10.水平角弧形扇叶和21.垂直角弧形扇叶构成水平内折角和垂直内折角相结合的弧形导风扇叶二结构;且一端分别连接9.超薄风电转子构成超薄车载风电装备转子。由22.水平角弧形扇叶和20.垂直角弧形扇叶构成水平内折角和垂直内折角相结合的弧形导风扇叶三结构;且一端分别连接9.超薄风电转子构成超薄车载风电装备转子。由19.超薄风电定子分别连接18.超薄风电定子垂直支架和24.超薄风电定子水平支架组成超薄车载风电装备定子固定结构。18.超薄风电定子垂直支架分别连接1.左防护外罩侧一和25.右防护外罩侧二构成垂直固定框架。24.超薄风电定子水平支架分别连接12.前防护外罩侧三和15.后防护外罩侧四构成水平固定框架14.右内角弧形导板固定于25.右防护外罩侧二前端构成右侧导风装备。17.水平角弧形扇叶和10.水平角弧形扇叶及22.水平角弧形扇叶构成小于90度内夹角结构。4.垂直角弧形扇叶和20.垂直角弧形扇叶及21.垂直角弧形扇叶构成约等于120度内弯曲张弧度结构。5.左逆向风导风水平角弧形构成小于90度内夹角结构。由扇叶和超薄风电转子共同构成26.扇叶内侧夹角一及27.扇叶内侧夹角二及28.扇叶内侧夹角三形成内夹角小于45度。13.右逆向风导风水平角弧形构成约等于120度内弯曲弧度结构。3.逆风避阻上盖板和16.逆风避阻上盖板及2.左侧前逆风避阻挡板与6.左内角弧形导板固定于1.左防护外罩侧一的前端且分别与12.前防护外罩侧三左端连接构成导风避阻和逆向风转正向风能的装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超薄风电装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薄风电装备,其特征在于,由9超薄风电转子和19超薄风电定子及6左内角弧形导板与14右内角弧形导板等共同构成超薄车载风电装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风电装备,其特征在于,由9超薄风电转子和19超薄风电定子及6左内角弧形导板与14右内角弧形导板等共同构成超薄车载风电装备。2.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超薄风电装备,其特征在于:1左防护外罩侧一和25右防护外罩侧二及12前防护外罩侧三与15后防护外罩侧四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超薄风电装备,其特征在于:2左侧前逆风避阻挡板和3逆风避阻上盖板及16逆风避阻上盖板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超薄风电装备,其特征在于:17水平角弧形扇叶和10水平角弧形扇叶及22水平角弧形扇叶构成﹤90度内夹角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超薄风电装备,其特征在于:4垂直角弧形扇叶和20垂直角弧形扇叶及21垂直角弧形扇叶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生
申请(专利权)人:李德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