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浇筑的降温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031540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混凝土浇筑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浇筑的降温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通过大量的水消除水化热时浪费水资源且受限于环境因素的问题,以及通过分层振捣浇筑的方法来消除水化热时工作量大、散热速度慢和容易出现混凝土分层现象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浇筑结构包括多根固定到钢筋上的热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热管远离钢筋的一端埋置于地基中,然后对热管的另一端进行浇筑,在浇筑的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产生的热量被热管及时的传导至地基中。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浇筑结构不仅能够减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消除水化热的工作量,而且还提高了混凝土的浇注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浇筑的降温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混凝土浇筑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浇筑的降温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混凝土已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具体指混凝土中的水泥)在使用过程中会与水发生水化反应并释放热量,对于尤其是大体积的工程,比如大坝、桥墩、基础等,水化热来不及释放就会越积越多很容易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导致毁灭性的后果。目前,较为成熟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降温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用镀锌铁管辅以流水,并在铁管外壁上设置多个散热片分布板,在散热片分布板上设置多个散热片,以增加铁管的吸热和散热面积,进而能够快速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第二种,通过预埋冷却循环水管,将温感元件、流量控制器、储水箱、加热散热控制器等与温控系统相连接,从而实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自动控温,进而达到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的目的。第三种,用温差控制器来检测混凝土浇筑时释放的热量,通过相连的导管和水泵来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第四种,通过分层振捣浇筑的方法来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但是,前三种方法均是通过水来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的,不仅过程较为复杂,而且对水的需求量极大,在水资源匮乏的地方无法实施,若是将水进行循环利用,则会大大增加施工成本。第四种方法虽然对水的需求量小,但是对振捣要求较高,需要等待混凝土初凝的时间,以便控制分层位置,施工过程复杂,工作量大,并且散热速度较慢。若是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不好,还会出现混凝土分层现象,这是工程建设中坚决杜绝出现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混凝土浇筑通过大量的水消除水化热时浪费水资源且受限于环境因素的问题,以及通过分层振捣浇筑的方法来消除水化热时工作量大、散热速度慢和容易出现混凝土分层现象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所述浇筑结构包括:被浇筑的混凝土;热管,其一端被埋置于所述混凝土中,另一端从所述混凝土中伸出。在上述浇筑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凝土浇筑结构包括支撑件,所述热管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在上述浇筑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凝土浇筑结构包括钢筋,所述钢筋用作所述支撑件。在上述浇筑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钢筋与所述热管通过捆绑的方式固定连接,或者所述钢筋与所述热管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上述浇筑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热管的直径比所述钢筋的直径大3~10mm。在上述浇筑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热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热管均匀分布于所述混凝土内部。在上述浇筑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热管为碳钢热管。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能够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高效地从埋置于混凝土中的热管的一端传导至伸出混凝土的热管的另一端,从而避免了混凝土因内部水化热积聚过多而造成的混凝土膨胀开裂现象,并且由于热管在工作中不需要消耗水,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还能够节约水资源。在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热管的混凝土结构浇筑的降温方法,该降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热管;将所述热管固定到待浇筑混凝土的目标位置;进行混凝土浇筑。在上述降温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选择热管”的步骤进一步包括:根据混凝土结构的体积、混凝土的种类和混凝土的浇注速度中的至少一项来选择相应规格的热管和/或热管的数量。在上述降温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凝土结构包括钢筋,在将所述热管固定到待浇筑混凝土的目标位置的步骤之前执行将所述热管与所述钢筋固定的步骤。在上述降温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热管的直径比所述钢筋的直径大3~10mm。在上述降温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将所述热管与所述钢筋固定”的步骤进一步包括:通过焊接或捆绑的方式将所述热管固定到钢筋上。在上述降温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目标位置是地基,“将所述热管固定到待浇筑混凝土的目标位置”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热管埋置到所述地基中。在上述降温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地基是土基。在上述降温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热管是碳钢热管。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热管的混凝土结构浇筑的降温方法,通过将热管固定到目标位置,进而对目标位置进行混凝土浇筑,使得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能够通过热管及时高效地传导出去。由于热管在工作中不需要消耗水,因此,通过本专利技术的降温方法还能够节约水资源,即使在没有水资源的环境中,也能够通过本专利技术及时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传导出去,避免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内部水化热积聚过多而造成的混凝土开裂现象。方案1、一种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筑结构包括:被浇筑的混凝土;热管,其一端被埋置于所述混凝土中,另一端从所述混凝土中伸出。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浇筑结构包括支撑件,所述热管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浇筑结构包括钢筋,所述钢筋用作所述支撑件。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与所述热管通过捆绑的方式固定连接,或者所述钢筋与所述热管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方案5、根据方案3所述的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直径比所述钢筋的直径大3~10mm。方案6、根据方案1所述的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热管均匀分布于所述混凝土内部。方案7、根据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为碳钢热管。方案8、一种基于热管的混凝土结构浇筑的降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热管;将所述热管固定到待浇筑混凝土的目标位置;进行混凝土浇筑。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降温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热管”的步骤进一步包括:根据混凝土结构的体积、混凝土的种类和混凝土的浇注速度中的至少一项来选择相应规格的热管和/或热管的数量。方案10、根据方案8所述的降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结构包括钢筋,在将所述热管固定到待浇筑混凝土的目标位置的步骤之前执行将所述热管与所述钢筋固定的步骤。方案11、根据方案10所述的降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直径比所述钢筋的直径大3~10mm。方案12、根据方案10所述的降温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热管与所述钢筋固定”的步骤进一步包括:通过焊接或捆绑的方式将所述热管固定到钢筋上。方案13、根据方案8所述的降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位置是地基,“将所述热管固定到待浇筑混凝土的目标位置”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热管埋置到所述地基中。方案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降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是土基。方案15、根据方案8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降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是碳钢热管。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以混凝土浇筑基础为例的基于热管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以混凝土浇筑基础为例的基于热管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结构沿图1中C-C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基于热管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的降温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基于热管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的降温方法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浇筑的降温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筑结构包括:被浇筑的混凝土;热管,其一端被埋置于所述混凝土中,另一端从所述混凝土中伸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筑结构包括:被浇筑的混凝土;热管,其一端被埋置于所述混凝土中,另一端从所述混凝土中伸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浇筑结构包括支撑件,所述热管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浇筑结构包括钢筋,所述钢筋用作所述支撑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与所述热管通过捆绑的方式固定连接,或者所述钢筋与所述热管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热管的混凝土浇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直径比所述钢筋的直径大3~1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热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仪杨双龙郭平功赵晋武海荣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城建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