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锂或锂合金中降除氮化物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030427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1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金属锂或锂合金中降除氮化物的方法,属于锂金属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金属锂或锂合金中降除氮化物的方法。该方法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氛围下,将金属锂或锂合金熔化并搅拌,然后加入除氮源A进行反应,控制反应温度为180~1000℃,在特定的搅拌方法下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进行沉降、过滤,滤液即为除氮后的金属锂或锂合金。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实用性强,成本低,反应时间短,操作简便易于实现。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处理后的金属锂或锂合金的回收率在98%以上,同时活性金属残留量少,不影响处理后的金属锂或锂合金的纯度,且金属锂或锂合金中的含氮量可降低至50ppm以下,远低于国标中的标准值300ppm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金属锂或锂合金中降除氮化物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金属锂或锂合金中降除氮化物的方法,属于锂金属

技术介绍
锂是自然界中最轻的金属,呈银白色,密度0.534g/cm3,熔点180.54℃,沸点1336℃。自从1817年瑞典地质学家阿弗维得松(A·Arfvedson)在锂云母和锂长石中首次发现锂以来,锂在玻璃陶瓷、石油化工、冶金、炼铝、纺织、合成橡胶、润滑材料、医疗等传统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上述传统领域对锂需求量的增加,以及锂在核能发电、航空航天、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轻质高比强合金等高
的开发应用研究不断深入,锂成为工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金属,被称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金属锂,性质活泼,是唯一一种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可与空气中氮气发生反应的金属,因而,它的保存十分困难并且保质期通常较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政府大规模开发核能时,由于金属锂的种种优异性能,曾被用作核反应堆的冷却介质,但后来经工程实践证明,金属锂液中的氮杂质含量超过一定限度如500ppm后会对不锈钢材质产生严重的晶间腐蚀,于是金属锂的除氮问题被正式提出。此外,金属锂及其合金在作为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时,氮含量超标会降低金属锂的延展性,使得金属锂压带时容易开叉、裂口,降低产品收率,增加生产成本;同时也会影响最终电池产品的电性能。因而从下游使用角度来看,应严格控制金属锂产品中的氮含量。但从目前金属锂的生产方法来看,全球90%以上的金属锂均通过熔盐电解法(电解氯化锂与氯化钾熔盐)制备,整个电解过程是在非密闭容器中进行,金属锂从阴极产生后漂浮在熔盐表面,不可避免接触空气,并被氮所污染。因而,商品级的金属锂锭内都含有或多或少的氮杂质,研究表明这种杂质主要以Li3N形式溶解于金属锂中。对于液态金属锂液,氮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溶解度关系近似遵循:log10(at.%N)=3.2455-2072/T,其中,T<723K,(详见TheLi-N(Lithium-Nitrogen)System,JournalofPhaseEquilibria,Vol.13,No.3,1992)。另经动力学研究表明金属锂的氮化速率是随着氮含量的增加而快速升高的,呈现典型的自催化特征,因而对初始金属锂产品的氮含量控制通常十分严格,要求不超过300ppm。美国原子能机构科研人员E.E.Hoffman曾对金属锂除氮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THESOLUBILITYOFNITROGENANDOXYGENINLITHIUMANDMETHODSOFLITHIUMPURIFICATlON,E.E.Hoffman,ORNL-2894UC-25-MetallurgyandCeramics),得到如下结论:真空蒸馏、低温过滤、冷阱捕捉等方法均不能把金属锂中的氮含量降至理想水平(如100ppm以下),但通过海绵钛等活性金属在800℃高温条件下反应24h以上可将锂液中的氮置换出来,生成稳定的氮化钛,剩余金属锂液中的氮含量可控制在50ppm以下。通过对热力学数据的计算、研究表明,能与Li3N发生反应的金属除了钛,还有锆、铝等金属。但是热力学可行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并不一定可行,因而还需通过实验对实际的反应条件作进一步的研究。美国专利US4528032首次提出了用N和Al互为捕捉剂,由锂液中除N或Al。如果Li液中有Al杂质,通过加入N形成AlN固体沉淀,然后分离去除;如果Li液中有N杂质,则通过加入Al形成AlN固体沉淀,然后分离去除。该专利只是提出了概念,没有任何实际的处理信息,如温度、混合方法、处理时间、处理程序等。随后,美国专利US4781756公开了用铝粒作铝源,用氩气气泡对锂液进行搅动保证反应均匀,处理时间24h以上,处理温度225~245℃,24h后沉降处理,然后用0.5μm滤网过滤。该专利还声称,用锂铝合金(9wt%Al)作锂源可以把处理时间减少到1-4h;用高Al含量锂铝合金(20wt%Li+80wt%Al)作滤网既可以去除N又可以同时过滤。该方法处理时间长,且只针对金属锂来进行除氮,对于Li-Mg、Li-Si、Li-Zr、Li-Ti等合金用该方法除氮将会引入杂质。美国专利US5019158,通过加入Al2O3同时降除锂中的N和Ca。加入的Al2O3先与Li反应生成Li2O和Al,Al再与Li3N反应生成AlN沉淀,继而去除;而Li2O与Ca反应生成CaO沉淀,继而去除。该方法仅适用于N和Ca同时需要去除的场合,如果待处理的金属锂中不含Ca,采用该方法,将会发生燃烧反应,无法去除金属锂中的N。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金属锂或锂合金中降除氮化物的方法,高效去除金属锂或锂合金中的氮化物,提高金属锂及其合金的质量。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金属锂或锂合金中降除氮化物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金属锂或锂合金中降除氮化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氛围下,将金属锂或锂合金熔化并搅拌,此时搅拌速率为100~500rpm,然后加入除氮源A进行反应,控制反应温度为180~1000℃,反应时间为0.1~10h,反应时采用正反转交替搅拌,先以100~500rpm的速率正转搅拌5~15min,再以100~500rpm的速率反转搅拌5~15min,如此循环直至反应完成,反应完成后进行沉降、过滤,滤液即为除氮后的金属锂或锂合金;其中,所述除氮源A为钛、锆、铝或镁;按摩尔比,除氮源A:N=1~1.5:1。优选的,所述真空为压强<0.1Pa;所述惰性气体为氦气、氖气、氩气或氪气。优选的,升温速率为100~300℃。优选的,按摩尔比,除氮源A:N=1:1。进一步的,优选所述除氮源A的形状为片状、块状、箔状或丝状,且除氮源A的纯度大于99.5%。优选的,过滤的温度为185~1000℃,过滤器精度为3~40μm。过滤时优选采用不锈钢过滤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方法,不仅可以去除金属锂中的氮化物,还可以去除锂合金中的氮化物,应用广泛。2)本专利技术方法处理后的金属锂或锂合金的回收率在98%以上,且金属锂或锂合金中的含氮量可降低至50ppm以下,远低于国标中的标准值300ppm以下。3)本专利技术方法,采用活性金属作为除氮源,结合特有的搅拌方法,既可以有效的提高氮沉积的效率进而提高除氮效率,同时活性金属残留量少,不影响处理后的金属锂或锂合金的纯度。4)本专利技术工艺实用性强,成本低,反应时间短,操作简便易于实现。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金属锂或锂合金中降除氮化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氛围下,将金属锂或锂合金熔化并搅拌,此时搅拌速率为100~500rpm,然后加入除氮源A进行反应,控制反应温度为180~1000℃,反应时间为0.1~10h,反应时采用正反转交替搅拌,先以100~500rpm的速率正转搅拌5~15min,再以100~500rpm的速率反转搅拌5~15min,如此循环直至反应完成,反应完成后进行沉降、过滤,滤液即为除氮后的金属锂或锂合金;其中,所述除氮源A为钛、锆、铝或镁;按摩尔比,除氮源A:N=1~1.5:1。经研究发现,活性金属在较高温度下会与氮化锂按化学计量系数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金属,生成的氮化金属经结晶长大,并经重力沉降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金属锂或锂合金中降除氮化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氛围下,将金属锂或锂合金熔化并搅拌,此时搅拌速率为100~500rpm,然后加入除氮源A进行反应,控制反应温度为180~1000℃,反应时间为0.1~10h,反应时采用正反转交替搅拌,先以100~500rpm的速率正转搅拌5~15min,再以100~500rpm的速率反转搅拌5~15min,如此循环直至反应完成,反应完成后进行沉降、过滤,滤液即为除氮后的金属锂或锂合金;其中,所述除氮源A为钛、锆、铝或镁;按摩尔比,除氮源A:N=1~1.5:1。

【技术特征摘要】
1.金属锂或锂合金中降除氮化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氛围下,将金属锂或锂合金熔化并搅拌,此时搅拌速率为100~500rpm,然后加入除氮源A进行反应,控制反应温度为180~1000℃,反应时间为0.1~10h,反应时采用正反转交替搅拌,先以100~500rpm的速率正转搅拌5~15min,再以100~500rpm的速率反转搅拌5~15min,如此循环直至反应完成,反应完成后进行沉降、过滤,滤液即为除氮后的金属锂或锂合金;其中,所述除氮源A为钛、锆、铝或镁;按摩尔比,除氮源A:N=1~1.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锂或锂合金中降除氮化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为压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乃珍徐川刘强高洁邹崴党春霞
申请(专利权)人: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