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7958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排污口处设有排污支管,多个排污支管接入排污总管,所述排污支管竖直设置,所述排污总管水平设置,所述排污支管通过一个直管状过滤管与一个L形导水管接入所述排污总管,所述过滤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排污支管、所述导水管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滤管的中部沿径向设有滤网,所述导水管的水平部分的端部与所述排污总管固定连接,所述导水管的水平部分上设有第一止水单元,所述排污总管上位于所述排污支管下游的管体部分设有第二止水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分离固体垃圾与污水,及时将污水排出,避免污水回流倒灌排污口,造成污染,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更换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给排水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
技术介绍
给排水工程是用于水供给、废水排放和水质改善的工程。给排水工程已成为控制水媒传染病流行和环境水污染的基本设施、是发展城市及工业的基础建设之一、是市政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给排水工程分为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两部分:给水工程为居民和厂、矿、运输企业供应生活、生产用水的工程;排水工程为排除人类生活污水和生产中的各种废水、多余的地面水的工程。当前的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中由排污主管道和各分排污口相通,排水时,污水由各分排污口进入到排污总管中,最终将污水排出。但当排污水量比较多时,排污总管来不及将污水排出,这时,污水就会从排污总管中溢出并逆流到地面形成污染,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或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其能够分离固体垃圾与污水,及时将污水排出,避免污水回流倒灌排污口,造成污染,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更换的优点。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排污口处设有排污支管,多个排污支管接入排污总管,所述排污支管竖直设置,所述排污总管水平设置,所述排污支管通过一个直管状过滤管与一个L形导水管接入所述排污总管,所述过滤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排污支管、所述导水管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滤管的中部沿径向设有滤网,所述导水管的水平部分的端部与所述排污总管固定连接,所述导水管的水平部分上设有第一止水单元,所述排污总管上位于所述排污支管下游的管体部分设有第二止水单元,所述第一止水单元包括内接于所述导水管上壁的劣弧形第一封板、固设在所述第一封板上的第一套筒、穿设在所述第一套筒内部的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的优弧形第一挡板,所述第一封板的外周接近所述导水管内壁;所述第二止水单元包括内接于所述排污总管上壁的劣弧形第二封板、固设在所述第二封板上的第二套筒、穿设在所述第二套筒内部的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的优弧形第二挡板,所述第二封板的外周接近所述排污总管内壁;其中,所述第一封板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上游、所述第二封板位于所述第二挡板上游。优选的是,所述的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所述过滤管的两端设有内螺纹,所述排污支管的下端、所述导水管的竖直部分的上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实现所述排污支管、所述过滤管、所述导水管的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的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所述滤网的孔径为3~5mm。优选的是,所述的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所述第一封板与所述第一挡板相互重叠一部分,所述第二封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相互重叠一部分。优选的是,所述的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封板的外周均设有柔性密封条,分别接触所述导水管与所述排污总管内壁。优选的是,所述的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所述导水管的水平部分的端部与所述排污总管为无缝隙焊接。优选的是,所述的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所述第一封板的外径与所述导水管的内径之差为0.5mm,所述第二封板的外径与所述排污总管的内径之差为1mm。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第一、本技术通过过滤管、导水管将排污支管与排污总管连通,直管状过滤管提供分离、储存、固体垃圾的空间,L形导水管为污水流动减速,过滤管与两侧管体的螺纹连接方式便于过滤管的拆卸与更换过滤网,移除固体垃圾,第一止水单元、第二止水单元可以有效引导污水流动方向,避免污水逆流至排污支管,将污水阻挡至独立空间,第一封板位于第一挡板上游、第二封板位于第二挡板上游实现污水单向流动;第二、本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污水由排污口进入排污支管,流经导水管后减速,在惯性作用下冲击第一挡板,第一挡板与竖直方向形成一定夹角,污水流量较大时,第一挡板呈水平状态,污水进入排污总管时,在流动作用下冲击第二挡板,第二挡板与竖直方向形成一定夹角,污水流量较大时,第二挡板呈水平状态,形成供污水流动的路径,引导污水流动方向;当其他排污支管排污水时,当污水向该支路灌水至导水管时,第一挡板受到反方向作用力呈竖直状态,由于第一封板的阻挡,污水被分隔,无法进入该排污支管,当路面污水倒流至排污总管时,第二挡板受到方向作用力呈竖直状态,由于第二封板的阻挡,污水被分隔,无法进入各排污支管;第三、内螺纹与外螺纹的螺纹连接,仅需要转动过滤管便可实现与排污支管、导水管的分离,不影响其他管路的正常运作;滤网的孔径适合常见的生活残渣垃圾尺寸,形成二次过滤的效果;第一封板与第一挡板相互重叠,形成更完整和密封性更好的阻挡,避免污水回流;柔性密封条能够增加第一挡板与导水管的密封性、第二挡板与排污总管的密封性,从而增强防渗止水效果;导水管与排污总管无缝隙焊接,防止污水从缝隙中渗出流至管道外部;第一封板的外径与导水管的内径之差适合于导水管的尺寸,使第一封板与导水管形成微小缝隙,避免第一封板卡设在导水管的径向截面,第二封板的外径与排污总管的内径之差适合于排污总管的尺寸,使第二封板与排污总管形成微小缝隙,避免第二封板卡设在排污总管的径向截面。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防渗止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排污支管、过滤管与导水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排污总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第一止水单元、第二止水单元的正视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第一止水单元、第二止水单元的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排污口处设有排污支管1,多个排污支管1接入排污总管2,所述排污支管1竖直设置,所述排污总管2水平设置,所述排污支管1通过一个直管状过滤管3与一个L形导水管4接入所述排污总管2,所述过滤管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排污支管1、所述导水管4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滤管3的中部沿径向设有滤网5,所述导水管4的水平部分的端部与所述排污总管2固定连接,所述导水管4的水平部分上设有第一止水单元6,所述排污总管2上位于所述排污支管1下游的管体部分设有第二止水单元7,所述第一止水单元6包括内接于所述导水管4上壁的劣弧形第一封板61、固设在所述第一封板61上的第一套筒62、穿设在所述第一套筒62内部的第一转轴63、与所述第一转轴63固定连接的优弧形第一挡板6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排污口处设有排污支管,多个排污支管接入排污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支管竖直设置,所述排污总管水平设置,所述排污支管通过一个直管状过滤管与一个L形导水管接入所述排污总管,所述过滤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排污支管、所述导水管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滤管的中部沿径向设有滤网,所述导水管的水平部分的端部与所述排污总管固定连接,所述导水管的水平部分上设有第一止水单元,所述排污总管上位于所述排污支管下游的管体部分设有第二止水单元,所述第一止水单元包括内接于所述导水管上壁的弧形第一封板、固设在所述第一封板上的第一套筒、穿设在所述第一套筒内部的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的弧形第一挡板,所述第一封板的外周接近所述导水管内壁;所述第二止水单元包括内接于所述排污总管上壁的劣弧形第二封板、固设在所述第二封板上的第二套筒、穿设在所述第二套筒内部的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的优弧形第二挡板,所述第二封板的外周接近所述排污总管内壁;其中,所述第一封板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上游、所述第二封板位于所述第二挡板上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给排水工程的防渗止水结构,排污口处设有排污支管,多个排污支管接入排污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支管竖直设置,所述排污总管水平设置,所述排污支管通过一个直管状过滤管与一个L形导水管接入所述排污总管,所述过滤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排污支管、所述导水管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滤管的中部沿径向设有滤网,所述导水管的水平部分的端部与所述排污总管固定连接,所述导水管的水平部分上设有第一止水单元,所述排污总管上位于所述排污支管下游的管体部分设有第二止水单元,所述第一止水单元包括内接于所述导水管上壁的弧形第一封板、固设在所述第一封板上的第一套筒、穿设在所述第一套筒内部的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的弧形第一挡板,所述第一封板的外周接近所述导水管内壁;所述第二止水单元包括内接于所述排污总管上壁的劣弧形第二封板、固设在所述第二封板上的第二套筒、穿设在所述第二套筒内部的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的优弧形第二挡板,所述第二封板的外周接近所述排污总管内壁;其中,所述第一封板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上游、所述第二封板位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友聂华波许天会袁帅褚正虎刘文俊肖椿李玲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