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无泡注液系统,包括有电解液桶、一次除气泡容器、二次除气泡容器、恒温加热装置、PLC以及氮气瓶;该电解液桶的内底部连接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电解液桶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二管道,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该一次除气泡容器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三管道,该第二管道连通第三管道,第三管道上设置有第三电动阀。通过配合利用一次除气泡容器和二次除气泡容器,实现了两段式除气泡,有效根除气泡。同时,通过设置有恒温加热装置,避免锂盐容易析出的问题,以及通过设置有各个电动阀,并配合PLC对各个电动阀进行自动控制,使得进液出液自动化,从而使注液量更加稳定,效率也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泡注液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池生产设备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无泡注液系统。
技术介绍
注液是电池生产制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一般采用注液系统对电池注入电解液。在注液的过程中,电解液会产生气泡。目前的注液系统无法根除气泡,并且电解液中的锂盐容易析出结晶,导致注液效果不佳。此外,目前的注液系统还存在注液量不稳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注液系统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泡注液系统,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注液系统无法根除气泡、锂盐容易析出结晶并且注液量不稳定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无泡注液系统,包括有电解液桶、一次除气泡容器、二次除气泡容器、恒温加热装置、PLC以及氮气瓶;该电解液桶的内底部连接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电解液桶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二管道,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该一次除气泡容器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三管道,该第二管道连通第三管道,第三管道上设置有第三电动阀,一次除气泡容器的内底部连接有第四管道,第一管道连通第四管道,第四管道上设置有第四电动阀;该二次除气泡容器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五管道,第四管道连通第五管道,第五管道上设置有第五电动阀,第五管道的尾端连接有注液泵,二次除气泡容器的内顶部连接有第六管道和第七管道,第六管道上设置有第六电动阀,第六管道的尾端连接手套箱内部,该第七管道上设置有第七电动阀,第七管道的尾端和第三管道的尾端连接真空管道;该恒温加热装置设置于二次除气泡容器上,恒温加热装置、第一电动阀、第二电动阀、第三电动阀、第四电动阀、第五电动阀、第六电动阀和第七电动阀均连接PLC,该氮气瓶通过气管连通第二管道。优选的,所述一次除气泡容器和二次除气泡容器内设置有三个浮球液位控制开关,每一浮球液位控制开关均连接PLC。优选的,所述一次除气泡容器和二次除气泡容器上均设置有液位观察窗。优选的,所述气管上设置有减压阀和多个压力表。优选的,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手动阀,该第四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手动阀,第一手动阀分别位于第一电动阀的输入侧和输出侧。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配合利用一次除气泡容器和二次除气泡容器,实现了两段式除气泡,有效根除气泡,同时,通过设置有恒温加热装置,避免锂盐容易析出的问题,以及,通过设置有多个电动阀,并配合PLC对各个电动阀进行自动控制,使得进液出液自动化,从而使注液量更加稳定,效率也更高。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1、电解液桶12、一次除气泡容器13、二次除气泡容器14、恒温加热装置15、PLC16、氮气瓶21、第一管道22、第二管道23、第三管道24、第四管道25、第五管道26、第六管道27、第七管道31、第一电动阀32、第二电动阀33、第三电动阀34、第四电动阀35、第五电动阀36、第六电动阀37、第七电动阀41、注液泵42、气管43、浮球液位控制开关44、液位观察窗45、减压阀46、调压阀47、压力表48、第一手动阀49、第二手动阀。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电解液桶11、一次除气泡容器12、二次除气泡容器13、恒温加热装置14、PLC15以及氮气瓶16。该电解液桶11的内底部连接有第一管道21,第一管道21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31,电解液桶11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二管道22,第二管道22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32;该一次除气泡容器12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三管道23,该第二管道22连通第三管道23,第三管道23上设置有第三电动阀33,一次除气泡容器12的内底部连接有第四管道24,第一管道21连通第四管道24,第四管道24上设置有第四电动阀34;该二次除气泡容器13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五管道25,第四管道24连通第五管道25,第五管道25上设置有第五电动阀35,第五管道25的尾端连接有注液泵41,二次除气泡容器13的内顶部连接有第六管道26和第七管道27,第六管道26上设置有第六电动阀36,第六管道26的尾端连接手套箱内部,该第七管道27上设置有第七电动阀37,第七管道27的尾端和第三管道23的尾端连接真空管道,真空管道连接微真空压力装置,利用液体负压状态对气体溶解度的降低来除泡。该恒温加热装置14设置于二次除气泡容器13上,恒温加热装置14、第一电动阀31、第二电动阀32、第三电动阀33、第四电动阀34、第五电动阀35、第六电动阀36和第七电动阀37均连接PLC15,恒温加热装置14保持恒温微加热状态(加热温度范围:30-55℃,优选40-45℃),该氮气瓶16通过气管42连通第二管道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次除气泡容器12和二次除气泡容器13内设置有三个浮球液位控制开关43,分别代表低液位、高液位、超高液位,超高液位为报警液位,每一浮球液位控制开关43均连接PLC15。以及,所述一次除气泡容器12和二次除气泡容器13上均设置有液位观察窗44。另外,所述气管42上设置有减压阀45、调压阀46和多个压力表47,氮气瓶16内的高压氮气经过减压阀45和调压阀46可调整至适当压力作为电解液的输送动力,真空吸液、重力作用也是电解液的输送动力。所述第一管道21上设置有第一手动阀48,该第四管道24上设置有第二手动阀49,第一手动阀48和第二手动阀49分别位于第一电动阀31的输入侧和输出侧。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一次除气泡容器进液:当一次除气泡容器12液位低于低液位浮球时,首先第四电动阀34和第二电动阀32关闭,第三电动阀33开启,阀门开到位后,第一电动阀31开启,此时电解液桶11内的电解液在氮气压力作用和一次除气泡容器12真空吸力下通过第一电动阀31流至一次除气泡容器12内。一次除泡:随着一次除气泡容器12内液位上升,当液位上升至高液位时,首先第一电动阀31关闭,阀门关到位后,该第三电动阀33延时一段时间关闭,使一次除气泡容器12保持微真空度,利用真空度除气泡。二次除气泡容器进液:当二次除气泡容器13液位低于低液位浮球时,首先第五电动阀35关闭,阀门关到位后,第六电动阀36关闭,阀门关到位后,第七电动阀37开启,阀门到位后,第四电动阀34和第二电动阀32开启,此时一次除气泡容器12内的电解液在氮气压力作用和二次除气泡容器13真空吸力下作用下及重力作用下通过第四电动阀34流至二次除气泡容器13内。二次除泡:随着二次除气泡容器13内液位上升,当液位上升至高液位时,首先第二电动阀32关闭,阀门关到位后,第四电动阀34关闭,阀门关到位后,第七电动阀37延迟一段时间关闭,恒温加热装置14保持在恒温状态电解液在微负压和加热条件下自动除气泡,保持一段时间后进入注液待命状态,可开始注液操作。注液:当二次除泡完成保持一段时间后,首先第六电动阀36开启使二次除气泡容器13恢复常压,然后第五电动阀35开启连通注液泵41,此时系统进入注液待命状态,可开始进行注液操作,当二次除气泡容器13处于低液位时系统会通过声音报警提示注液操作暂停。本技术的设计重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泡注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电解液桶、一次除气泡容器、二次除气泡容器、恒温加热装置、PLC以及氮气瓶;该电解液桶的内底部连接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电解液桶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二管道,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该一次除气泡容器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三管道,该第二管道连通第三管道,第三管道上设置有第三电动阀,一次除气泡容器的内底部连接有第四管道,第一管道连通第四管道,第四管道上设置有第四电动阀;该二次除气泡容器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五管道,第四管道连通第五管道,第五管道上设置有第五电动阀,第五管道的尾端连接有注液泵,二次除气泡容器的内顶部连接有第六管道和第七管道,第六管道上设置有第六电动阀,第六管道的尾端连接手套箱内部,该第七管道上设置有第七电动阀,第七管道的尾端和第三管道的尾端连接真空管道;该恒温加热装置设置于二次除气泡容器上,恒温加热装置、第一电动阀、第二电动阀、第三电动阀、第四电动阀、第五电动阀、第六电动阀和第七电动阀均连接PLC,该氮气瓶通过气管连通第二管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泡注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电解液桶、一次除气泡容器、二次除气泡容器、恒温加热装置、PLC以及氮气瓶;该电解液桶的内底部连接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电解液桶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二管道,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该一次除气泡容器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三管道,该第二管道连通第三管道,第三管道上设置有第三电动阀,一次除气泡容器的内底部连接有第四管道,第一管道连通第四管道,第四管道上设置有第四电动阀;该二次除气泡容器的内顶部连接有第五管道,第四管道连通第五管道,第五管道上设置有第五电动阀,第五管道的尾端连接有注液泵,二次除气泡容器的内顶部连接有第六管道和第七管道,第六管道上设置有第六电动阀,第六管道的尾端连接手套箱内部,该第七管道上设置有第七电动阀,第七管道的尾端和第三管道的尾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和山,陈湘彪,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致格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