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放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22596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1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棚放风机,包括动力箱板和电动机,电动机安装在动力箱板上且电动机动力输出轴穿出动力箱板的前板面,电动机动力输出轴的前端部安装有驱动轮,电动机动力输出轴上还套装有随动轮,驱动轮和随动轮分别通过驱动轮套筒和随动轮套筒套设在电动机动力输出轴上;驱动轮套筒端部形成半环形的驱动轮套筒沉台和驱动轮套筒凸台,随动轮套筒端部形成半环形的随动轮套筒沉台和随动轮套筒凸台,驱动轮套筒凸台与随动轮套筒沉台对应配合,随动轮套筒凸台与驱动轮套筒沉台对应配合;动力箱板的前部设有传感器支架,传感器支架上安装有与随动轮配合使用的传感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安装稳固和检测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棚放风机
本专利技术属于温室大棚自动通风控制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大棚放风机。
技术介绍
大棚的顶棚上设置放风口,通过定期打开和关闭放风口,对大棚进行通风换气,从而对棚内温湿度进行有效调节。放风口上一般覆盖薄膜通风帘,薄膜通风帘的底端边缘连接拉绳,通过拉动拉绳带动通风帘底边缘上升和下落,从而控制放风口的打开和关闭。手动牵拉操作拉绳劳动强度大且操作费时费力,目前多采用放风机对拉绳进行自动牵拉操作。放风机通过电动机驱动链轮转动,链轮带动链条移动,通过链条带动拉绳移动。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需要精确控制放风口的开口大小,因此,需要对电动机的转动量进行精确控制。电动机的常规闭环控制方案中,需要传感器来检测电动机输出轴的转动情况,现有的放风机一般不具有检测电动机转动量的功能,尽管某些放风机能检测电动机的转动量,但是其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且安装拆卸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安装稳固、检测效果好的大棚放风机。技术方案:一种大棚放风机,包括动力箱板和电动机,电动机安装在动力箱板上且电动机动力输出轴穿出动力箱板的前板面,电动机动力输出轴的前端部安装有驱动轮,所述电动机动力输出轴上还套装有随动轮,驱动轮和随动轮分别通过驱动轮套筒和随动轮套筒套设在电动机动力输出轴上;驱动轮套筒端面的其中一半内凹形成半环形的驱动轮套筒沉台,另一半形成半环形的驱动轮套筒凸台;随动轮套筒端面的其中一半内凹形成半环形的随动轮套筒沉台,另一半形成半环形的随动轮套筒凸台;驱动轮套筒凸台与随动轮套筒沉台对应配合,随动轮套筒凸台与驱动轮套筒沉台对应配合;动力箱板的前部设有传感器支架,传感器支架上安装有与随动轮配合使用的传感器。所述驱动轮套筒内壁的一部分为平面、其余部分为圆弧面,电动机动力输出轴外端部的柱面上开设有与上述平面配合的切台。所述电动机动力输出轴靠内端的柱面上设置有用于限制驱动轮向内移动的环形限位台,电动机动力输出轴的外端面上开设螺纹孔,螺纹孔上安装有用于限制随动轮向外移动的定位螺栓。所述随动轮为周圈边沿均匀间隔开设多个齿的信号齿盘;所述传感器安装在齿盘的正下方。所述随动轮为周圈边缘位置上均匀间隔开设多个通孔的信号盘,所述传感器安装在信号盘的侧部。优点及效果:本专利技术这种大棚放风机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安装稳固和检测效果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部分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驱动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随动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随动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动力箱板,2-电动机,3-驱动轮,4-随动轮,5-传感器支架,6-传感器,7-定位螺栓,21-电动机动力输出轴,31-驱动轮套筒,310-驱动轮套筒沉台,311-驱动轮套筒凸台,312-平面,41-随动轮套筒,410-随动轮套筒沉台,411-随动轮套筒凸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棚放风机,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包括动力箱板1和电动机2,电动机2安装在动力箱板1上且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穿出动力箱板1的前板面,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的前端部安装有驱动轮3,所述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上还套装有随动轮4,驱动轮3和随动轮4分别通过驱动轮套筒31和随动轮套筒41套设在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上;驱动轮套筒端面的其中一半内凹形成半环形的驱动轮套筒沉台310,另一半形成半环形的驱动轮套筒凸台311;随动轮套筒端面的其中一半内凹形成半环形的随动轮套筒沉台410,另一半形成半环形的随动轮套筒凸台411;驱动轮套筒凸台311与随动轮套筒沉台410对应配合,随动轮套筒凸台411与驱动轮套筒沉台310对应配合;动力箱板1的前部设有传感器支架5,传感器支架5上安装有与随动轮4配合使用的传感器6。在电力正常的情况下,由电动机输出轴21带动驱动轮3转动,驱动轮3带动随动轮4转动,随动轮4带动大棚风口开合。当电力中断时,可以取下驱动轮3,然后通过人力摇动随动轮4转动,从而实现大棚风口的开合,避免电力中断影响风口开合。安装与随动轮4配合使用的传感器6可以实时感知风口开合的大小,使得风口开合更精确。对于驱动轮3与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之间的安装关系如下:所述驱动轮套筒31内壁的一部分为平面312、其余部分为圆弧面,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外端部的柱面上开设有与上述平面312配合的切台。利用切台与平面312配合,可以有效避免驱动轮套筒31与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之间产生相对转动。所述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靠内端的柱面上设置有用于限制驱动轮向内移动的环形限位台,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的外端面上开设螺纹孔,螺纹孔上安装有用于限制随动轮4向外移动的定位螺栓7。利用定位螺栓7与环形限位台配合将驱动轮3和随动轮4挤紧,能够避免两轮产生轴向位移,保证安装的稳固性。附图示出的两种实施方式的区别是随动轮4的结构不同: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4所示,随动轮4为周圈边沿均匀间隔开设多个齿的信号齿盘,传感器6安装在齿盘的正下方。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随动轮4为周圈边缘位置上均匀间隔开设多个通孔的信号盘,传感器6安装在信号盘的侧部。周圈就是一整圈的意思。随动轮4可采用信号齿盘的结构也可采用开设通孔的信号盘的结构,利用传感器6与信号齿或者通孔配合感应出电信号,转化为转动速度或者转动角位移数据,两种结构均十分简单,实现也十分方便。其中,传感器可采用光电式或霍尔式等结构,其具体工作原理和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随动轮4与驱动轮3同步转动,利用传感器6与随动轮4配合用以检测电动机的转动情况,从而对驱动轮3的转动进行控制;利用凸台与沉台对应配合的结构安装随动轮,确保随动轮与驱动轮之间的同步性,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沉台与凸台各占一半,两者配合更可靠且动力传导能力以及机械强度更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大棚放风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棚放风机,包括动力箱板(1)和电动机(2),电动机(2)安装在动力箱板(1)上且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穿出动力箱板(1)的前板面,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的前端部安装有驱动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上还套装有随动轮(4),驱动轮(3)和随动轮(4)分别通过驱动轮套筒(31)和随动轮套筒(41)套设在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上;驱动轮套筒端面的其中一半内凹形成半环形的驱动轮套筒沉台(310),另一半形成半环形的驱动轮套筒凸台(311);随动轮套筒端面的其中一半内凹形成半环形的随动轮套筒沉台(410),另一半形成半环形的随动轮套筒凸台(411);驱动轮套筒凸台(311)与随动轮套筒沉台(410)对应配合,随动轮套筒凸台(411)与驱动轮套筒沉台(310)对应配合;动力箱板(1)的前部设有传感器支架(5),传感器支架(5)上安装有与随动轮(4)配合使用的传感器(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棚放风机,包括动力箱板(1)和电动机(2),电动机(2)安装在动力箱板(1)上且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穿出动力箱板(1)的前板面,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的前端部安装有驱动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上还套装有随动轮(4),驱动轮(3)和随动轮(4)分别通过驱动轮套筒(31)和随动轮套筒(41)套设在电动机动力输出轴(21)上;驱动轮套筒端面的其中一半内凹形成半环形的驱动轮套筒沉台(310),另一半形成半环形的驱动轮套筒凸台(311);随动轮套筒端面的其中一半内凹形成半环形的随动轮套筒沉台(410),另一半形成半环形的随动轮套筒凸台(411);驱动轮套筒凸台(311)与随动轮套筒沉台(410)对应配合,随动轮套筒凸台(411)与驱动轮套筒沉台(310)对应配合;动力箱板(1)的前部设有传感器支架(5),传感器支架(5)上安装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永华李晓游宋辉唐岩赵旭阳周森东邹卫涛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