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生滇重楼种子高效育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92255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1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野生滇重楼种子高效育苗方法,采用乙烯利溶液浸泡蒴果,加速完成了重楼种子的形态和生理后熟,蒴果束埋藏、草木灰水搓洗,打破了种子休眠和去掉了角质层,使重楼种子从休眠状态进入生根阶段。最终,使种子从采摘到长出1片叶控制在6—7个月,发芽率达到90%以上,出苗率达到85%以上,移栽成活率达到97%以上。并且能做到移栽大田后第二年株高可达50cm,块根重量可达50克以上,部分可长出二轮叶片并抽蕾开花,远远超过自然生长速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药材种苗繁育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野生滇重楼种子高效育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野生滇重楼种子繁育方法,属于药材种苗繁育领域。
技术介绍
滇重楼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地为贵州、云南、四川等省,贵州遵义、兴仁等地现存有野生种子资源。滇重楼根、茎皆可用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痛肿、毒蛇咬伤、跌打扭伤、惊风抽搐等症状,是稀缺名贵中药材,是云南白药系列产品的主要成分。由于近年来人为过度采挖和环境破坏,导致野生资源濒临枯竭的局面。人工引种驯化种植是保护野生种质资源的唯一途径,目前滇重楼种子繁育技术主要是四个月长根,八个月长叶的处理方法,出芽率和成苗率在85%以上(见专利201410502503.9),生长缓慢,出芽率和成苗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野生滇重楼种子高效育苗方法,使种子从采摘到长出1片叶控制在6—7个月,发芽率达到90%以上,出苗率达到85%以上,移栽成活率达到97%以上。并且能做到移栽大田后第二年株高可达50cm,块根重量可达50克以上,部分可长出二轮叶片并抽蕾开花,远远超过自然生长速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野生滇重楼种子高效育苗方法,其技术步骤为:第一步,于9—10月采集种子饱满、即将开裂的蒴果,采集蒴果时留主茎20cm长;第二步,将带茎的蒴果浸泡于500mg/L的乙烯利溶液中,浸种12小时,取出蒴果自然晾干后采用1.5%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消毒后置于通风良好的育苗棚内,育苗棚温度控制在18℃—20℃,湿度控制在60%—70%,放置时间25—40天;第三步,选择潮湿、且无积水的地块,挖土坑,采用生石灰将土坑进行消毒,将第二步处理后的蒴果放入坑中,上方铺一层编织袋,然后覆盖土壤埋藏35—40天;第四步,将蒴果取出,去除茎杆和蒴果外壳,将种子放入50℃的草木灰水中搅动均匀,静止10分钟后,将浮在水表面的种子去掉,用手搓洗沉淀下去种子上的果肉、假种皮和粘液,可以保护种子胚不受损伤,并且草木灰中丰富的钾元素可为萌发提供营养;第五步,将清洗干净的种子放入50℃温水中浸泡6—8小时,使种子充分吸水;第六步,将吸水后的种子放入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10—15分钟,取出晾干;第七步,搭建大棚,四周用遮阴网围住,在大棚中,搭建育苗床,四周用木板隔离并用生石灰消毒,将腐殖质土和河沙按1:1混合后铺于苗床,采用紫外灯照射消毒,将种子播于1cm厚的土层中,每平米播种120粒种子,播种后土层表面覆盖2cm厚松针,播种后,大棚内温度控制在25—30℃,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上,催芽时间为80—90天,发芽率可达到90%以上。第八步,按3:6:1的重量比,将煤灰、枯枝落叶和羊粪混合,配制育苗用肥,将沙壤土和配制好的肥料按3:1混合装入育苗袋中,将种子转移到育苗袋中,放置于搭建好的苗床上,苗床遮阴为70%,在育苗袋中培育90—120天,保持土壤湿润并及时除掉杂草,幼苗将长出1片叶。到第三年5—6月将育苗袋中长出3片叶的幼苗移栽到大田当中,每亩按10000株定植,阳光强的地块适当遮阴,移栽成活率达到97%以上。移栽大田后第二年株高可达50cm,块根重量可达50克以上,部分可长出二轮叶片并抽蕾开花。第二步中,将带茎的蒴果捆成束,每25枝为1束,浸泡于500mg/L的乙烯利溶液中,浸种12小时,可以加速种子生理后熟,而不损伤种子,取出蒴果束自然晾干后放入棉质口袋中,将口袋悬挂于支架上,采用1.5%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消毒后将支架置于通风良好的育苗棚内,育苗棚温度控制在18℃—20℃,湿度控制在60%—70%,放置时间25—40天;第三步中,所挖土坑大小为50*50*50cm,消毒并拍紧坑底和坑壁后,将第二步中装有蒴果束的棉质口袋放入坑中,口袋上方铺一层编织袋,然后覆盖土壤埋藏35—40天,可以加速破坏种子表层坚硬的角质层,打破休眠。第七步中,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且湿润的地块,搭建长30米,宽3米,高2米的大棚,大棚内搭建长20米,宽1米,土层厚度0.4米的育苗床,四周用木板隔离并用生石灰消毒,将腐殖质土和河沙按1:1混合后铺于苗床,采用紫外灯照射60分钟,将第六步中消毒后的种子播于1cm厚的土层中,每平米播种120粒种子,播种后土层表面覆盖2cm厚松针。本专利技术有益的效果:1、采用乙烯利溶液浸泡蒴果,加速完成了重楼种子的形态和生理后熟。现处理方法人工直接去除红色外皮,种子不能及时完成后熟时所需营养,影响发芽率。2、蒴果束埋藏、草木灰水搓洗,打破了种子休眠和去掉了角质层,使重楼种子从休眠状态进入生根阶段。3、自制肥料配比简单,肥效稳长,育苗袋中的营养土孔隙度大,不易积水,而且有机质丰富,适宜幼苗生长。4、从苗床上将发芽的种子转移到育苗袋中,提高了幼芽的成活率,供给养分充足,杂草得到了控制,有利于幼苗的生长。5、幼苗在营养袋中长到第三片叶,从采种到移栽大田有2年多,提高了幼苗的抵抗力,保证了移栽苗的成活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实验例1:种子采集:在贵州兴仁县兴瑞生态种养殖基地采集保存好的野生滇重楼种子。第一步,9月采集种子饱满、即将开裂的野生滇重楼蒴果,采集蒴果时留主茎20cm长。第二步,将蒴果浸泡于500mg/L的乙烯利溶液中12小时,取出后装入棉质口袋,悬挂在通风良好的支架上,采用1.5%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消毒后将支架放于通风良好的育苗棚内,育苗棚温度控制在20℃左右,湿度控制在70%左右,放置时间30天。第三步,将第二步悬挂30天后的棉质口袋埋藏于事先挖好的潮湿土坑中,口袋上方用编织袋隔开后再覆土埋藏,埋藏时间为35天。第四步,将第三步中埋藏后的种子取出,手工去除未腐烂的茎杆和蒴果外壳,将种子放入50℃的草木灰水中,并搅动均匀,静止10分钟后,将浮在水表面的种子去掉,用手搓洗沉淀下去的种子,洗掉种子上的果肉、假种皮和粘液,清洗干净后,再放入50℃温水中浸泡6小时,使种子充分吸水。第五步,将浸种6小时后的种子放入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分钟,取出晾干。第六步,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且湿润的地块,搭建长30米,宽3米,高2米的简易大棚,四周用塑料薄膜围住。在简易大棚中,搭建长20米,宽1米,土层厚度0.4米的育苗床,四周用木板隔离并用生石灰消毒。将腐殖质土和河沙按1:1混合后铺于苗床,采用紫外灯对苗床土壤照射1小时。第七步,将消毒后的种子播于1cm厚的土层中,每平米播种120粒种子,播种后土层表面覆盖2cm厚松针。播种后,大棚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上,催芽时间为80天,至3月底有90%以上的种子发芽。第八步,将30%煤灰,60%粉碎的枯枝落叶,10%的羊粪混合,配制育苗用肥。将沙壤土和配制好的肥料按3:1混合装入育苗袋中,将第七步中发芽的种子转移到育苗袋中,整齐放置于搭建好的苗床上,苗床遮阴为70%,在育苗袋中培育90天,保持土壤湿润并及时除掉杂草,至5月底有85%以上的幼苗长出1片叶。实验例2:本实验例与实验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步中采集种子的不经乙烯利溶液处理。实验例3本实验例与实验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步浸泡后的蒴果不经过实验例1中的第三步种子埋藏,在乙烯利中浸泡后直接用50℃温水浸泡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野生滇重楼种子高效育苗方法,其技术步骤为:第一步,于9—10月采集种子饱满、即将开裂的蒴果,采集蒴果时留主茎20cm长;第二步,将带茎的蒴果浸泡于500mg/L的乙烯利溶液中,浸种12小时,取出蒴果自然晾干后采用1.5%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消毒后置于通风良好的育苗棚内,育苗棚温度控制在18℃—20℃,湿度控制在60%—70%,放置时间25—40天;第三步,选择潮湿、且无积水的地块,挖土坑,采用生石灰将土坑进行消毒,将第二步处理后的蒴果放入坑中,上方铺一层编织袋,然后覆盖土壤埋藏35—40天;第四步,将蒴果取出,去除茎杆和蒴果外壳,将种子放入50℃的草木灰水中搅动均匀,静止10分钟后,将浮在水表面的种子去掉,用手搓洗沉淀下去种子上的果肉、假种皮和粘液;第五步,将清洗干净的种子放入50℃温水中浸泡6—8小时;第六步,将吸水后的种子放入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10—15分钟,取出晾干;第七步,搭建大棚,四周用遮阴网围住,在大棚中,搭建育苗床,四周用木板隔离并用生石灰消毒,将腐殖质土和河沙按1:1混合后铺于苗床,采用紫外灯照射消毒,将种子播于1cm厚的土层中,每平米播种120粒种子,播种后土层表面覆盖2cm厚松针,播种后,大棚内温度控制在25—30℃,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上,催芽时间为80—90天。第八步,按3:6:1的重量比,将煤灰、枯枝落叶和羊粪混合,配制育苗用肥,将沙壤土和配制好的肥料按3:1混合装入育苗袋中,将种子转移到育苗袋中,放置于搭建好的苗床上,苗床遮阴为70%,在育苗袋中培育90—120天,保持土壤湿润并及时除掉杂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野生滇重楼种子高效育苗方法,其技术步骤为:第一步,于9—10月采集种子饱满、即将开裂的蒴果,采集蒴果时留主茎20cm长;第二步,将带茎的蒴果浸泡于500mg/L的乙烯利溶液中,浸种12小时,取出蒴果自然晾干后采用1.5%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消毒后置于通风良好的育苗棚内,育苗棚温度控制在18℃—20℃,湿度控制在60%—70%,放置时间25—40天;第三步,选择潮湿、且无积水的地块,挖土坑,采用生石灰将土坑进行消毒,将第二步处理后的蒴果放入坑中,上方铺一层编织袋,然后覆盖土壤埋藏35—40天;第四步,将蒴果取出,去除茎杆和蒴果外壳,将种子放入50℃的草木灰水中搅动均匀,静止10分钟后,将浮在水表面的种子去掉,用手搓洗沉淀下去种子上的果肉、假种皮和粘液;第五步,将清洗干净的种子放入50℃温水中浸泡6—8小时;第六步,将吸水后的种子放入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10—15分钟,取出晾干;第七步,搭建大棚,四周用遮阴网围住,在大棚中,搭建育苗床,四周用木板隔离并用生石灰消毒,将腐殖质土和河沙按1:1混合后铺于苗床,采用紫外灯照射消毒,将种子播于1cm厚的土层中,每平米播种120粒种子,播种后土层表面覆盖2cm厚松针,播种后,大棚内温度控制在25—30℃,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上,催芽时间为80—90天。第八步,按3:6:1的重量比,将煤灰、枯枝落叶和羊粪混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专苗何德芬王晓敏周玉飞彭竹晶申刚罗晓青
申请(专利权)人:兴仁县兴瑞生态种养殖基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