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YK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拉链用拉头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91376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1 23:50
拉头(400)的上翼板(10)具有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在第1至第4突起部(110、120、130、140)设置有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该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供板簧(200)所具有的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配置。第1至第4卡合凹部(111、121、131、141)用于决定拉片(300)枢动操作时各第1至第4卡合凸部(211、221、231、24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被设置。在替代例中,压弯第3及第4突起部(130、140),而省略第3及第4卡合凹部(131、141)和第3及第4卡合凸部(231、241)。

Pull head for zipp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he upper wing plate (10) of the pull head (400) has first to fourth projections (110, 120, 130, 140). In the first to fourth projections (110, 120, 130, 140) is provided with first to fourth clamping recess (111, 121, 131, 141), the first to the fourth clamping recess (111, 121, 131, 141) and spring (200) is first to fourth card convex parts (211, 221, 231, 241) configuration. The first to fourth clamping recesses (111, 121, 131, 141) are configured for determining the upper and lower movable ranges of each of the first to fourth clamping portions (211, 221, 231, 241) during the pivoting operation of the pull tab (300). In the alternative example, the third and 4 protrusion portions (130, 140) are bent and the third and 4 clamping recesses (131, 141) and third and 4 clamping portions (231, 241) are omitt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拉链用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本公开涉及拉链用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已知有如下控制:根据拉头主体上的拉片的姿势来控制爪向拉头主体的链牙通路内突出的突出程度,从而切换拉头的可动和不可动状态。关于被赋予了这样的切换控制的拉头,通常在拉片在拉头主体上倒伏时将拉头设定为不可动状态,也简称为带有自动停止功能的拉头。关于这种拉头,如从专利文献1的图1和图2的对比能够理解那样,具有如下情况:通过设置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上的柱的塑性变形来确保拉片的枢动轴部的保持。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那样还已知有不伴随设置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上的柱的塑性变形的类型。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08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技术登录第3173803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发现了如下意义:在确保拉片及板簧对拉头主体的安装定时的自由度的同时,实现拉片的枢动轴部的稳定支承及部件构成的简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拉头,是拉链用拉头(400),具有:经由连结柱(30)连结上翼板(10)与下翼板(20)的拉头主体(100)、安装于上述拉头主体(100)的板簧(200)、以及具有夹在上述板簧(200)与上述拉头主体(100)之间的枢动轴部(310)的拉片(300),根据用于使上述拉片(300)在上述上翼板(10)上倒立的上述拉片(300)的枢动操作,上述板簧(200)具有的卡定爪(205)在上述上翼板(10)的爪孔(15)中向上方位移,上述上翼板(10)具有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上述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被设置成: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以及上述第3突起部(130)与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上述板簧(200),另外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配置上述枢动轴部(310)的一端部,在上述第2突起部(120)与上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上述枢动轴部(310)的另一端部,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分别设置有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该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分别供上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配置,各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用于决定上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并且,在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上述第4突起部(140)分别设置有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该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供上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配置,各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用于决定上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与上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设置有上述爪孔(15)的情况下,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第2卡合凹部(121)、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具有对上述第1卡合凸部(211)、第2卡合凸部(221)、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向上方的位移进行限制的上侧停止面(111c、121c、131c、141c),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和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比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和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长并从各上侧停止面(111c、121c、131c、141c)朝上述上翼板(10)延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拉片(300)倒伏在上述上翼板(10)上时,在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的上端与上述第1卡合凸部(211)之间存在第1间隙,在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的上端与上述第2卡合凸部(221)之间存在第2间隙,在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的上端与上述第3卡合凸部(231)之间存在第3间隙,在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的上端与上述第4卡合凸部(241)之间存在第4间隙,上述拉片(300)倒伏在上述上翼板(10)上时上述第1间隙及第2间隙比上述第3间隙及第4间隙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凹陷设置在上述第1突起部(110)的左右方向内侧,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凹陷设置在上述第2突起部(120)的左右方向内侧,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凹陷设置在上述第3突起部(130)的左右方向内侧,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凹陷设置在上述第4突起部(140)的左右方向内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向后方开放,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向后方开放,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向前方开放,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向前方开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向后方开放,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向后方开放,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向后方开放,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向后方开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卡合凹部(11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11a)和上述第2卡合凹部(12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21a)之间的间隔(W21)比上述第3卡合凹部(13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31a)和上述第4卡合凹部(14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41a)之间的间隔(W22)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3突起部(130)及上述第4突起部(140)包括朝上述上翼板(10)的前端部延伸的隆起部(135、145),该隆起部(135、145)的高度朝上述上翼板(10)的前端部逐渐降低。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板簧(200)由杯状的被动部(201)和形状形成为U字状的弹簧基部(202)连续而成,其中,上述被动部(201)从转动的上述枢动轴部(310)受力而使上述卡定爪(205)进行上下位移,上述弹簧基部(202)用于抵抗上述被动部(201)从上述枢动轴部(310)受到的力而使上述被动部(201)停留在原始位置,在上述拉头主体(100)设置有从上述上翼板(10)延伸到上述下翼板(20)的弹簧收纳部(35),在上述板簧(200)的一端设置上述卡定爪(205),在上述板簧(200)的另一端设置被收纳在上述弹簧收纳部(35)中的被卡定片(204),上述被动部(201)包括:上述第1卡合凸部(211)及上述第2卡合凸部(221)在上述左右方向上相反地突出设置的第1板部;上述第3卡合凸部(231)及上述第4卡合凸部(241)在上述左右方向上相反地突出设置的第3板部;以及连结上述第1板部及第3板部的第2板部,上述板簧(200)为了具有上述第1板部、第2板部及第3板部而被弯曲,上述弹簧基部(202)连结在上述第3板部的与上述第2板部侧相反的一侧。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的拉头,是拉链用拉头(400),具有:经由连结柱(30)连结上翼板(10)与下翼板(20)的拉头主体(100)、安装于上述拉头主体(100)的板簧(200)、以及具有夹在上述板簧(200)与上述拉头主体(100)之间的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拉链用拉头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链用拉头,拉链用拉头(400)具有:经由连结柱(30)连结上翼板(10)与下翼板(20)的拉头主体(100)、安装于所述拉头主体(100)的板簧(200)、以及具有夹在所述板簧(200)与所述拉头主体(100)之间的枢动轴部(310)的拉片(300),根据用于使所述拉片(300)在所述上翼板(10)上倒立的所述拉片(300)的枢动操作,所述板簧(200)具有的卡定爪(205)在所述上翼板(10)的爪孔(15)中向上方位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10)具有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所述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被设置成: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以及所述第3突起部(130)与所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所述板簧(200),另外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配置所述枢动轴部(310)的一端部,在所述第2突起部(120)与所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所述枢动轴部(310)的另一端部,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分别设置有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该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分别供所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配置,各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用于决定所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并且,在所述第3突起部(130)及所述第4突起部(140)分别设置有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该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供所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配置,各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用于决定所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拉链用拉头,拉链用拉头(400)具有:经由连结柱(30)连结上翼板(10)与下翼板(20)的拉头主体(100)、安装于所述拉头主体(100)的板簧(200)、以及具有夹在所述板簧(200)与所述拉头主体(100)之间的枢动轴部(310)的拉片(300),根据用于使所述拉片(300)在所述上翼板(10)上倒立的所述拉片(300)的枢动操作,所述板簧(200)具有的卡定爪(205)在所述上翼板(10)的爪孔(15)中向上方位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10)具有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所述第1突起部(110)、第2突起部(120)、第3突起部(130)和第4突起部(140)被设置成: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以及所述第3突起部(130)与所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所述板簧(200),另外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3突起部(130)之间配置所述枢动轴部(310)的一端部,在所述第2突起部(120)与所述第4突起部(140)之间配置所述枢动轴部(310)的另一端部,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及第2突起部(120)分别设置有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该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分别供所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配置,各第1卡合凹部(111)及第2卡合凹部(121)用于决定所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1卡合凸部(211)及第2卡合凸部(22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并且,在所述第3突起部(130)及所述第4突起部(140)分别设置有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该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供所述板簧(200)所具有的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配置,各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用于决定所述拉片(300)枢动操作时的各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的上下可动范围而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与所述第2突起部(120)之间设置有所述爪孔(15),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第2卡合凹部(121)、第3卡合凹部(131)及第4卡合凹部(141)具有对所述第1卡合凸部(211)、第2卡合凸部(221)、第3卡合凸部(231)及第4卡合凸部(241)向上方的位移进行限制的上侧停止面(111c、121c、131c、141c),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和所述第2卡合凹部(121)比所述第3卡合凹部(131)和所述第4卡合凹部(141)长并从各上侧停止面(111c、121c、131c、141c)朝所述上翼板(10)延伸。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片(300)倒伏在所述上翼板(10)上时,在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的上端与所述第1卡合凸部(211)之间存在第1间隙,在所述第2卡合凹部(121)的上端与所述第2卡合凸部(221)之间存在第2间隙,在所述第3卡合凹部(131)的上端与所述第3卡合凸部(231)之间存在第3间隙,在所述第4卡合凹部(141)的上端与所述第4卡合凸部(241)之间存在第4间隙,所述拉片(300)倒伏在所述上翼板(10)上时所述第1间隙及第2间隙比所述第3间隙及第4间隙大。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凹陷设置在所述第1突起部(110)的左右方向内侧,所述第2卡合凹部(121)凹陷设置在所述第2突起部(120)的左右方向内侧,所述第3卡合凹部(131)凹陷设置在所述第3突起部(130)的左右方向内侧,所述第4卡合凹部(141)凹陷设置在所述第4突起部(140)的左右方向内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向后方开放,所述第2卡合凹部(121)向后方开放,所述第3卡合凹部(131)向前方开放,所述第4卡合凹部(141)向前方开放。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向后方开放,所述第2卡合凹部(121)向后方开放,所述第3卡合凹部(131)向后方开放,所述第4卡合凹部(141)向后方开放。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凹部(11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11a)和所述第2卡合凹部(12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21a)之间的间隔(W21)比所述第3卡合凹部(13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31a)和所述第4卡合凹部(14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侧面(141a)之间的间隔(W22)大。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突起部(130)及所述第4突起部(140)包括朝所述上翼板(10)的前端部延伸的隆起部(135、145),该隆起部(135、145)的高度朝所述上翼板(10)的前端部逐渐降低。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200)由杯状的被动部(201)和形状形成为U字状的弹簧基部(202)连续而成,其中,所述被动部(201)从转动的所述枢动轴部(310)受力而使所述卡定爪(205)进行上下位移,所述弹簧基部(202)用于抵抗所述被动部(201)从所述枢动轴部(310)受到的力而使所述被动部(201)停留在原始位置,在所述拉头主体(100)设置有从所述上翼板(10)延伸到所述下翼板(20)的弹簧收纳部(35),在所述板簧(200)的一端设置所述卡定爪(205),在所述板簧(200)的另一端设置被收纳在所述弹簧收纳部(35)中的被卡定片(204),所述被动部(201)包括:所述第1卡合凸部(211)及所述第2卡合凸部(221)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相反地突出设置的第1板部;所述第3卡合凸部(231)及所述第4卡合凸部(241)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相反地突出设置的第3板部;以及连结所述第1板部及第3板部的第2板部,所述板簧(2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田嘉一米岛久嗣
申请(专利权)人:YKK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