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0162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8 23:35
一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中的接线端子、操作机构、电磁继电器、互感器、线路板和切换按钮,切换按钮接入为线路板供电的回路中,切换按钮包括与接线端子连接的第一导电柱组和与线路板连接的第二导电柱组,通过按动切换按钮可以接通和断开为线路板供电的回路,不仅可以实现常规的漏电保护功能,还可以在不能断开主回路的情况下解除对主回路的漏电保护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技术介绍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可防止电器或导线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外部绝缘损坏而引起漏电故障,避免由此而引起触电或电气火灾现象的发生,当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因导电线路出现剩余电流而动作断开后,必须查明原因,排除故障,方能使断路器可靠合闸,否则,即使让断路器合上闸,因漏电故障未清除,断路器还会很快断开,造成电器及配电线路无法正常使用,而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允许线路中断的,有时会由于长时间停电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解除漏电保护功能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中的接线端子110、操作机构120、电磁继电器130、互感器140和漏电检测用的线路板150,还包括切换按钮300,切换按钮300接入为线路板150供电的回路中,切换按钮300包括与电源连接的第一导电柱组310和与线路板150连接的第二导电柱组320。可选的,本技术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中的P极和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中的接线端子(110)、操作机构(120)、电磁继电器(130)、互感器(140)、和漏电检测用的线路板(150),还包括切换按钮(300),切换按钮(300)接入为线路板(150)供电的回路中,切换按钮(300)包括与电源连接的第一导电柱组(310)和与线路板(150)连接的第二导电柱组(3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中的接线端子(110)、操作机构(120)、电磁继电器(130)、互感器(140)、和漏电检测用的线路板(150),还包括切换按钮(300),切换按钮(300)接入为线路板(150)供电的回路中,切换按钮(300)包括与电源连接的第一导电柱组(310)和与线路板(150)连接的第二导电柱组(3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中的P极和N极,N极相邻设置在P极的一侧,所述接线端子(110)、操作机构(120)、电磁继电器(130)、互感器(140)和线路板(150)设置在P极中,切换按钮(300)设置在N极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相邻设置在壳体(1)中的A极、B极、C极和N极,所述第一导电柱组(310)包括第一A相导电柱(311)、第一B相导电柱(312)和第一C相导电柱(313),所述第二导电柱组(320)包括与第一A相导电柱(311)、第一B相导电柱(312)和第一C相导电柱(313)分别对应设置的第二A相导电柱(321)、第二B相导电柱(322)和第二C相导电柱(323),第一A相导电柱(311)、第一B相导电柱(312)和第一C相导电柱(313)通过引线分别与A极、B极、C极的第一接线端子(111)、第二接线端子(112)、第三接线端子(113)连接,第二A相导电柱(321)、第二B相导电柱(322)和第二C相导电柱(323)通过引线与线路板(150)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庆华黄文体毛屹钟洁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