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实验工艺布局的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89014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8 17: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实验室工艺布局的设计方法,其特点是将P2生物安全区、培养区、无菌区和清洁区采用实验流程的顺序“一”字依次排开的工艺布局,并在其两侧采用公共通道和洁净走道将各功能房间相连接的结构设计,使微生物实验从P2生物安全区的污染区域依次向培养区的半污染区域以及无菌区和清洁区的无污染区域逐渐过渡。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人流、物流、污物流清晰,安全性能好,占地面积小,物流合理,生产作业更方便,设计符合标准、规范,可满足食品、药品、生物制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微生物的实验,安全可靠、节能减排,对微生物实验室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Design method of technological layout for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esign method of process layout of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its characteristic is to process the layout of P2 biological safety zone, cultivation area, sterile area and clean area experimental processes with order of \one\ lined up, and the public access and clean corridor structure design of each function room is connected in the two sides, the microbial experiment from the contaminated area P2 biological safety area in order to cultivate area pollution area and semi sterile area and clean area of pollution-free area gradually.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with the stream of people, logistics, logistics and clear, good safety performance, small occupied area, the logistics, operation more convenient, designed to meet the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to meet the food, pharmaceuticals, biological products, health care products, cosmetics and other microbial experiments, safety,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生物实验工艺布局的设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设计
,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食品、药品、生物制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微生物实验室工艺布局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微生物实验室,主要是进行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实验室,有主实验室、辅助房间、隔离装置组成,其主实验室(也称核心区)的环境要求:洁净级别、换气次数、相对大气的最小压差、与室外方向上相邻相通房间的最小压差(Pa)、温湿度、噪声、平均照度、围护结构的严密性,国家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11)、《微生物实验室认可》(EA-04/10)等相关标准规范对此有明确标准要求。但如何把这些房间和隔离装置合理布局,确立相对位置关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来实现和保证标准要求的微生物实验室核心区环境要求,同时又要满足检查工作流程,是一门学问。现有技术的微生物实验室工艺结构杂乱无章,各功能房间与隔离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随意布局,无法满足微生物实验的工作流程和环境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微生物实验室工艺布局的设计方法,采用公共通道将P2生物安全区、培养区、无菌区和清洁区相连接,并按实验流程将其依次设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无无污染区,方便环境受控,方便人流、物流和污物流受控,安全可靠,不但占地面积小,物流合理,而且操作更方便,尤其适合食品、药品、生物制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微生物的实验,节约投资,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微生物实验室工艺布局的设计方法,其特点是将P2生物安全区、培养区、无菌区和清洁区采用按实验流程的顺序“一”字依次排开的工艺布局,在其两侧采用公共通道和洁净走道将各功能房间相连接的结构设计,使微生物实验从P2生物安全区的污染区域依次向培养区的半污染区域以及无菌区和清洁区的无污染区域逐渐过渡,所述洁净走道设有疏散通道与公共通道的应急联络;所述P2生物安全区为第一灭菌室、菌种鉴定室、菌种保藏室、细菌阳性室和霉菌阳性室组成的污染区;所述培养区为微生物限度培养室和无菌培养室组成的半污染区;所述无菌区为微生物限度室和无菌室组成的无污染区;所述清洁区由第二灭菌室、培养基存放室和器皿洗涤烘干室组成;所述公共通道设有出入实验室的第一门禁系统以及通往P2生物安全区、培养区、无菌区和清洁区的各大门;所述洁净走道分别设有与微生物限度培养室、无菌培养室、微生物限度室、无菌室和第二灭菌室联络的后双扉传递窗。所述P2生物安全区内设有通往第一灭菌室、菌种鉴定室、菌种保藏室、细菌阳性室和霉菌阳性室的公共区域,所述公共区域由第一缓冲间与公共通道连接,公共区域分别设有与公共通道和微生物限度培养室联络的前双扉传递窗;所述第一灭菌室设有污物出口与公共通道连接。所述无菌培养室设有第二缓冲间与公共通道连接。所述疏散通道设置在培养区与无菌区之间。所述微生物限度室和无菌室分别由第三缓冲间以及一更室和二更室与公共通道连接。所述第一门禁系统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近邻P2生物安全区和无菌区的出入口。所述清洁区内设有通往第二灭菌室、培养基存放室和器皿洗涤烘干室的试液及培养基配置室,所述试液及培养基配置室与公共通道连接,并设有出入清洁区的第二门禁系统;所述器皿洗涤烘干室内设有器皿存放室和出入清洁区的外部大门。所述公共区域设有通往公共通道的逃生出口,所述逃生出口为可拆卸密闭玻璃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人流、物流、污物流清晰,安全性能好,占地面积小,物流合理,生产作业更方便,设计符合标准、规范,可满足食品、药品、生物制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微生物的实验,安全可靠、节能减排,对微生物实验室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验室工艺布局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验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附图1,本专利技术由P2生物安全区1、培养区2、无菌区3和清洁区4共四个功能区组成,所述四个功能区按实验流程的顺序“一”字依次排开,在其两侧设置公共通道5和洁净走道6将各功能房间相连接,使微生物实验从P2生物安全区1、培养区2、无菌区3,依次是污染区、半污染区、无污染区,空气压力依次从负压到正压,逐步升高;所述洁净走道6设有疏散通道7与公共通道5的应急联络;所述疏散通道7设置在培养区2与无菌区3之间;所述清洁区4作为一个服务区紧邻无菌区3,该工艺布局方便环境受控,方便人流、物流、污物流受控,安全可靠。参阅附图2,所述P2生物安全区1由第一灭菌室11、菌种鉴定室12、菌种保藏室13、细菌阳性室14、霉菌阳性室15以及公共区域8、第一缓冲间9、前双扉传递窗18和逃生出口28组成的污染区,并紧邻培养区2的微生物限度培养室21。所述公共区域8由第一缓冲间9与公共通道5连接,公共区域8设有通往公共通道5的前双扉传递窗18和逃生出口28;所述第一灭菌室11设有污物出口20与公共通道5连接;所述公共通道5设有出入实验室的第一门禁系统51以及通往P2生物安全区1、培养区2、无菌区3和清洁区4的各大门,公共通道5设有疏散通道7与洁净走道6应急联络;所述洁净走道6分别设有与微生物限度培养室21、无菌培养室22、微生物限度室31、无菌室32和第二灭菌室41联络的后双扉传递窗17;所述第一门禁系统51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近P2生物安全区1和无菌区3的出入口;所述细菌阳性室14、霉菌阳性室15和菌种鉴定室12为主实验室(也称核心区),洁净度为8级,其主要功能是直接操作危险生物因子和有菌培养的区域,正常的操作在主实验室内部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室内不易污染,但有严重污染的可能,污染区内可设多个阳性室。所述培养区2由微生物限度培养室21、无菌培养室22、第二缓冲间16以及后双扉传递窗17和前双扉传递窗18组成的半污染区,其一端紧邻霉菌阳性室15,另一端紧邻疏散通道7;所述微生物限度培养室21设有与公共区域8联络的前双扉传递窗18,微生物限度培养室21洁净度为8级的半污染区;所述无菌培养室22设有第二缓冲间16与公共通道5连接,无菌培养室22洁净度为7级属无污染区,该无污染区主要用于无菌培养和微生物限度的培养,正常操作无菌培养室一般无实验因子的污染,微生物限度培养室可能存在微量潜在污染的可能。所述无菌区3由微生物限度室31、无菌室32、一更室33、二更室34、第三缓冲间35以及后双扉传递窗17组成的无污染区,其一端紧邻疏散通道7,另一端紧邻主要从事实服务功能的清洁区4;所述微生物限度室31和无菌室32为主实验室,进行无菌检查及微生物限度检测的操作,其洁净度为7级(C级),微生物限度室31和无菌室32分别由第三缓冲间35以及一更室33和二更室34与公共通道5连接。所述清洁区4由第二灭菌室41、培养基存放室42、器皿存放室43、器皿洗涤烘干室44以及后双扉传递窗17组成并紧邻无菌室32,清洁区4内设有通往第二灭菌室41、培养基存放室42和器皿洗涤烘干室44的试液及培养基配置室45,清洁区4主要是试液及培养基配置、灭菌、培养基存放、器皿洗涤、烘干、存放,一般可按30万级洁净级别做较好。所述试液及培养基配置室45与公共通道5连接,并设有出入清洁区4的第二门禁系统55;所述器皿洗涤烘干室44内设有器皿存放室43和出入清洁区4的外部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微生物实验工艺布局的设计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生物实验室工艺布局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P2生物安全区、培养区、无菌区和清洁区采用按实验流程的顺序“一”字依次排开的工艺布局,在其两侧采用公共通道和洁净走道将各功能房间相连接的结构设计,使微生物实验从P2生物安全区的污染区域依次向培养区的半污染区域以及无菌区和清洁区的无污染区域逐渐过渡,所述洁净走道设有疏散通道与公共通道的应急联络;所述P2生物安全区为第一灭菌室、菌种鉴定室、菌种保藏室、 细菌阳性室和霉菌阳性室组成的污染区;所述培养区为微生物限度培养室和无菌培养室组成的半污染区;所述无菌区为微生物限度室和无菌室组成的无污染区;所述清洁区由第二灭菌室、培养基存放室和器皿洗涤烘干室组成;所述公共通道设有出入实验室的第一门禁系统以及通往P2生物安全区、培养区、无菌区和清洁区的各大门;所述洁净走道分别设有与微生物限度培养室、无菌培养室、微生物限度室、无菌室和第二灭菌室联络的后双扉传递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生物实验室工艺布局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P2生物安全区、培养区、无菌区和清洁区采用按实验流程的顺序“一”字依次排开的工艺布局,在其两侧采用公共通道和洁净走道将各功能房间相连接的结构设计,使微生物实验从P2生物安全区的污染区域依次向培养区的半污染区域以及无菌区和清洁区的无污染区域逐渐过渡,所述洁净走道设有疏散通道与公共通道的应急联络;所述P2生物安全区为第一灭菌室、菌种鉴定室、菌种保藏室、细菌阳性室和霉菌阳性室组成的污染区;所述培养区为微生物限度培养室和无菌培养室组成的半污染区;所述无菌区为微生物限度室和无菌室组成的无污染区;所述清洁区由第二灭菌室、培养基存放室和器皿洗涤烘干室组成;所述公共通道设有出入实验室的第一门禁系统以及通往P2生物安全区、培养区、无菌区和清洁区的各大门;所述洁净走道分别设有与微生物限度培养室、无菌培养室、微生物限度室、无菌室和第二灭菌室联络的后双扉传递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微生物实验室工艺布局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2生物安全区内设有通往第一灭菌室、菌种鉴定室、菌种保藏室、细菌阳性室和霉菌阳性室的公共区域,所述公共区域由第一缓冲间与公共通道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