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蟹共生的种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88076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8 1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种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稻蟹共生的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池塘改造、池塘处理、饵料培养、蟹苗培育、蟹苗日常管理、水稻种植、水稻田间管理、河蟹养殖;本发明专利技术形成水稻、河蟹、紫薯和/或紫苏以及多种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的微型生态圈,实现营养物质的互相补给互相支撑,有效的保证了水稻、河蟹的增产,通过生态圈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控制,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稻蟹共生的环境中将化肥,农药的使用率降到最低,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使得种植的水稻和河蟹安全、无激素,符合人们追求绿色食品的理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蟹共生的新型种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种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稻蟹共生的新型种养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相互结合,合理组配,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种植水稻的同时,又养殖水产品,是将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的生产模式,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既能获得水产品,又能利用养殖的水产品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便,翻动泥土促使肥料分解,为水稻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刺激,水产养殖科技工作者的勇敢探索,将各种水产养殖生物的池塘养殖技术移植到稻田,并加以适当改革,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稻田的养殖养殖水产理论的内涵,形成了稻田生态渔业利用的现代稻田养鱼理论新框架,带动了水稻养殖技术和水产养殖技术新革命,大力推广稻田水产养殖新技术具有广泛和深远的意义和作用。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名贵淡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富含维生素A和核黄素,促进生长、延寿、维持上皮细胞的健康,增强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据《本草纲目》记载:河蟹具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通经络、散诸热、散淤血之功效,蟹肉味咸性寒,有清热、化淤、滋阴之功,可治疗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过敏性皮炎。蟹壳煅灰,调以蜂蜜,外敷可治黄蜂蜇伤或其他无名肿毒,蟹肉对各种癌症都有较好的疗效;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前景,将河蟹引入到稻田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稻蟹合作共生的新模式,实践证明新型稻蟹共生模式,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粮食和水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稻蟹共生的新型种养方法。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稻蟹共生的新型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池塘改造:池塘四周距池埂3m处向池中挖环沟一条,下底宽60~80cm、上底宽110~130cm、沟深50~80cm,得养殖沟,在池塘的中间开挖十字沟或廿字沟,其中,池塘中的泥土还含有20~30%的河道淤泥;(2)池塘处理:在2月上旬,将池塘的水抽干,将池塘的泥土深翻,在晴朗的天气下晒5~7d,在三月上旬,对泥土进行二次深翻,同时,按150~200kg/亩的量,将生石灰撒入,与泥土拌匀,自然放置7~10d后,进水至塘面水深9~11cm,按200~250kg/亩的量,施入有机肥;(3)饵料培养:施肥10~15d后,在养殖沟水面种植水生植物,用竹杆聚乙烯绳固定成带状,再按5~30kg/亩的量投放天然捕捞的水生动物;(4)蟹苗培育:用天然水体蟹箱进行暂养,暂养箱为竹木或钢架塑料网板结构,长2~3m,宽1.5~2.5m,高1~1.4m,内衬塑料窗纱,用绳子和滑轮调节蟹箱水深,按15~25kg/立方米的标准将蟹苗放入暂养箱,定期对蟹苗进行专用饲料的投放;(5)蟹苗日常管理:每天应在暂养箱四周搅水2次,以促进箱内外水体交换,每3~4d将暂养箱抬离水体检查一次,用清水洗刷箱体,清除残饵,如发现病蟹、撑脚蟹,及时取出处理;(6)水稻种植:在5月上中旬,选取茎杆粗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3叶~4叶龄的芦苇稻秧苗,人工移栽到池底平坦处,株行距为0.5~0.6m×0.5~0.6m,日字型或田字型种植,每穴1~3株,栽种面积为池塘水面的50%,将水位调节至8~10cm;(7)水稻田间管理:在水稻种植后的5d内,调节塘面水位为8~12cm,之后,根据水稻的株高和养殖生产需要,逐步提高水位,水位以不淹没心叶为准,对水稻进行病虫害防治;(8)河蟹养殖:在6月中旬,选择体质健壮,活动能立强,两螯八足齐全,无伤无病的蟹苗进行投放,按1.8~2kg/亩的量进行投放,定期投放河蟹专用饲料。进一步,所述的稻蟹共生的新型种养方法,池塘四周以及进/出水口均设置有防逃网,在池塘上空每隔0.8~1m,纵向和/或横向拉一根尼龙线。进一步,所述的稻蟹共生的新型种养方法,在池塘的池埂上种植紫苏和/或紫薯。进一步,所述的有机肥,是将鸡粪、蚯蚓粉、垫圈材料、复合肥按0.6~0.9:0.1~0.3:0.2~0.3:0.4~0.6的质量比混合,粉碎,在55~65℃,相对湿度为35~45%的环境下,发酵15d以上即可,期间,调节发酵体的PH值为5.5~6。进一步,所述的水生植物,包括伊乐藻、菹草、金鱼藻、轮叶黑藻、浮萍、水浮莲、水花生。进一步,所述的水生动物,包括螺蛳、轮虫、河蚌、水蚯蚓。进一步,所述的专用饲料,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原料组成:鱼粉10~20、血粉8~20、黄豆2~8、棉籽饼12~18、小麦粉12~18、酒糟3~12、茶渣3~10、紫薯12~18、苹果皮粉10~20、菠萝皮粉10~20、多维0.8~2.5、多矿1.1~1.8、食盐1~5。进一步,所述的蟹苗培育,其中蟹苗生存的水体温度为10℃以上时,专用饲料的投放量为蟹苗总质量的5~7%,水体温度为5~10℃时,专用饲料投放量为蟹苗总质量的3~5%。进一步,所述的专用饲料,在河蟹生长的不同时期,其粗蛋白的含量如下:河蟹第一次蜕壳,专用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为35~36%;第二次蜕壳,专用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为32~33%;第三次蜕壳,专用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为30%;第四次蜕壳,专用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为40%,粗脂肪含量在5%以上。进一步,所述的病虫害防治,是在水稻种植的第5d后,将白花蛇舌草、金钱草、鸡骨草和雷丸等质量混合,加水煎煮40~50min,过滤,稀释,装瓶,对水稻田进行喷淋即可。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额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形成水稻、河蟹、紫薯和/或紫苏以及多种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的微型生态圈,实现营养物质的互相补给互相支撑,通过对池塘改造、池塘处理、饵料培养、蟹苗培育、蟹苗日常管理、水稻种植、水稻田间管理、河蟹养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步骤,有效的保证了水稻、河蟹的增产,通过生态圈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控制,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稻蟹共生的环境中将化肥,农药的使用率降到最低,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使得种植的水稻和河蟹安全、无激素,符合人们追求绿色食品的理念。其中,通过对池塘的改造,实现了稻蟹共生规模化生产,形成了自给自足、互相支撑的微型生态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证了种植的水稻和养殖出来的河蟹的食用安全性。在池塘中添加了一定量的河道淤泥,通过淤泥中的微生物和丰富的营养,有效的促进水稻和河蟹的生长,同时,将池塘内的土壤进行光照、喷洒生石灰的操作,有效的灭杀了土壤的虫卵以及病菌,保证了水稻根部和河蟹的环境安全,提高存活率,通过腐熟有机肥的加入,增加了水体的营养,有效的保证了水稻和河蟹的生长,为实现水稻和河蟹的增产提供了保障,在水体中为河蟹进行饵料的培养,一方面能为河蟹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其生长,另一方面其粪便还能为水稻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还能起到改善水质的目的;通过对蟹苗的培育,能有效提高河蟹对环境的应激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抗逆性,在投放到池塘中后,能更快适应环境,减少河蟹的得病率,有效提高了河蟹的存活率。通过对水稻和水体的病虫害防治,能有效灭杀水稻表面的病原菌,避免了水体中病原体的滋生,同时,能减少细菌、病毒对河蟹幼苗的侵害,能有效提高河蟹的存活率,同时,采用的制剂是采用中药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稻蟹共生的新型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池塘改造:池塘四周距池埂3m处向池中挖环沟一条,下底宽60~80cm、上底宽110~130cm、沟深50~80cm,得养殖沟,在池塘的中间开挖十字沟或廿字沟,其中,池塘中的泥土还含有20~30%的河道淤泥;(2)池塘处理:在2月上旬,将池塘的水抽干,将池塘的泥土深翻,在晴朗的天气下晒5~7d,在三月上旬,对泥土进行二次深翻,同时,按150~200kg/亩的量,将生石灰撒入,与泥土拌匀,自然放置7~10d后,进水至塘面水深9~11cm,按200~250kg/亩的量,施入有机肥;(3)饵料培养:施肥10~15d后,在养殖沟水面种植水生植物,用竹杆聚乙烯绳固定成带状,再按5~30kg/亩的量投放天然捕捞的水生动物;(4)蟹苗培育:用天然水体蟹箱进行暂养,暂养箱为竹木或钢架塑料网板结构,长2~3m,宽1.5~2.5m,高1~1.4m,内衬塑料窗纱,用绳子和滑轮调节蟹箱水深,按15~25kg/立方米的标准将蟹苗放入暂养箱,定期对蟹苗进行专用饲料的投放;(5)蟹苗日常管理:每天应在暂养箱四周搅水2次,以促进箱内外水体交换,每3~4d将暂养箱抬离水体检查一次,用清水洗刷箱体,清除残饵,如发现病蟹、撑脚蟹,及时取出处理;(6)水稻种植:在5月上中旬,选取茎杆粗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3叶~4叶龄的芦苇稻秧苗,人工移栽到池底平坦处,株行距为0.5~0.6m×0.5~0.6m,日字型或田字型种植,每穴1~3株,栽种面积为池塘水面的50%,将水位调节至8~10cm;(7)水稻田间管理:在水稻种植后的5d内,调节塘面水位为8~12cm,之后,根据水稻的株高和养殖生产需要,逐步提高水位,水位以不淹没心叶为准,对水稻进行病虫害防治;(8)河蟹养殖:在6月中旬,选择体质健壮,活动能立强,两螯八足齐全,无伤无病的蟹苗进行投放,按1.8~2kg/亩的量进行投放,定期投放河蟹专用饲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蟹共生的新型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池塘改造:池塘四周距池埂3m处向池中挖环沟一条,下底宽60~80cm、上底宽110~130cm、沟深50~80cm,得养殖沟,在池塘的中间开挖十字沟或廿字沟,其中,池塘中的泥土还含有20~30%的河道淤泥;(2)池塘处理:在2月上旬,将池塘的水抽干,将池塘的泥土深翻,在晴朗的天气下晒5~7d,在三月上旬,对泥土进行二次深翻,同时,按150~200kg/亩的量,将生石灰撒入,与泥土拌匀,自然放置7~10d后,进水至塘面水深9~11cm,按200~250kg/亩的量,施入有机肥;(3)饵料培养:施肥10~15d后,在养殖沟水面种植水生植物,用竹杆聚乙烯绳固定成带状,再按5~30kg/亩的量投放天然捕捞的水生动物;(4)蟹苗培育:用天然水体蟹箱进行暂养,暂养箱为竹木或钢架塑料网板结构,长2~3m,宽1.5~2.5m,高1~1.4m,内衬塑料窗纱,用绳子和滑轮调节蟹箱水深,按15~25kg/立方米的标准将蟹苗放入暂养箱,定期对蟹苗进行专用饲料的投放;(5)蟹苗日常管理:每天应在暂养箱四周搅水2次,以促进箱内外水体交换,每3~4d将暂养箱抬离水体检查一次,用清水洗刷箱体,清除残饵,如发现病蟹、撑脚蟹,及时取出处理;(6)水稻种植:在5月上中旬,选取茎杆粗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3叶~4叶龄的芦苇稻秧苗,人工移栽到池底平坦处,株行距为0.5~0.6m×0.5~0.6m,日字型或田字型种植,每穴1~3株,栽种面积为池塘水面的50%,将水位调节至8~10cm;(7)水稻田间管理:在水稻种植后的5d内,调节塘面水位为8~12cm,之后,根据水稻的株高和养殖生产需要,逐步提高水位,水位以不淹没心叶为准,对水稻进行病虫害防治;(8)河蟹养殖:在6月中旬,选择体质健壮,活动能立强,两螯八足齐全,无伤无病的蟹苗进行投放,按1.8~2kg/亩的量进行投放,定期投放河蟹专用饲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蟹共生的新型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池塘四周以及进/出水口设置有防逃网,在池塘上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力剑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