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86305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3 06: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成像镜头系统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像侧透镜组群从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和(7),0.2<fR1/fR3<3.6  (2)0≦|f/rG2b|<7.0  (7)其中,fR1是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的焦距,fR3是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的焦距,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rG2b是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410575323.3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申请日:2014年10月24日,专利技术名称: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在使用望远镜头或超望远镜头(以下设定设为望远镜头)的拍摄中,得到将远处的被摄体或较小的被摄体拉至拍摄者的眼前的效果。因此,望远镜头广泛用于运动场景的拍摄、野鸟等野生动物的拍摄、天体的拍摄等各种场景。作为这种场景的拍摄中使用的望远镜头,存在日本特开平9-236743号公报或日本特开平11-160617号公报所公开的望远镜头。在上述场景的拍摄中,摄像装置的机动性的优劣尤为重要。这里,机动性例如是指携带的容易性、手持拍摄时的稳定性、对焦速度的高速性等。为了使装置的机动性优良,优选光学系统是小型轻量的。并且,光学系统能够更快地对焦在被摄体上也是左右机动性优劣的重要要素。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望远镜头、例如第1实施例的望远镜头中,全长相对于焦距较长,所以无法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利用比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整体进行对焦。因此,难以使对焦组轻量化。并且,相对于焦距,全长较长,所以机动性较差。并且,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望远镜头、例如第1实施例的望远镜头的全长相对于焦距较长,所以机动性较差。并且,由于对焦组比光圈更靠物体侧,所以,难以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因此,难以实现光学系统整体的重量的轻量化和对焦速度的高速化。并且,由于第1实施例的望远镜头的全长相对于焦距较长,所以机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容易实现光学系统全长的缩短化和小径化、机动性优良、并且良好地校正了像差的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并且,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望远域或超望远域视场角的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系统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其中,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06<|ffo/f|<0.4(1)其中,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ffo是对焦透镜组的焦距。并且,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系统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其中,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2<fR1/fR3<3.6(2)其中,fR1是第1像侧透镜组的焦距,fR3是第3像侧透镜组的焦距。并且,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系统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其中,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0.08<fR2/f<0.33(3)其中,fR2是第2像侧透镜组的焦距,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并且,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有:光学系统;以及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在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其中,光学系统是上述成像镜头系统中的任意一方。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容易实现光学系统全长的缩短化和小径化、机动性优良、并且良好地校正了像差的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附图说明图1A、图1B是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A是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1B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2A、图2B是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2A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2B是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3A、图3B是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3A是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3B是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4A、图4B是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4A是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4B是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5A、图5B、图5C、图5D是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5E、图5F、图5G、图5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6A、图6B、图6C、图6D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6E、图6F、图6G、图6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7A、图7B、图7C、图7D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7E、图7F、图7G、图7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8A、图8B、图8C、图8D是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8E、图8F、图8G、图8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9A、图9B、图9C、图9D是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9E、图9F、图9G、图9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10A、图10B、图10C、图10D是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10E、图10F、图10G、图10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11A、图11B、图11C、图11D是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11E、图11F、图11G、图11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12A、图12B、图12C、图12D是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12E、图12F、图12G、图12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13是组入了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数字照相机的剖视图。图14是上述数字照相机的前方立体图。图15是上述数字照相机的后方立体图。图16是数字照相机的主要部的内部电路的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不由该实施方式和实施例限定。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系统的说明之前,对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系统所具有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以下,适当将“成像镜头系统”设为“镜头系统”。在基本结构中,镜头系统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在观察光学系统整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镜头系统,其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所述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其中,所述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所述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和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和(7),0.2<fR1/fR3<3.6 (2)0≦|f/rG2b|<7.0 (7)其中,fR1是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的焦距,fR3是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的焦距,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rG2b是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1.08 JP JP2013-2320881.一种成像镜头系统,其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所述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其中,所述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所述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和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和(7),0.2<fR1/fR3<3.6(2)0≦|f/rG2b|<7.0(7)其中,fR1是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的焦距,fR3是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的焦距,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rG2b是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2.一种成像镜头系统,其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所述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其中,所述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所述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和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和(9),0.2<fR1/fR3<3.6(2)0.023≦Dsfo/DLTL≦0.110(9)其中,fR1是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的焦距,fR3是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的焦距,Dsfo是从所述开口光圈到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DLTL是从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Dsfo和DLTL均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3.一种成像镜头系统,其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所述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其中,所述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所述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和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和(10),0.2<fR1/fR3<3.6(2)其中,fR1是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的焦距,fR3是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的焦距,Dsfo是从所述开口光圈到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是所述开口光圈的最大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06<|ffo/f|<0.4(1)其中,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ffo是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0.08<fR2/f<0.33(3)其中,fR2是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的焦距,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和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抖动校正透镜组,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在与光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以减轻由于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抖动而引起的像的抖动。7.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所述像侧透镜组群具有配置在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的像侧紧后面的正屈光力的第4像侧透镜组。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和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所述对焦透镜组,另外任意一个透镜组是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9.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所述成像镜头系统具有配置在所述开口光圈的物体侧的物体侧透镜组群,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群包含多个透镜并且具有正屈光力,配置在所述开口光圈的物体侧的透镜全部包含在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群中,由比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全部透镜构成的物体侧部分镜头系统具有正屈光力。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所述对焦透镜组是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和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所述对焦透镜组或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村一辉藤仓崇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