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流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41999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8 1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弃流池,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占地面积小,建造成本低,方便后期维护的优点的弃流池,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所述弃流主体内设有隔板,隔板将弃流主体分隔为上室和下室,隔板上开设有通孔,雨水管与清水管均连通至上室,下室中设有连通至污水区的污水管,所述下室内设置有用于封闭通孔的启闭机构,可以将降水初期的污水与降水中后期干净的水分开排放,并且弃流主体不需要设置太大的容积,占地面积小,同时这种弃流池并没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和设置,其建造的花费较小,还能够方便操作人员后期对其进行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弃流池
本技术涉及雨水回收利用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弃流池。
技术介绍
我国水资源紧缺,而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水源危机和雨洪危害日益严重,更是可用水的大大减少,因此将雨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嘉懿收集利用,对其实行综合治理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兴课题,同时由于天然雨水具有硬度低、污染物少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对其收集处理和利用,从而有效地节约有限的水资源。但是由于道路上存在较多的灰尘等泥垢,初期的雨水冲刷地面会带来较多的污染物,同时沿街商铺有可能将污水直接排放到雨水口中,因此降水初期收集到的雨水中污染物较多,如果将这些污水一起排放到雨水收集池中,会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清理。为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设计出初期雨水弃流池收集雨水,可以将降水初期的雨水排放到污水处理装置中,而将之后的雨水排放到雨水收集装置中,大大减少了清洁雨水所需要的人力、消耗和时间。目前,公开号为CN20238051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雨水弃流池,它包括进水区、弃流区、净雨水收集区及弃流控制装置,所述进水区与所述弃流区、净雨水收集区相连通,所述进水区内设有与所述弃流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液位传感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进水区内的水位高度,所述弃流区内开设有弃流区排水口,并设有与所述弃流控制装置电连接的弃流阀,所述弃流控制装置能够根据所述液位传感装置检测的所述进水区内的水位高度控制所述弃流阀,从而控制所述弃流区排水口的通断。这种雨水弃流池虽然能够根据进水区内的水位高度控制弃流区排水口的通断,从而达到根据雨量自动调节雨水弃流量的效果,但是由于其需要安装液位传感装置,并且其容积较大,占地面积广,因此在建造时需要较高的花费,不易进行后期的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弃流池,其具有占地面积小,建造成本低,方便后期维护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弃流池,包括埋设在土质层内的弃流主体、污水区、设置在弃流主体上的雨水管和清水管,所述弃流主体内设有隔板,隔板将弃流主体分隔为上室和下室,隔板上开设有通孔,雨水管与清水管均连通至上室,下室中设有连通至污水区的污水管,所述下室内设置有用于封闭通孔的启闭机构。如此设置,当降雨初期降水量较少以及平时沿街商铺将污水倾倒进入排水管道中时,污水从雨水管中进入弃流主体,污水会先进入上室,并且从隔板上的通孔流到下室中,再从下室的污水管排放到污水区中,而降雨中后期,降水量增大至一定程度后,由于雨水管的进水量大于污水管的出水量,积水将下室填满,此时启闭机构将通孔封闭,从雨水管中进入的较为干净的雨水则会在上室汇集并且通过清水罐排放到雨水收集装置中,由此将降水初期的污水与降水中后期干净的水分开排放,并且由于收集污水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十五分钟,因此弃流主体不需要设置太大的容积,占地面积小,同时这种弃流池并没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和设置,其建造的花费较小,还能够方便操作人员后期对其进行维护。进一步设置:所述启闭机构包括固定在下室内通孔位置的封闭篮和放置在封闭篮内的橡胶浮球。如此设置,由于下室内水位的上升,橡胶浮球会随着水面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当水位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橡胶浮球会将通孔阻挡住,这样就能够阻止上室中的水流继续进入下室内,而封闭篮的设置可以让橡胶浮球随着固定的路线向上浮起,避免由于水的振荡而导致橡胶浮球的错位,同时由于橡胶的密封性较好,使用橡胶作为浮球的材料可以较好地将上室和下室隔离,防止下室中的污水进入上室污染干净的积水。进一步设置:所述封闭篮和橡胶浮球的直径均大于通孔的直径。如此设置,橡胶浮球的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在橡胶浮球上浮时就能够很好地将整个通孔阻挡住,保持上室和下室之间的密封性,并且封闭篮的直径大于橡胶浮球的直径才能够使橡胶浮球在封闭篮中上下浮动,橡胶浮球与封闭篮的结构简单,相对于水位传感器造价低廉,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弃流池的造价,且方便后期维护与维修。进一步设置:所述污水区内设有排污管,污水管的位置高于排污管的位置。如此设置,降雨初期的污水从下室的污水管排入污水区内,再从污水区内的排污管排出,因此污水管的高度高于排污管的高度可以防止污水过多积攒在污水区内时,污水从污水管中倒灌回下室内,同时污水管位于污水区靠近底面的位置可以方便污水的排放。进一步设置:所述下室的侧壁通过水泥浆层与周围的土质层隔离。如此设置,下室的侧壁设置水泥砂浆层可以增加整个下室的牢固性和耐用性,防止污水长时间的侵蚀而导致下室的损坏,同时可以防止周围土质层中的水分渗透到下室内,为整个弃流池增加负担。进一步设置:所述下室的底面设有透水层,透水层由若干砂砾石填充,并留有孔隙。如此设置,降水量较大时,下室容易蓄满,而此时如果发生二次降雨,雨水中又会带有较多的杂质,而此时下室中的积水较多,通孔处于启闭机构,会使污水进入雨水存放装置中,在下室的底面设置透水层,可以通过土壤过滤的方式将很大部分的污水在下室中进行排放,加快整个弃流池排放污水的效率。进一步设置:所述透水层与土质层之间的若干层土工格栅。如此设置,土工格栅可以防止土质层中的土壤和砂石进入透水层内,造成透水层的堵塞,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透水层的排水效率和整个弃流池的排水效率,达到更为良好的使用效果。进一步设置:所述上室内连通有三个雨水管。如此设置,由于降水量较大时,雨水的进水量会远大于雨水的排放量,设置三个雨水管可以将更多的雨水引入弃流本体中,从而将弃流池作为雨水的缓冲,配合海绵城市的理念,增加雨水的排放效果。进一步设置:所述污水区的结构与下室的结构相同。如此设置,当污水进入较多或者排污系统出现问题时,污水区中的污水来不及进行排放,有可能导致污水的倒灌,将污水区的结构与下室的结构设置相同,可以增加污水区排放污水的速度,由此提高整个弃流池的效率。作为优选,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污水管的直径。如此设置,由于进入上室的污水量会大于下室排放污水的量,因此通孔的直径大于污水管的直径可以增加通孔中进入下室的污水的量,从而避免污水排放过慢而导致上室蓄满污水,防止污水从上室进入清水管中。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将降水初期的污水与降水中后期干净的水分开排放,并且弃流主体不需要设置太大的容积,占地面积小,同时这种弃流池并没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和设置,其建造的花费较小,还能够方便操作人员后期对其进行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俯视图;图3是用于显示启闭机构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弃流主体;11、雨水管;12、清水管;13、隔板;131、通孔;14、上室;15、下室;151、污水管;2、污水区;21、排污管;3、启闭机构;31、挡水板;32、连接杆;33、定位柱;34、浮球阀;4、封闭篮;41、橡胶浮球;42、竖槽;5、水泥浆层;6、透水层;7、土工格栅。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弃流池,如图1和2所示,其左侧为长方体形状的弃流主体1,弃流主体1包括上下两层,上层为上室14,下层为下室15,上室14与下室15之间通过中间的隔板13隔开,隔板13上设有通孔131,在上室14中的积水可以通过通孔131流通到下室15中,下室15的左侧设有污水管151,污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弃流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弃流池,包括埋设在土质层内的弃流主体(1)、污水区(2)、设置在弃流主体(1)上的雨水管(11)和清水管(12),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主体(1)内设有隔板(13),隔板(13)将弃流主体(1)分隔为上室(14)和下室(15),隔板(13)上开设有通孔(131),雨水管(11)与清水管(12)均连通至上室(14),下室(15)中设有连通至污水区(2)的污水管(151),所述下室(15)内设置有用于封闭通孔(131)的启闭机构(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弃流池,包括埋设在土质层内的弃流主体(1)、污水区(2)、设置在弃流主体(1)上的雨水管(11)和清水管(12),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主体(1)内设有隔板(13),隔板(13)将弃流主体(1)分隔为上室(14)和下室(15),隔板(13)上开设有通孔(131),雨水管(11)与清水管(12)均连通至上室(14),下室(15)中设有连通至污水区(2)的污水管(151),所述下室(15)内设置有用于封闭通孔(131)的启闭机构(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弃流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启闭机构(3)包括固定在下室(15)内通孔(131)位置的封闭篮(4)和放置在封闭篮(4)内的橡胶浮球(4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弃流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篮(4)和橡胶浮球(41)的直径均大于通孔(131)的直径。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泓铖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科佳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