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841264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8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池内的升流筒,所述升流筒内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通过支气管与供气机构连接,所述支气管上设有阀门。本装置利用空气提升的原理将池底的絮凝颗粒通过升流筒输送到水面,形成连续的水力上下循环,将药剂迅速、均匀地与废水进行反应,同时在曝气的过程将污泥中附着的气泡释放出来,可提高平流沉淀池的沉淀效果和出水水质,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利、成本低廉、运行稳定、节能高效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
本技术涉及混凝沉淀池曝气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用水和废水量急剧增加,水资源情况日趋紧张,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在水资源紧缺的现实下,将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作为再生资源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势在必行。混凝沉淀是污水生化处理后的一项物化处理技术,对于污水处理后能否达到排放标准十分重要。混凝沉淀池运行经常采用投加聚铁(铝)盐+PAM工艺,聚铁(铝)絮凝沉淀效果会随着水质的变化而不同。若是进水氨氮偏高,生化处理效果差,混凝池会产生较多浮泥,影响出水水质。在混凝物化处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如下:1)现场搅拌强度达不到工艺要求,虽然进行电机及搅拌叶轮进行过多次升级改造,但由于池内设施有限,再次进行扩容难度较大;2)混凝池布水区域易形成死区,导致浮泥大量积累并堵塞布水口。3)加药混合时间较短,不易达到药剂充分反应,易产生浮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本装置利用空气提升的原理将池底的絮凝颗粒通过升流筒输送到水面,形成连续的水力上下循环,将药剂迅速、均匀地与废水进行反应,同时在曝气的过程将污泥中附着的气泡释放出来,可提高平流沉淀池的沉淀效果和出水水质,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利、成本低廉、运行稳定、节能高效的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池内的升流筒,所述升流筒内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通过支气管与供气机构连接。所述支气管上设有阀门。所述阀门采用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连接有定时控制器。所述升流筒下设有支腿。所述升流筒上设有与升流筒连通的布水器。所述布水器为环形的箱体,所述箱体下均布有若干个通孔。所述曝气管通过固定架与升流筒连接。所述支气管通过支撑杆与升流筒连接。所述升流筒下设有高低调节机构。所述高低调节机构包括设置池底下部具有通孔的下筒体,所述下筒体上设有与之螺纹连接的螺纹套,所述螺纹套上通过转动机构设有与之转动连接的升流筒,所述池低设有驱动螺纹套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螺纹套上部内侧的环形挡块、设置在升流筒下部外周的限位凸块和套装在升流筒上的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通过螺帽压紧。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螺纹套上的驱动通孔、套装在下筒体上与之转动连接的齿轮和设置在齿轮上穿过驱动通孔的驱动杆,所述池低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齿轮与齿轮啮合。有益效果:通过在升流筒内设计安装曝气管,当压缩空气进入升流筒内开始曝气后,气液混合密度减小,液面上升溢出筒外,筒外的污水污泥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连续不断的通过升流筒下部的通道流进筒内,在连续曝气的同时又得到了搅拌,经过出水槽后再进入平流沉淀池,实现了自动循环功能,避免污泥在布水区内沉积堵塞出水口。供气机构可以采用压缩机或鼓风机,鼓风机采用变频控制,总气管和各支气管上有阀门调节,可以根据所需曝气的风量大小实现搅拌强度的控制。支腿距离池底约0.3~0.8m高度,曝气管距离升流筒底部进水口约0.3~0.6m。升流筒的出口两边加装有长方形底部均匀开洞的出水槽(即箱体),保证升流筒出水均匀进入到平流沉淀池。本技术主要解决污水在物化处理过程中,药剂与污水混凝反应混合时间短、搅拌强度不够,在反应中产生的CO2气体不能及时排出,进而影响絮凝污泥沉降和出水水质的问题。本装置利用空气提升的原理将池底的絮凝颗粒通过升流筒输送到水面,形成连续的水力上下循环,将药剂迅速、均匀地与废水进行反应,同时在曝气的过程将污泥中附着的气泡释放出来,可提高平流沉淀池的沉淀效果和出水水质,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利、成本低廉、运行稳定、节能高效的特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高低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搅拌情况观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一种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池内的升流筒5,所述升流筒5内设有曝气管3,所述曝气管2通过支气管6与供气机构8连接。所述支气管6上设有阀门7。所述阀门7采用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连接有定时控制器。所述升流筒下设有支腿1,便于液体及气体从支腿间进入升流筒。所述升流筒上设有与升流筒连通的布水器。所述布水器为环形的箱体,所述箱体下均布有若干个通孔。所述曝气管通过固定架3与升流筒连接。所述支气管通过支撑杆4与升流筒连接。通过在升流筒内设计安装曝气管,当压缩空气进入升流筒内开始曝气后,气液混合密度减小,液面上升溢出筒外,筒外的污水污泥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连续不断的通过升流筒下部的通道流进筒内,在连续曝气的同时又得到了搅拌,经过出水槽后再进入平流沉淀池,实现了自动循环功能,避免污泥在布水区内沉积堵塞出水口。供气机构可以采用压缩机或鼓风机,鼓风机采用变频控制,总气管和各支气管上有阀门调节,可以根据所需曝气的风量大小实现搅拌强度的控制。支腿距离池底约0.3~0.8m高度,曝气管距离升流筒底部进水口约0.3~0.6m。升流筒的出口两边加装有长方形底部均匀开洞的出水槽(即箱体),保证升流筒出水均匀进入到平流沉淀池。本技术主要解决污水在物化处理过程中,药剂与污水混凝反应混合时间短、搅拌强度不够,在反应中产生的CO2气体不能及时排出,进而影响絮凝污泥沉降和出水水质的问题。本装置利用空气提升的原理将池底的絮凝颗粒通过升流筒输送到水面,形成连续的水力上下循环,将药剂迅速、均匀地与废水进行反应,同时在曝气的过程将污泥中附着的气泡释放出来,可提高平流沉淀池的沉淀效果和出水水质,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利、成本低廉、运行稳定、节能高效的特点。实施例2:如图1、2所示,一种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池内的升流筒5,所述升流筒5内设有曝气管3,所述曝气管2通过支气管6与供气机构8连接。所述支气管6上设有阀门7。所述阀门7采用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连接有定时控制器,定时控制阀门打开,使用方便。所述升流筒上设有与升流筒连通的布水器。所述布水器为环形的箱体,所述箱体下均布有若干个通孔,混合搅拌更均匀,液体与空气接触面积大时间长。所述曝气管通过固定架3与升流筒连接,连接稳固。所述支气管通过支撑杆4与升流筒连接。所述升流筒下设有高低调节机构。所述高低调节机构包括设置池底下部具有通孔20的下筒体18,所述下筒体18上设有与之螺纹连接的螺纹套15,所述螺纹套15上通过转动机构设有与之转动连接的升流筒5,所述池低设有驱动螺纹套15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螺纹套15上部内侧的环形挡块10、设置在升流筒下部外周的限位凸块11和套装在升流筒上的推力轴承13,所述推力轴承13通过螺帽12压紧。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螺纹套15上的驱动通孔14、套装在下筒体18上与之转动连接的齿轮19和设置在齿轮上穿过驱动通孔14的驱动杆17,所述池低设有驱动电机21,所述驱动电机21的驱动齿轮与齿轮19啮合,在需要将升流筒升高时,驱动电机工作带动齿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池内的升流筒,所述升流筒内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通过支气管与供气机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池内的升流筒,所述升流筒内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通过支气管与供气机构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气管上设有阀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采用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连接有定时控制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物化处理内循环曝气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流筒下设有支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冬晓赵印樊国军吴永超李根德刘纯显陈智乐付锦帆王崇岩
申请(专利权)人:中聚天冠生物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