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趸船安全接岸设备,包括跳船,其特征在于:该跳船的一侧设有可上下角度调解的固定跳板,以及一可伸缩于固定跳板之中的移动跳板;所述移动跳板上设有若干组竖向的定位轮和若干组横向的导向轮,同时还设有至少一组动力轮;所述动力轮包括角速度相同的链轮和动轮;所述固定跳板内设有型腔;在该型腔内底面对应动轮设有相匹配的轨道;而定位轮和导向轮均抵顶于型腔的内壁;所述固定跳板的两端内侧均设有链轮;所述跳船底部设有电机驱动的一组相应的主动轮,每个主动轮的一侧依次啮合有调向轮、移动从动轮,所述移动从动轮上设有链轮;所述各个链轮通过第一链条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水域登陆作业,并且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性高、效率高等优点,同时还具有适应多种登陆环境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趸船安全接岸设备
本技术涉及趸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人员登陆船舶的趸船安全接岸设备。
技术介绍
趸船,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并具有“水上码头”、“水上城市”等多种称号。其通常固定在靠近岸边的水域上,以便大型船舶停靠、上下旅客、装卸货物之用等。跳船,是一种小型船,其主要作用是辅助登陆趸船之用。目前,河道淤积严重,需要不断的进行清淤施工才能保证河道的安全性,即使这样也未能彻底解决淤积的问题,因此一般较大型的船只不能靠岸太近,这就为人员的水陆通行带了不少麻烦。趸船的应用就为解决上述麻烦提供了一种途径,但是基于目前的现状,以及趸船也需要一定的吃水深度,所以趸船现在也不能靠岸太近。现在解决的方式是采用趸船与跳船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在趸船与岸边之间设有至少一条跳船,之后再在跳船与岸边之间、跳船与跳船之间、跳船与趸船之间搭接多条木板,进而提供水陆通道。但是这种解决方案缺点较多:首先,木板搭接不规范、调整频繁、无标准,安全性较低易发生落水事故;其次,木板长期浸泡易腐朽,安全隐患大;再次,水位变幅较大,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趸船、跳船及木板之间搭配的调整,工作量大、操作方式复杂,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高、工作效率高的趸船安全接岸设备。本技术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趸船安全接岸设备,包括跳船。该跳船的一侧设有可上下角度调解的固定跳板,以及一可伸缩于固定跳板之中的移动跳板;所述移动跳板在其上、下两面的边缘处均对应设有若干组竖向的定位轮,而在其左、右两侧面上均对应设有若干组横向的导向轮,并且在其靠近跳船的左、右两侧面上均对应设有至少一组动力轮;所述动力轮包括角速度相同的链轮和动轮;所述固定跳板内设有可供移动跳板伸缩进出的型腔;在该型腔内底面对应动轮设有相匹配的轨道;而移动跳板上的定位轮和导向轮均抵顶于型腔的内壁;所述固定跳板的两端内侧均设有链轮;所述跳船底部设有电机驱动的一组相应的主动轮,每个主动轮的一侧依次啮合有调向轮、移动从动轮,所述移动从动轮上设有角速度相同的链轮;所述各个链轮通过第一链条传动连接。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在跳船的一侧设有固定跳板及伸缩进出于固定跳板之中的移动跳板,从而通过固定跳板与移动跳板间的相对伸缩变化,进而在趸船与岸边之间提供了一条水陆通道。本技术采用机械传动方式,其主要部件仅为固定跳板与移动跳板,其结构简单;使用时无需工作人员频繁调整,操作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采用标准承重设计,大大的提高了安全性,保障了人员的安全通行。为了保证跳船的平衡性,进而保证本技术能够安全、平稳的顺利工作,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中在跳船底部且每个主动轮的另一侧均设有自调节的配重装置;所述每个配重装置均包括一与主动轮啮合的调配从动轮,以及固定在跳船底部且与调配从动轮相互配合的定链轮;所述调配从动轮与定链轮之间是配重的行走调节区;所述调配从动轮上设有角速度相同的链轮,所述链轮与定链轮通过第二链条传动连接;所述配重上设有行走在第二链条上的链轮。在移动跳板伸缩的同时,该配重装置能够相应的自动调整跳船重心的平衡,进而避免跳船因移动跳板伸缩过长而引发重心偏移发生倾斜沉水事故,最终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所述固定跳板的前端两侧分别设有弧形导向板。所述固定跳板的后端与跳船的一侧枢设连接;所述固定跳板的下面设有液压缸,该液压缸的一端铰接于固定跳板上,另一端铰接于跳船上。所述跳船上设有控制液压缸伸缩的操作台。所述固定跳板的两侧设有桁架。所述固定跳板的行走面设有防滑条纹。所述移动跳板的行走面的两侧设有可拆装桁架的插孔。所述移动跳板的行走面设有防滑条纹。所述跳船上设有控制电机正反转的操作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展开结构示意图;图2是移动跳板结构示意图;图3是固定跳板结构示意图。图中:1.跳船;2.固定跳板;3.移动跳板;4.配重装置;5.液压缸;6.第一链条;7.第二链条;11.主动轮;12.调向轮;13.移动从动轮;21.型腔;22.轨道;23.弧形导向板;24.桁架;25.防滑条纹;31.定位轮;32.导向轮;33.动力轮;34.插孔;41.调配从动轮;42.定链轮;43.配重;100.链轮;331.动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趸船安全接岸设备,主要包括跳船1、固定跳板2和移动跳板3。其中,移动跳板3可伸缩进出于固定跳板2之中,而固定跳板2可上下角度调解的固定在跳船1的一侧,从而通过固定跳板2的上下角度调节指定移动跳板3的伸缩进出方向,再通过移动跳板3伸、缩向岸边(码头)等登陆点,进而为人员在趸船与岸边(码头)等登陆点之间提供了一条结构简单、安全性高的水陆通道。其具体的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下:移动跳板3——该移动跳板3在其上、下两面的边缘处均对应设有若干组竖向的定位轮31,主要用于移动跳板3在固定跳板2内部竖向定位,有助于移动跳板3横向的平稳伸缩;而在移动跳板3的左、右两侧面上均对应设有若干组横向的导向轮32,主要用于在固定跳板2内部的横向定位,进一步助于移动跳板3横向的平稳伸缩;同时还在移动跳板3靠近跳船1的左、右两侧面上均对应设有至少一组动力轮33,所述动力轮33包括角速度相同的链轮100和动轮331。固定跳板2——该固定跳板2内设有可供移动跳板3伸缩进出的型腔21,并且在该型腔21内底面对应动轮331设有相匹配的轨道22,而移动跳板3上的定位轮31和导向轮32均抵顶于型腔21的内壁,同时固定跳板2的两端内侧均设有链轮100。跳船1——该跳船1的底部设有电机驱动的一组相应的主动轮11,每个主动轮11的一侧依次啮合有调向轮12、移动从动轮13;所述移动从动轮13上设有角速度相同的链轮100。最后,移动跳板3、固定跳板2、跳船1上的各个链轮100通过第一链条6传动连接。甚至,在跳船1上设有控制电机正反转的操作台(图中未示出),方便工作人员操作。本技术在跳船1的一侧设有固定跳板2及伸缩进出于固定跳板2之中的移动跳板3,从而通过固定跳板2与移动跳板3间的相对伸缩变化,进而在趸船与岸边之间提供了一条水陆通道。本技术采用机械传动方式,其主要部件仅为固定跳板2与移动跳板3,其结构简单;使用时无需工作人员频繁调整,操作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采用标准承重设计,大大的提高了安全性,保障了人员的安全通行。上述实施方式在离岸相对较近时已经很高效、安全的解决了现有技术问题;其实还可以进行较远距离的优化改进,但这时就要考虑跳船1重心偏移而产生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保证跳船1的平衡性,进而保证本技术能够安全、平稳的顺利工作,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是在跳船1底部且每个主动轮11的另一侧均设有自调节的配重装置4。而每个配重装置4均包括一与主动轮11啮合的调配从动轮41,以及固定在跳船1底部且与调配从动轮41相互配合的定链轮42,所述调配从动轮41与定链轮42之间是配重43的行走调节区。其次,所述调配从动轮41上设有角速度相同的链轮100,所述链轮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趸船安全接岸设备,包括跳船,其特征在于:该跳船的一侧设有可上下角度调解的固定跳板,以及一可伸缩于固定跳板之中的移动跳板;所述移动跳板在其上、下两面的边缘处均对应设有若干组竖向的定位轮,而在其左、右两侧面上均对应设有若干组横向的导向轮,并且在其靠近跳船的左、右两侧面上均对应设有至少一组动力轮;所述动力轮包括角速度相同的链轮和动轮;所述固定跳板内设有可供移动跳板伸缩进出的型腔;在该型腔内底面对应动轮设有相匹配的轨道;而移动跳板上的定位轮和导向轮均抵顶于型腔的内壁;所述固定跳板的两端内侧均设有链轮;所述跳船底部设有电机驱动的一组相应的主动轮,每个主动轮的一侧依次啮合有调向轮、移动从动轮,所述移动从动轮上设有角速度相同的链轮;所述各个链轮通过第一链条传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趸船安全接岸设备,包括跳船,其特征在于:该跳船的一侧设有可上下角度调解的固定跳板,以及一可伸缩于固定跳板之中的移动跳板;所述移动跳板在其上、下两面的边缘处均对应设有若干组竖向的定位轮,而在其左、右两侧面上均对应设有若干组横向的导向轮,并且在其靠近跳船的左、右两侧面上均对应设有至少一组动力轮;所述动力轮包括角速度相同的链轮和动轮;所述固定跳板内设有可供移动跳板伸缩进出的型腔;在该型腔内底面对应动轮设有相匹配的轨道;而移动跳板上的定位轮和导向轮均抵顶于型腔的内壁;所述固定跳板的两端内侧均设有链轮;所述跳船底部设有电机驱动的一组相应的主动轮,每个主动轮的一侧依次啮合有调向轮、移动从动轮,所述移动从动轮上设有角速度相同的链轮;所述各个链轮通过第一链条传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趸船安全接岸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跳船底部且每个主动轮的另一侧均设有自调节的配重装置;所述每个配重装置均包括一与主动轮啮合的调配从动轮,以及固定在跳船底部且与调配从动轮相互配合的定链轮;所述调配从动轮与定链轮之间是配重的行走调节区;所述调配从动轮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华,李晶,张明前,黄军,张文,孙超,冯建明,罗良,陈洪福,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宜宾航道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