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智能移动端接口选择系统与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825949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5 07: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移动端接口选择系统,包括:自适应规则模块、网络接口选择器以及网络流管理器,自适应规则模块对每个应用制定对应的性能指标;网络接口选择器为网络流量智能选择当前其最适合的网络接口;网络流管理器将网络流输送到由网络接口选择器指定的网络接口传输以及处理网络断连现象,在应用与真实网络接口层之间设置一个虚拟网络接口,上层应用的流量均连接到该虚拟网络接口上,上行流量通过该虚拟网络接口传输给上层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通过智能的选择网络接口减小网络信号波动对用户体验造成的影响,还能够高效地处理网络断连,减小网络断连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移动端接口选择框架与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移动端数据传输
,涉及传输优化,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移动端接口选择框架与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WiFi与LTE移动蜂窝数据的网络传输速率的迅猛发展,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移动终端设备利用WiFi和LTE移动蜂窝数据来接入互联网已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两者的传输带宽以及低传输时延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移动终端设备的固有属性就体现在它的移动上,所以仅仅是提供高带宽、低延时的网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用户的移动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无线移动网络信号强度的变化以及网络断、重连现象的出现,这些现象统称为移动网络的不稳定性。所以如何合理有效的处理这些移动网络的不稳定性对于提高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是极为重要的。相关测量数据表明30%以上的移动设备每天网络的断、重连次数达到了WiFi25次,LTE24次。10%以上的设备每天移动网络信号强度的变化超过10dBm以上的达到了WiFi6.8次,LTE42次(10dBm是一个对用户体验影响很大的信号强度变化)。因此可见网络的不稳定性对移动设备的网络服务影响还是很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62/201710142888.html" title="智能移动端接口选择系统与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智能移动端接口选择系统与方法</a>

【技术保护点】
智能移动端接口选择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自适应规则模块,用于对每个应用制定对应的性能指标;网络接口选择器,为网络流量智能选择当前其最适合的网络接口,其中设置有网络接口状态监控器,越过Android framework,从底层的系统内核中获取网络接口的信息,对于LTE,通过信号强度来计算其性能表现,对于WiFi,利用30秒为周期的吞吐率变化来表达其状态,将WiFi‑LTE的表现分为三个状态,第一种,WiFi的性能比当前需求的网络性能好,则为应用网络流选择WiFi网络接口转发;第二种,LTE的性能比当前需要的网络性能好,但是WiFi比需求的网络性能差,则为应用网络流选择LTE网络接口转发;第三种...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移动端接口选择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自适应规则模块,用于对每个应用制定对应的性能指标;网络接口选择器,为网络流量智能选择当前其最适合的网络接口,其中设置有网络接口状态监控器,越过Androidframework,从底层的系统内核中获取网络接口的信息,对于LTE,通过信号强度来计算其性能表现,对于WiFi,利用30秒为周期的吞吐率变化来表达其状态,将WiFi-LTE的表现分为三个状态,第一种,WiFi的性能比当前需求的网络性能好,则为应用网络流选择WiFi网络接口转发;第二种,LTE的性能比当前需要的网络性能好,但是WiFi比需求的网络性能差,则为应用网络流选择LTE网络接口转发;第三种,WiFi与LTE的性能都不能达到网络流需求的网络性能,则选择WiFi与LTE两者中状态更好的网络接口为应用网络流提供服务;网络流管理器,用于将网络流输送到由网络接口选择器指定的网络接口传输以及处理网络断连现象,在应用与真实网络接口层之间设置一个虚拟网络接口,上层应用的流量均连接到该虚拟网络接口上,上行流量通过该虚拟网络接口传输给上层应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移动端接口选择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规则模块向用户提供一个按照应用组织的用户自定义规则的UI界面,用户通过该UI界面为每个应用制定对应的性能指标,自适应规则的原则为:1)能覆盖到不同种类应用的QOE需求;2)能满足同一应用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不同QOE需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移动端接口选择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规则模块在用户没有制定时,根据应用的类型给出一套适中的规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移动端接口选择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指标包括延时及吞吐量要求,自适应规则种类包括:1)流量消耗敏感型规则,此类规则能够减少对移动数据的消耗,适合延时容忍型应用;2)延时敏感型规则,此类规则能够尽最大力度保证应用的延时需求,适用于延时敏感性应用;3)吞吐量敏感型规则,此类规则能够尽最大力度保证应用的吞吐量需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智能移动端接口选择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规则还包括规则优先级、数据使用限制、前后台适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智能移动端接口选择框架,其特征在于:对于延时容忍型的应用网络流,网络接口选择器主要是将其最大程度上放到WiFi网络下完成网络交互以节省流量;当该延时容忍型的应用网络流还设定了延时容忍上限,则会在触发上限时,让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勇戴明龙江逸敏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