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考虑设备全寿命周期的互联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系统资产管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考虑设备全寿命周期的互联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解析方法与仿真方法。解析评估方法虽然具有评估耗时短的优势,但一旦遭遇系统规模扩大以及复杂多变的运行工况,其建模往往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相比之下,仿真评估方法能够从组成系统的单个元件入手,处理更加复杂的元件状态特性和相互之间的影响,因此可以更加方便的模拟整个复杂系统的随机行为。在仿真方法中,序贯蒙特卡洛方法具备了模拟具有时间相关性的复杂系统行为的能力,因而对系统的可靠性评价也最为精确。从现有技术中可以看到随天气条件变化的设备故障/修复率对系统可靠性存在较大影响,元件的老化特性和修复条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并分别用3种序贯仿真方法作了对比分析。有的文献则在建立的老化不可用率概念的基础上推导了一种老化不可用率的解析求解方法,同时也说明了元件老化对系统可靠的显著影响。有的文献考察了运行环境与故障后服务恢复策略对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影响。由此可见,处于不同运行时期下的元件故障率对系统可靠性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系统的最终规划决策。目前,传统的互联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一般以年平均故障/修复率为已知参数,这种考虑虽然简化了分析过程,同时也忽略了元件的运行条件、环境状况以及自身老化等因素在其全寿命运行周期中不断变化的规律,由此导致的系统可靠性估计偏差不可忽略。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考虑设备全寿命周期的互联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考虑设备全寿命周期的互联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建立数学模型:考虑不同运行期的设备所经历的故障模式特点以及修复等因素,可以对每个运行期的故障率分别建模;(S2)系统仿真:在系统可靠性的序贯蒙特卡洛仿真中,当考虑设备全寿命周期故障率的特性时,需要按照待评估时间段的起始时刻和设备投运时刻的差值来确定各个设备所处的运行期,从而决定全寿命周期的故障率模型;所述故障模式包括可修复元件故障模式、偶然性故障模式和偶然故障率与某种外部条件相依的连续模式;所述不同运行期包括投运早期、常态运行期、老化维护期和加速老化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考虑设备全寿命周期的互联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建立数学模型:考虑不同运行期的设备所经历的故障模式特点以及修复等因素,可以对每个运行期的故障率分别建模;(S2)系统仿真:在系统可靠性的序贯蒙特卡洛仿真中,当考虑设备全寿命周期故障率的特性时,需要按照待评估时间段的起始时刻和设备投运时刻的差值来确定各个设备所处的运行期,从而决定全寿命周期的故障率模型;所述故障模式包括可修复元件故障模式、偶然性故障模式和偶然故障率与某种外部条件相依的连续模式;所述不同运行期包括投运早期、常态运行期、老化维护期和加速老化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考虑设备全寿命周期的互联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修复元件故障模式的故障率的数学定义为:其中,分别代表可修复元件在某一种遵循泊松过程的故障模式c下,[0,t]时间段内的故障率和故障次数,c代表偶然故障模式(rm)或者早期故障模式(in),E(·)表示数学期望值;所述偶然性故障模式的故障率为常数,可以基于公式(1)在t→∞的条件下经过推导得到:式中,x表示相邻两次故障的随机故障时间;所述偶然故障率亦也看成是时间的函数,即λrm(t),其中0≤t≤TL,TL为元件的寿命;所述偶然故障率与某种外部条件相依的连续模式的故障率的公式为:λrm=F(Ω)(3)式中,Ω为外部环境变量矢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考虑设备全寿命周期的互联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运早期的故障率:投运早期的元件故障遵循早期和偶然两种故障模式,在[0,t]内两种故障模式作用下的总期望故障次数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之和,即:E[Nel(t)]=E[Nrm(t)]+E[Nin(t)](4)根据公式(1)可知,元件早期故障率亦可通过叠加得到:λel(t)=λin(t)+λrm(t)(5)对于λin(t),一种典型的模型为指数模型,其表达式为:λin(t)=αe-βt,0≤t<Tin(6)式中α>0为投运早期的初始故障率,Tin为投运早期的结束时间阀值,λin(t≥Tin)≈0;将公式(6)带入公式(5)得到设备早期故障率模型为:λel(t)=λin(t)+λrm(t),0≤t<Tin(7)所述常态运行期的故障率:常态运行期的设备所经历的主要故障模式为偶然故障模式,故其故障率为:λno(t)=λrm(t),Tin≤t<Tno(8)式中,Tno为常态运行期的结束时刻;所述老化维护期的故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可,凌亮,董昱,张蓓,文旭,高春成,史述红,代勇,方印,王清波,陶力,汪涛,王蕾,袁明珠,李守保,刘杰,赵显,谭翔,王春艳,常新,吴雨健,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