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杆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816137 阅读:13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4 2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刀杆减震装置,包括:一杆体,具有一内部腔室,该内部腔室包括一周壁及两端壁;一阻尼器,容设于该内部腔室,包括一与该周壁相对的周面及两分别与两端壁相对的端面;两挠性吸收件,分别设于该两端壁与两端面之间;复数挠性阻尼调整件,径向地设于该周壁与该周面之间、以及轴向地设于该端壁与两挠性吸收件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刀杆减震装置,可达到刀杆轴向及径向较佳的减震效果,且结构简单、加工容易且方便组装。

Knife rod damp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knife rod damping device, comprising a rod body having an internal chamber, the internal chamber includes a peripheral wall and two end walls; a damper, which is arranged in the inner chamber, including a peripheral wall and the relative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and two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end wall of both ends of the two flexible; the absorption,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both ends between the wall and the two end faces; plural flexible damping adjustment, radially arranged on the peripheral wall and between the peripheral surface, and axially arranged on the side wall and the two flexible absorption between. The utility model can achieve the better shock-absorbing effect of the axial and radial of the tool bar,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easy processing and convenient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刀杆减震装置
本技术与减震装置有关,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刀杆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机械加工时刀具的震动程度对工件表面品质的影响甚巨,也进而造成多余加工工序及工时,因此减少加工过程中刀具的震动是重要的目标。然而震动的模态包含刀把径向及轴向,已知的减震机构是以多个部件组成,部件之间以及部件与刀杆间再以橡胶环缓冲,制造组装的程序较为繁复,且轴向的减震效果还有待增进。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刀杆减震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刀杆减震装置,可达到刀杆轴向及径向较佳的减震效果,且结构简单、加工容易且方便组装。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刀杆减震装置,包括:一杆体,具有一内部腔室,该内部腔室包括一周壁及两端壁;一阻尼器,容设于该内部腔室,包括一与该周壁相对的周面及两分别与该两端壁相对的端面;两挠性吸收件,分别设于该两端壁与该两端面之间;至少一挠性阻尼调整件,径向地设于该周壁与该周面之间、以及轴向地设于该端壁与该两挠性吸收件之间。进一步的,所述杆体的一端设有一刀头。各挠性吸收件的挠性小于所述端壁的挠性且大于所述挠性阻尼调整件的挠性。各挠性吸收件为塑件。各挠性吸收件径向上与所述周壁具有一间隙。所述阻尼器为柱状,所述挠性阻尼调整件为复数个,复数挠性阻尼调整件包括至少一第一挠性阻尼调整环,至少一第一挠性阻尼调整环套嵌于所述周面。所述挠性阻尼调整件为复数个,复数挠性阻尼调整件包括至少两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至少两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轴向地抵接于所述端壁与两挠性吸收件之间。所述至少两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嵌设于所述两挠性吸收件。各挠性吸收件的挠性小于所述端壁的挠性且大于所述挠性阻尼调整件的挠性;各挠性吸收件为塑件;各挠性吸收件径向上与所述周壁具有一间隙,该间隙不大于所述挠性吸收件的厚度的五分之一;所述阻尼器为柱状,所述周面设有至少一环槽,复数挠性阻尼调整件包括至少一第一挠性阻尼调整环,至少一第一挠性阻尼调整环套嵌于至少一环槽;各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的外径小于各周壁的径向尺寸;至少一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的环体截面不大于至少一第一挠性阻尼调整环的环体截面。所述杆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穿孔,所述阻尼器轴向贯设一通孔,各挠性吸收件设有一穿孔,所述杆体的两端的穿孔、所述阻尼器的通孔及各挠性吸收件的穿孔连通。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的刀杆减震装置,可达到刀杆轴向及径向较佳的减震效果,且结构简单、加工容易且方便组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技术可能的实施例,然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所欲保护的范畴,事先声明。请参考图1至4,其显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本技术的刀杆减震装置1包括一杆体10、一阻尼器20、两挠性吸收件30及至少一挠性阻尼调整件40。杆体10具有一内部腔室11,内部腔室11包括一周壁12及两端壁13。阻尼器20容设于内部腔室11,阻尼器20包括一与周壁12相对的周面21及两分别与两端壁13相对的端面22。两挠性吸收件30分别设于两端壁13与两端面22之间。至少一挠性阻尼调整件可依实际需求增加数量,较佳者如图式例所示为复数挠性阻尼调整件40,复数挠性阻尼调整件40径向地设于周壁12与周面21之间、以及轴向地设于端壁13与两挠性吸收件30之间。以此,刀杆震动时,阻尼器20可减少震动的幅度,轴向及径向的震动可由复数挠性阻尼调整件40缓冲,轴向的震动可进一步由两挠性吸收件30缓冲。较详细地说,杆体10的一端设有一刀头14,刀头14例如为车刀、铣刀、搪刀或其他切削刀具。各挠性吸收件30的挠性小于端壁13的挠性且大于挠性阻尼调整件40的挠性,以此,复数挠性阻尼调整件40的一部分获得足够的轴向支持且能有效的吸收轴向震动,并可避免较软的挠性阻尼调整件40受较硬的杆体10与阻尼器20压辗而损坏。较佳地,各挠性吸收件30为塑件,例如:优力胶、乙烯龙,上述材料常用于工具机领域,但凡具有易于加工且挠性介于杆体10与挠性阻尼调整件40之间,皆可用作挠性吸收件30的材料。各挠性吸收件30径向上与周壁12具有一间隙15。较佳地,间隙15不大于挠性吸收件30的厚度的五分之一。挠性吸收件30受到轴向力压缩时会产生径向形变,间隙15可避免周壁12限制了挠性吸收件30径向形变,影响挠性吸收件30的吸震效果或造成挠性吸收件30损坏。较佳地,阻尼器20为柱状,复数挠性阻尼调整件40包括至少一第一挠性阻尼调整环41,周面21设有至少一环槽23,至少一第一挠性阻尼调整环41套嵌于周面21的至少一环槽23。在本实施例中,周面21的两端分别设有四个环槽23,各环槽23套嵌有一第一挠性阻尼调整环41,配置数量并不限制。复数挠性阻尼调整件40包括至少两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42,至少两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42轴向地抵接于端壁13与两挠性吸收件3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端壁13与两挠性吸收件30之间各抵接有一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42,然亦可依需要而各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可相同或不同材质或可挠性),两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42分别嵌设于两挠性吸收件30,将至少两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42固定于与阻尼器20同轴心的位置,减少因两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42径向位置移动而影响减震效果。较佳地,各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42的外径小于周壁12的径向尺寸,便于安装且避免限制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42的径向形变,让其充分发挥减震效果;第二挠性阻尼调整环42的环体截面不大于第一挠性阻尼调整环41的环体截面,较小的环体截面使端壁13与两挠性吸收件30之间间距较小,使得加工时冷却液通过贯设的通孔流入无效空间的冷却液较少、流动也较顺畅。较详细的说,杆体10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穿孔16,阻尼器20轴向贯设一通孔24,各挠性吸收件30设有一穿孔31,所述杆体10的两端的穿孔16、所述阻尼器20的通孔24与各挠性吸收件的穿孔31连通。以此,加工时冷却液可流经复数穿孔16,31及通孔24再由刀头14流出,达到降低温度及去除加工处切屑的功能。综上,本技术于阻尼器的径向及轴向上配置复数挠性阻尼调整件以及复数挠性吸收件,可达到刀杆轴向及径向较佳的减震效果。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技术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刀杆减震装置

【技术保护点】
刀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杆体,具有一内部腔室,该内部腔室包括一周壁及两端壁;一阻尼器,容设于该内部腔室,包括一与该周壁相对的周面及两分别与两端壁相对的端面;两挠性吸收件,分别设于两端壁与两端面之间;至少一挠性阻尼调整件,径向地设于该周壁与该周面之间、以及轴向地设于该端壁与两挠性吸收件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刀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杆体,具有一内部腔室,该内部腔室包括一周壁及两端壁;一阻尼器,容设于该内部腔室,包括一与该周壁相对的周面及两分别与两端壁相对的端面;两挠性吸收件,分别设于两端壁与两端面之间;至少一挠性阻尼调整件,径向地设于该周壁与该周面之间、以及轴向地设于该端壁与两挠性吸收件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一端设有一刀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挠性吸收件的挠性小于所述端壁的挠性且大于所述挠性阻尼调整件的挠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刀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挠性吸收件为塑件。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挠性吸收件径向上与所述周壁具有一间隙。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为柱状,所述挠性阻尼调整件为复数个,复数挠性阻尼调整件包括至少一第一挠性阻尼调整环,至少一第一挠性阻尼调整环套嵌于所述周面。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阻尼调整件为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堃錡卢宗信
申请(专利权)人:鉝錡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